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4年1月驻村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村两委的帮助支持下,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万街村实际,探索现代化新农村发展路径。
厚植沃土促扎根,一线压担砺锋芒,驻村实践淬炼青春本色。记录选调生扎根乡土的坚实足迹,且看他们在泥土芬芳中砥砺初心,于为民服务中书写担当。
自2024年1月驻村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村两委的帮助支持下,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万街村实际,探索现代化新农村发展路径。
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在驻村伊始,我得知万街村在队伍组建方面存在短板,便将建强村级党组织作为首要职责,着力提升村党总支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聚焦党建引领日常工作开展。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将支部日常工作以文件形式制度化、规范化、细致化,在村委会办公室张贴“三会一课”等工作。我们还根据万街村实际情况设岗定责,通过设立“政策宣传岗”“矛盾调解岗”“技术帮扶岗”等岗位,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在日常工作中以“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的宗旨开展工作。
二是优化干部结构。驻村期间又恰逢换届年,我协助村两委筹备换届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工作优势,协助村两委筛选后备干部人选,培养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同时,积极承担党务工作,主动接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工作,目前已帮助万街村新发展党员1人。
用心用情,提升为民服务温度效能
驻村期间,我先后接手了多项重点工作:一是村内白团路1500米路灯建设及柏油路铺设,该项工作资金除上级政策扶持外,还需要村民自筹资金,该工作一开始进展缓慢,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愿意。我了解情况后,邀请有意愿的村民到村委会开展集中宣讲宣传,对于抵触情绪较重的村民,挨家挨户入户做工作,最后几乎全体参与,最终顺利完成资金自筹工作。
二是全村厕所改造工作。为响应和美宜居乡村建设,我在多次入户走访了解村民诉求后,通过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垃圾处理机制,每月常态化开展全村大扫除。
三是竹苑小区塔吊拆除。万街村竹苑小区塔吊由于开发商债务问题等历史遗留原因长期未能拆除,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极大安全隐患。我到村任职之后,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同时,以书面形式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积极协调镇政府、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现场调研,并组织施工方相关责任人召开通气会。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7月16日至7月20日,由宝墩镇政府牵头,万街村委会协调配合的拆除工作顺利完成。
创新治理,构建和谐稳定善治格局
到村任职以来,我发现万街村对于村社治理方面缺乏较为清晰的制度文件,在日常协调工作中以经验做法指导为主。针对这个情况,通过和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多次座谈,我起草了相关文件,帮助开展乡村治理工作。
一是深化“三治融合”。修订完善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要求。健全“四议两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推广积分制管理,将参与公益、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等纳入积分,可兑换生活物品或服务,有效激发村民自治热情。
二是化解矛盾纠纷。完善村级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组建由老党员、乡贤等组成的调解队伍。驻村以来,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家庭矛盾等15起,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三是兜牢民生底线。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精准识别纳入监测对象831户。协助落实低保、特困、残疾、高龄等惠民政策,确保应享尽享。全年组织开展健康义诊、文化下乡、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等活动15次。
推陈出新,打造传播乡村新名片
驻村以来,我一直在思考除了日常工作以外,为了更好展现万街和美宜居乡村新貌,我还能做些什么?我在驻村工作一年多以后,决定以拍摄的方式宣传万街村,因为我在这里看到的远不止是风景,我看到的是一段段鲜活的故事,是土地上生长出的坚韧与希望,是村民们脸上最淳朴的笑容和眼里闪烁的光。这不仅仅是一次拍摄,更是一次用心的记录和一份诚挚的推荐。我希望通过拍摄,能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一点点关注、一些新的可能。哪怕只是吸引一位游客前来、一位游子归来,或是让一位投资者看到它的潜力,那这一切就是有意义的。
经过我与成都电视台经济频道多次沟通磋商,最终确定“了不起的乡村”栏目在万街村取景、摄制、采访,耗时数日,共拍摄两期,每期2集,共4集,完整展现了万街村现代化种植、农业风貌,着重突出:万街村干部的工作面貌,村明星企业汪氏农场的现代化烘干房现状,以及新发展的生态农产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观光种植园情况。
在拍摄前,我也考虑过写脚本,但发现可能导致视频“假模假样”。必须到现场与群众聊天,自然地拍摄记录。在拍摄过程中,同村里企业主、个体户等群体进行了深入沟通,全面了解了他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的真实经历、需求与想法。这是在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中很难感受到的,这也能更好地帮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回顾在万街村工作生活的日夜,我们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基层是一个大课堂,农民是一名好老师。”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沃土,在基层的大熔炉里厚植为民情怀、锻造超强本领、砥砺过硬作风,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扎实。
作者简介:唐子涵,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现任成都市温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四级主任科员。2024年1月至今,在新津区宝墩镇万街村驻村锻炼,任万街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来源:成都规划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