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北京|“马院进社区”进得到心里吗——对北京西城开展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的追踪解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6:03 1

摘要: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

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集中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文明+”传播矩阵,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去年此时,听说北京西城开展“马院进社区”理论宣讲,就有一个疑问始终在心头:高校课堂上,有的大学生听理论课感觉枯燥乏味,个别学生甚至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而请马院的学生走进社区,给爱唠家常、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他们听得懂吗,能入耳入心吗,“马院进社区”真能敲开百姓的心门吗?

带着这一连串疑虑,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我一直关注着这件事,总想探个究竟。8月19日,就着“文明中国”主题采访走进北京的机会,来到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先是仔细听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介绍情况,后又坐下来,向项目亲历者、受益者请教了一堆问题。回来后,又给有的社区负责人和参与宣讲的学生打电话、发信息,还在网上查看网民的留言。

经过一番了解和印证,发现实际情况与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宣讲中他们从“遛狗不拴绳”聊到文明秩序,从“加装电梯纠纷”讲到邻里和谐,从“高空抛物”说到法律责任……“00后”马院学生在一场场精心准备的“遇见”中,收获了无数“铁粉”。

回想:由“理论课”变成“实践课”

坐在我斜对面的是铁树斜街社区党委书记张晓晶,一位四十出头、满脸善良的“姐姐”。我先请教她做社区工作收入高不高,有没有编制,工作压力大不大等问题。在她的身上,由内向外散发着一种叫人信任的责任感,她一一作答之后,我话锋一转,突然“刁钻”地问,您那边举办过“马院进社区”宣讲吧,效果怎么样。此刻的她无加思索地说,“当然办过啊,好着呢”。她对宣讲效果肯定的回答,在后来的多次采访中,得到了证实。

因为都很忙,我灵活地开展采访,给中国政法大学马院研究生唐伟伦发了一个语音,请他说说自己参加宣讲的真实感受。他很快回复我多条信息,回忆起去年11月,到煤市街东社区,本来是他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题,精心准备了一次“理论课”,却变成一堂让他热泪盈眶、深受教育的“实践课”。

宣讲当天,社区活动中心坐得满满当当,前排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听得格外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唐伟伦结合社区党员“牵头成立邻里互助群”“帮独居老人改造老化家居”等案例,分享自己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台下突然传来清晰的掌声,一位老爷爷用力拍着手,向他频频点头。

宣讲结束后,这位爷爷特意过来与唐传伦握手,神情激动地掏出泛黄的党员证说:“小伙子你看,我有50多年党龄,今天听了你的讲述,想起了年轻时在社区带头搞卫生、办夜校的事情。现在你们年轻人接了班,把政策讲得这么明白,我们老党员也得跟上!”爷爷还介绍了这个月看望独居老人,陪唠家常、帮助检查水电等事情,一言一语都透着对社区的牵挂。

这一天阳光明媚,温暖的光洒在社区门上的“党员之家”牌匾上。唐伟伦突然明白,宣讲不只是把理论讲给居民听,居民也会用最朴实的行动,教会年轻人懂得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这段参与宣讲的经历,成了他在马院学习生涯里最生动的教材,让他更加坚定了把理论落到实处、把温暖送到基层的决心。

这样生动的场景,是“马院进社区”宣讲活动的一个缩影。如今,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马院进社区”历经2年多的探索,现已成为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品牌活动,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与社区联动、文明青年与社区居民共鸣的实践之路。

创新:请“学生”当“先生”

听了几位同志的介绍,我心中的疑问打消了不少。我又好奇地问:“当时怎么策划出这个项目的,进展顺利吗?”听我问这些,西城区委宣传部文明指导科科长李纪潮放下手中准备读的介绍材料,笑着说:“这不是想把事情办好嘛,只要去做,办法总是有的,大家一起合计出来的。”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基层,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人民、凝聚人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国上下,始终是一条工作的主线,各地开展着丰富多样的理论宣讲。然而,在西城区的老旧街区里,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国之大者”转化为老居民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如何把大伙召集来、听得进,还真是一道现实的难题。

有人提议,“能不能找些懂理论,又有热情的年轻人来试试?”“咱们社区工作人员不少都毕业于知名高校,自己的母校尤其是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系统学习过党的理论,又需要参与社会实践,到基层了解我们街道这样的情况,可不可以请他们来给居民讲讲课,也完成基层锻炼呢?”

