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智慧》丨冯建军:师爱是教育的底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5:50 2

摘要:团结出版社资深编辑、《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责任编辑张晓杰与《中国教师报》运营总监梁颖宁围绕教育大家朱永新主编的《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一书展开对话,直播期间还邀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

教师节前夕,团结出版社与《中国教师报》联合主办了“2025年教师节的礼物”直播活动。

团结出版社资深编辑、《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责任编辑张晓杰与《中国教师报》运营总监梁颖宁围绕教育大家朱永新主编的《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一书展开对话,直播期间还邀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建军,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赵丽宏和诗人、作家柳袁照连线分享,共同探讨“师爱”这个永恒的教育话题。

冯建军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围绕“师爱:教育的底色”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珍贵的师生情谊以及对教育的体悟。赵丽宏回忆了人生之路上对他不吝关爱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并从散文阅读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柳袁照则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悟,谈了“师爱的智慧”以爱为笔,书写优秀教师的万种可能。

今天,小团将冯建军老师在直播连线中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让我们通过阅读,感受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师爱:教育的底色

文丨冯建军

首先非常感谢朱永新教授在《师爱的智慧》一书中,收录了我写的《跟着鲁洁先生学做人》的文章。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真的是受宠若惊。书的副标题是“名家忆老师”,有汪曾祺、郑振铎、魏巍、王蒙、梁晓声忆启蒙之师,有钱穆、梁实秋、史铁生忆成长之师,有鲁迅、夏衍、梅兰芳、丰子恺忆技艺之师,有季羡林、王力、李政道、赵丽宏、王晖忆青春之师,我写的《跟着鲁洁先生学做人》也收在忆青春之师中。相比这些名家大师,我真是一个无名小卒,因为我的老师鲁洁先生的伟大,使我这篇文章有机会入选。

朱永新教授在我这篇文章的阅读感悟中写到:“冯建军写出了老师的精神与风骨,用一个个的故事,讲述了鲁洁老师的威严而温暖、勤俭而质朴、尊严而优雅、谦虚而低调、关心别人又不麻烦别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品格。”感谢朱永新教授的肯定,我想不是我把老师写的伟大,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文笔不算好,尤其是不擅长写抒情散文,是鲁洁老师的伟大人格,使一个小小故事,打动了读者的心。

这篇文章是在鲁洁老师去世后一两周写的,最初是发表在《中国教师》上,《中国教师》的编辑第一时间给我发信息,说她是含着热泪读完这篇文章的。今天这次直播,梁颖宁老师说她读这篇文章,也是同样的感受。不是我的文笔感染了你们,是鲁洁老师的高尚人格感染了你们。谢谢你们!

爱是空气、是阳光,是教育最基本的底色。

我们每个人回忆下教过自己的老师,哪个老师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影响了你一生的发展?可能不是这个老师教会了你知识,而是这个老师对你的关怀,对你的爱,使你终身难忘。教过我的老师,不只有鲁洁老师,我初三时候班主任刘老师对我生活上的关心;我大学时候常老师驼背着身体,用他那颤抖的手给我写考研推荐信。当他晚年我去看他时,他驼背得更厉害了,用颤抖的双手端着一盘花生给我,说“你吃,你吃啊”,至今想起来都非常温馨。

朱永新教授在给这本书写的序言中说:对于教育来说,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粮食,是水源,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师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的基础。

何以如此?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活动,不是知识的传授。如果是知识传授,人工智能就能够代替老师的活动,但之所以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老师,就在于因为教育是情感交流,人工智能缺少情感。这就决定了爱是教育最基本的底色。著名文学家夏丏尊说:“爱对于教育,犹如池塘之于水,没有水,便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便不能称为教育。冰心先生也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教育信条之一。书中记录一个个老师,以实际行动阐释着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

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皮格马利翁效应,旨在说明爱的神奇作用。

爱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智慧地爱。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都不容易(我们做父母的常说,“我是对你好,才这样做的”,其实,孩子未必领情),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有研究人员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 “体会到”的仅占10%。虽然这个研究的样本不大,科学性不一定很强,但经验告诉我们,大致也是这样。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关怀伦理学家诺丁斯指出,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反应是关怀伦理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关怀学生,学生却体会不到关怀,这就是不成功。师爱同样如此。所以,师爱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

朱永新教授把这本书的书名起做《师爱的智慧》,在序中特别交代,这里所说的爱是智慧爱。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爱。智慧的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对于教师来说,爱需要智慧,爱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才是师爱的最高境界。所以,师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无原则的爱。

如何正确地实施师爱呢?关键是心理要有学生。具体有三点建议:

一是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什么我们的师爱没有效果,因为我们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要什么。因此,要了解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 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二是尊重学生,时刻进行换位思考。我们是老师,阅历和知识肯定都在学生之先,但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能否做得更好?如果我是他这个年龄,我能否做到和他一样好。我一个学生,因为考试成绩,我批评过她,但我看到她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为什么批评她,就是因为她学习不好。今天我在反思,为什么我们对学生的评判只有唯成绩一个标准,而不是多个标准?哈佛大学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智能组合,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教育不是把每个学生拉平,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扬长避短,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人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是对学生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学会赏识。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京浦口行知教育集团校长杨瑞清提出“花苞心态”,老师要把学生看作花苞一样,以“花苞心态”看学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没有谁是差生。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把一些学生认定为“差生”,是因为我们持同一个标准。如同动物运动会上,大象、猴子、鳄鱼都来比赛爬树,大象和鳄鱼肯定是“差生”,我们为什么不能使每个动物都从事他自己最适合的活动呢?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让每个生命成为爱的聚焦,不论成绩,不论表现。

我们之所以爱学生,背后更深沉的是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教育的大爱,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爱国家、爱教育、爱学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动力。

现代教育大家朱永新老师从教育的角度对选编的王蒙、汪曾祺、丰子恺、杨振宁、李开复、罗兰、梁晓声等名家的回忆性散文辑结成书,并从教育的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找出爱的教育的规律,明确父亲、母亲和老师不同角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教育意义。既是一套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教育思辨和爱的诠释。

来源:团结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