摘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与美国总统特使约翰·科尔在明斯克进行了一场“超时外交”,而美国则当场宣布:解除对白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制裁。
五个小时的闭门会谈,一纸制裁的突然撤销,让东欧这盘棋局再度多出一个变量。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与美国总统特使约翰·科尔在明斯克进行了一场“超时外交”,而美国则当场宣布:解除对白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制裁。
这不只是一次政策松动,更像是一枚被小心翼翼投下的“探路石”,它背后牵动的,不只是两国关系,还有整个地区的平衡与未来走向。
美国对白俄罗斯的突然“放软”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根据白俄罗斯官方媒体Belta的报道,这场会谈从11日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长达五小时,不但远超常规外交礼仪,也透露出双方都在“认真掏心窝”。
美国特使约翰·科尔明确表示,特朗普总统已决定解除对白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制裁,相关决定已获得国务院、财政部和商务部的全面批准。
这不是一场空头外交。被“解禁”的白俄罗斯航空此前因政治争议遭美欧联手封杀,航线中断、业务骤减,成为制裁下的典型受害者。如今制裁松绑,白航重启国际航线已无政策障碍,对白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利好。
卢卡申科也没有遮掩对美方善意的回应。他在会谈中直言,白俄罗斯对美国的经济“非常感兴趣”,并提到美方可能也在考虑通过白俄罗斯寻找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通道”。
这句话不只是客套,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表达。
而从会谈时间来看,这次交流远非“跑流程”。这不是一次制裁松绑那么简单,而是一次系统地“重新认识对方”的过程。
美方的主动靠近,或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济与战略双重考量下的理性出牌。
白俄罗斯航空的解禁,首先解决了一个“看得见”的问题:钱。
被制裁的三年时间里,白航被迫退出西欧航线,国际业务几乎陷入瘫痪。旅游、贸易、物流无一不受影响,而航空业的低迷也直接拖累了白俄罗斯的整体经济。
如今制裁取消,对白方来说是“输血”,对美方来说则是“投资”。美国企业在中东欧市场的布局一直受地缘政治影响,白俄罗斯曾是被排除在外的“盲区”。
但随着俄乌冲突持续、东欧格局震荡,美国也在寻找“可控接触点”,而白俄罗斯,恰恰是那个“既靠近又可控”的节点。
经济之外,更微妙的是战略意图。放弃对一家航空公司的制裁,本身并不意味着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向,但却能释放出“愿意接触”的信号。
这是一种典型的低风险外交试探:不动根基,不惊盟友,却能看清对方反应。
有人将此举类比为当年“尼克松访华”前的“乒乓外交”——小动作试水,大动作铺路。虽然情境不同,但逻辑类似,美国此刻并不急于让白俄罗斯“变色”,而是更希望通过接触打破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外交垄断”。
从这一点看,这场解禁更像是一个“窗口期”:美国打开窗,看看光能不能照进来;卢卡申科也看看,能不能借机会透口气。
白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一直是“边缘中的核心”。它既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也是欧盟与北约的东线缓冲地带。
卢卡申科在过去二十年里多次“左右摇摆”,既亲俄,也偶尔释放亲西方信号,熟练地玩着平衡术。
但2020年选举风波后,白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几乎断裂,而对俄依赖则急剧上升。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白方虽未直接参战,却成为俄军的重要后勤支点,也因此被西方进一步孤立。在这种背景下,卢卡申科其实是被迫“站队”的。
如今美国松绑制裁,等于给了白俄罗斯一张“外交缓冲垫”。不必彻底倒向西方,但可以适度调整姿态。这种做法历史上并不罕见。
冷战时期,南斯拉夫的铁托、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都曾在苏联与西方之间找到自己的外交生存方式。如今白俄罗斯似乎也在复制这套“老剧本”。
而对莫斯科而言,这种变化无疑是复杂的。一方面,俄罗斯需要白俄罗斯这个“战略后盾”;但另一方面,它也清楚卢卡申科不是“听话型盟友”,而更像是“利益型伙伴”。
白俄与美方接触虽不至于立即“脱轨”,但足以让克里姆林宫提高警觉。
至于欧盟,目前的态度仍较谨慎。虽然美方解禁可能带来连锁效应,但欧盟在白俄罗斯问题上长期坚持“政治先行”,不会轻易跟进。是否会有变化,得看白方接下来的动作是否能打动布鲁塞尔。
结语这场五小时的“谈心”,不只是一纸解禁那么简单。它是一次外交气氛的松动,是一次地缘关系的试探,更是一次经济与战略的双向布局。
美国用一个“低成本”的举措,撬动了白俄罗斯局势的一条缝隙;白俄罗斯则借这个机会,尝试挣脱全面依赖俄罗斯的束缚。
对双方来说,这是一场风险可控的博弈,也是一段关系重启的序章。
未来是否真能“解冻”,还需看后续动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枚外交“探路石”已经投入东欧这潭水中,漾起的涟漪,谁也无法忽视。真正的变局,或许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会谈约五小时”,美方宣布:特朗普作出决定2025-09-11 21:59·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明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