这个提议迅速得到了响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许建对我说,“城市文明建设,需要理论引路。”他很快带领主责科室认真研究这个创意,重点是把“谁来讲”“怎么对接”“讲什么”“如何保障”等问题弄清楚,形成了方案。当即发动街道宣传干部联络自己熟悉的高校,很快联系了一些还在高校就读的“社区子弟”,邀请他们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回社区来试讲。

“第一次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研究生,讲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李纪潮回忆,“他举了社区加装电梯的例子,开始居民意见不统一,有的还起了纠纷,如何化解这个矛盾,社区没有好办法。当听了这场讲座后,居民思想一下通了,问题迎刃而解。”

初战告捷,项目模式逐步固定下来。2023年6月,西城区委宣传部在广内街道开了高校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7月,由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牵头规划,将“马院进社区”列入基层理论宣讲创新项目,项目名称、组织方式和宣讲内容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下来。首批邀请了13所高校20多名学生,分别走进大栅栏、什刹海、牛街等街道的社区文明实践站开讲。

拓进:化“讲理论”为“说生活”

万事开头难。那天在大栅栏座谈会后,西城区委宣传部文明创建科科长杨洋跟我说,方案是方案,真做起来也是要不断实践和改进的。她举了一个例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师小晗第一次进社区宣讲时,就感到“开始真的挺难。”当时师小晗开始准备了满满两页纸的“法治中国”理论框架讲稿提纲,结果刚讲两分钟,就有大爷打断,问她:“同学,你说的这些,跟咱买菜、遛弯有关系吗?”

师小晗同学反应挺快,马上意识到理论宣讲不能“自说自话”,要找到与居民生活的连接点。于是,她调整了思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切入,巧妙地问大爷大妈:“从自家窗户扔菜帮子,算不算违法?”没想到,师小晗问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居民的讨论,有位大妈说:“原来我差点违法了!”

这样一个切入点的转变,正是“马院进社区”项目内在生命力所在:用“小切口”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

我仔细阅读了区委宣传部提供的总结材料和有关报道,其中提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雨晴同学在新街口街道参加了“马院进社区”首场专题宣讲。她以“解锁一切为民的‘心’密码”为主题,从“从变与不变征程中,彰显‘初’心为民”“从真和假的比较中,彰显‘真’心为民”“从大与小的辩证中,彰显‘齐’心为民”三个角度,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初心,宣讲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现场掌声不断。

西城区推出的“一元早餐”暖心之举,是政府帮扶失能、空巢、独居老人的好办法,受到各方面好评。多个学生在宣讲中把这一民生细节讲给大家听,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共鸣共情。沿着这条路子,“马院进社区”越进越深入,越来越受到居民的真心欢迎。

基层理论宣讲做好了群众听得进、真受益,做不扎实、浮在表面,就会成为形式主义,会挨骂。“马院进社区”宣讲摒弃了照本宣科,将抽象的理论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理论变成解答生活疑惑、指导日常实践的工具讲活了,就能真正管用实用,理论就不会是高高在上的教条。

互动:变“单向输出”为“共同参与”

随着项目的推进,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项目引入“双导师制”,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担任理论导师,由社区文明实践站站长担任实践导师,让马院学生宣讲员挂职文明实践站副站长,既能得到两位导师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又有更多精力承担理论宣讲任务。

对此做法,什刹海街道党群办科长徐展非常认同,他跟我说,“做基层工作难就难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上”。他认为“马院进社区”项目创意不错,主要是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他们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得到学校认可。重要的是委任学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让他们的实际能力得到全面锻炼,真正了解了基层实际情况,对今后的成长很有帮助。他介绍,什刹海街道先后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马院结对,22个社区每个社区都请1名学生做宣讲,原则上每个月开展一次活动。

“我们要求学生宣讲员要有问题导向,更加注重接地气。”许建介绍,“每次宣讲前,学生都要到社区调研,了解社区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找准切入的问题点;宣讲后,要注意收集意见反馈,找到宣讲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内容、改进方法。”

这种“问题导向”,让“马院进社区”更贴近人心,受到欢迎。清华大学博士生团队利用“元宇宙”技术还原老胡同的历史风貌,通过VR设备让居民“穿越”回到过去,感受城市的变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师生则带着居民,一起拍摄“理论微短剧”,用情景再现方式解读政策。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冉金昊看来,评判宣讲的效果不是看宣讲员讲得如何精彩,而是要看对听众产生了什么影响。他对我说了一件难忘的事,两年前,他在西长安街街道钟声社区一次宣讲后,李志健老人特意留住他加微信,告诉他录下了当天的宣讲,回去给孙子看。之后,冉金昊应李志健老人的邀请,与他的孙子及其身边的小朋友,开展多次面对面互动分享。冉金昊认为,社区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将党的创新理论带回家,这种自发的、朴素的、自觉的精神传承,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深入人心的真正体现。理论宣讲的意义,不止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播撒了理论的种子。

“马院进社区”逐渐从“学生讲、居民听”的单向输出,发展为“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文明实践模式。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克服了形式主义,打破单向灌输模式,开展双向交流,让宣讲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让群众参与其中、表达需求,使宣讲内容真正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机制:从“试点开办”到“全区推广”

为提升品牌、扩大成效,西城区委宣传部现将“马院进社区”列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出台支持政策,设立专项经费,推动13所高校与15个街道建立结对机制,结成“文明实践伙伴”。

有了机制和政策的有力支持,项目就更有活力,内容和形式在各个街道不断创新。展览路街道推出“胡同里的论文选题会”,在四合院的老槐树下,学生与居民探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对生活带来的变化。什刹海街道结合“非遗”文化,邀请学生与老艺人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近两年,活动引起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关注,对项目如何提质扩效,他们在调研中给予了明确指导。牛街街道工委副书记马鸣扬说,“上面领导来牛街考察,在烂缦胡同Citywalk(城市漫步)看老胡同的新变化,听我们讲‘西城大妈’的值守故事,肯定‘马院进社区’的做法,帮助提出改进办法,现在我们的干劲更足了。”

牛街街道结合区域和文化特点,始终聚焦民族团结这个主题抓精神文明建设。在“马院进社区”宣讲中,通过讲好多民族家庭故事,向各民族兄弟姐妹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鸣扬说,“这些活动不仅传递了理论,更凝聚了人心。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社区凝聚力增强了。”可见理论宣讲只有融入基层治理、文明建设和日常生活,才能成为连接党与群众、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活动还需要怎样改进?这是采访到后面时我想的最多的问题。收到北京理工大学马院副教授张雷对此问题的回复,已是夜里十点半了。作为“马院进社区”活动的导师,他告诉我,为给学生做好辅导,他多次到社区调研,自己也上台宣讲,并以此活动为例撰写了论文。他觉得活动很有意义,拓展了学生社会实践和接受教育的路径,提高了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思想认识。活动在组织优化、选题准备、方式改进、信息反馈和持续推进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实践出真知,教授所言,令人心折首肯。

启示:于“实践探索”走向“规律赋能”

目前,西城区已累计组织600余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走进全部263个社区,开展宣讲活动1000多场,覆盖居民超万人次。许建说,“我们希望通过制度化、常态化地推进,让这一项目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通过这次调研采访,特别是与各方面的讨论,让人清晰地感到“马院进社区”项目的效果越来越好,这是西城区将其确定为重点工作、品牌项目,持续推进、紧抓不放的结果。我们做工作到底如何克服形式主义,真正赢得群众的欢迎,这里面蕴含的规律值得思考和总结。

“问题导向”是第一位的问题,但工作中偏偏容易忽视。“马院进社区”在实践中逐渐摸清方向,每次宣讲都从问题入手,密切回应民生关切。从文明养宠到涵养好家风,从高空抛物到社区治理,从家门口老年食堂到银发经济新模式,从邻家孩子高考志愿填报到国家人才培养,这些百姓小事都牵动着家国大事。我们的工作只要紧紧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理论就能从“空中楼阁”落到“柴米油盐”,就会产生强大吸引力和看得见的成效,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品牌思维”是工作能否乘胜追击、倍增效应的分水岭。实际工作中,多数时候是做一件算一件,缺少明确的品牌定位。有的是见一项想干一项,启动的多,往实里干、往深里干、往久里干还不够,探索规律、打造品牌的意识尚有欠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动乏力。“马院进社区”项目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整合,从“活动”升级为“品牌”,从“试点”推广为区里“全覆盖”,总结推广提升做得很及时。有人说,基层理论宣讲一旦流于形式,不是对党的理论的正面宣扬和传播,而是对党的形象的破坏。其实,哪一项工作都是如此。只要树立责任意识、品牌思维,注重机制建设,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有评估、有改进地持续深入下去,就会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青年是最有希望的力量,他们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对象,更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马院进社区”敏锐地关注到了青年这支生力军,让青年学子当理论宣讲的主体,又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搭建舞台。通过“双导师制”和“挂职实践”,引导和支持学生深入基层,让青年话语激活理论传播“碧波万里”,在服务群众中增长才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特别要善于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引导青年在实践中磨砺心志、贡献力量,以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方式传播理论、创造成果。

“我看到台下大家听得很认真,有的不时点头表示认同,这让我渐渐放松,更有信心把内容讲好,让更多人了解党的政策带给百姓的实实在在好处。这样宣讲也特别有价值,坚定了我继续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决心。”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张岱瑶8月26日才在六部口社区做了宣讲,她电话里对我说的这番话,或许是对“马院进社区”密码的生动注解。这次对“马院进社区”的近距离观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理论宣讲,而是看见了青春力量与基层沃土的双向奔赴,看见了理论火种点亮了万家灯火,看见了一张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鲜活答卷。(采访报道组:成竹)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