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 年 3 月,当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Telitacicept)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中国生物医药界迎来了一个标志性时刻 —— 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 BLyS/APRIL 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药首次在自
2021 年 3 月,当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Telitacicept)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中国生物医药界迎来了一个标志性时刻 —— 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 BLyS/APRIL 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药首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实现全球领跑。时隔半个多世纪,继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后,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原创性突破的潜力。泰它西普的研发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战略转型,更因其在机制创新、临床疗效和科学价值上的卓越表现,被学界认为具备冲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或化学奖的潜力。
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长期以来是医学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据统计,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已超过 5 亿人,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因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治疗手段有限而成为未被满足的重大医疗需求。泰它西普的出现,通过创新性的双靶点设计,为这一类难治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范式,其科学意义与临床价值正在被全球医学界所认可。
泰它西普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全球首创的双靶点作用机制。作为重组 B 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 增殖诱导配体(APRIL)融合蛋白,它能够同时阻断这两种对 B 细胞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细胞因子,实现对自身免疫反应的上游控制。这一设计突破了传统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在免疫学理论与药物开发实践中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BLyS 和 APRIL 是 B 细胞存活、分化和抗体分泌的关键调控因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两种细胞因子维持着 B 细胞的动态平衡;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它们的异常高表达会导致 B 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致病性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传统药物如利妥昔单抗仅能清除成熟 B 细胞,无法阻止新的异常 B 细胞生成,导致疾病易复发且需长期用药。泰它西普通过同时抑制 BLyS 和 APRIL,可作用于 B 细胞发育的多个阶段,包括初始 B 细胞、记忆 B 细胞和浆细胞,实现更全面、更持久的免疫调控。
这种 "双管齐下" 的策略基于对 B 细胞生物学的深刻理解。房健民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研究发现,BLyS 和 APRIL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协同作用,单独阻断其中一个靶点往往难以完全控制疾病进展。泰它西普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设计的融合蛋白结构,能够精准结合这两个靶点,其亲和力与特异性均达到了临床治疗的最优水平。这一创新设计不仅体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典范,更开创了 "双靶点协同调控" 的药物开发新范式。
从药物化学角度看,泰它西普是生物分子工程的杰作。研究团队通过对 TACI(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因子)胞外区与免疫球蛋白 Fc 段进行优化融合,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分子。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对 BLyS 和 APRIL 的高亲和力,又通过 Fc 段优化延长了半衰期,实现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便利给药方式。其精妙的分子结构设计已获得中国、美国、欧洲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保护,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工程领域的原创性贡献。
泰它西普的科学价值最终通过卓越的临床数据得到验证。在多项关键临床试验中,其疗效和安全性表现均显著优于现有治疗方案,为多个疾病领域建立了新的治疗标准。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中,泰它西普展现出惊人的临床获益。在 52 周的 Ⅲ 期临床试验中,其 SRI-4(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答指数 4)应答率高达 82.6%,远超安慰剂组的 38.1%,也显著优于其他单靶点生物药 38%-58% 的应答率范围。更重要的是,泰它西普能将严重复发风险降低 56%,并减少激素用量,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对于这种被称为 "不死的癌症"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泰它西普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困境。
重症肌无力(MG)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2025 年 4 月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年会上公布的 Ⅲ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泰它西普 240mg 组治疗 24 周后,98.1% 的患者 MG-ADL(重症肌无力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改善≥3 分,87% 的患者 QMG(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改善≥5 分,而安慰剂组这两项指标分别仅为 12% 和 16%。MG-ADL 评分平均降低 5.74 分,显著优于现有生物制剂,且感染率(45.6%)低于安慰剂组(59.6%),体现了卓越的疗效与安全性平衡。这一结果使泰它西普成为目前全球重症肌无力治疗领域应答率最高的生物药。
在 IgA 肾病治疗中,泰它西普的 Ⅲ 期临床试验同样取得重大突破。治疗 39 周时,患者 24 小时尿蛋白 - 肌酐比(UPCR)较基线降低 5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更令人振奋的是,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对于传统治疗棘手的增生硬化型 IgA 肾病(Lee 分级 IV-V 级)患者,泰它西普治疗 48 周的完全缓解率达 47.37%,治疗有效率高达 94.74%,显著高于传统免疫治疗组。即使是 eGFR
干燥综合征是另一个亟待攻克的领域,全球患者超过 400 万却尚无有效治疗药物。2025 年 9 月,泰它西普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成为该领域全球首个申请上市的生物药。其 Ⅲ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泰它西普能持续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ESSDAI 评分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药物,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对因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手段。美国 FDA 已授予其快速通道资格和孤儿药认定,加速其全球研发进程。
泰它西普的双靶点机制赋予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广谱治疗潜力。除已获批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重症肌无力三个适应症外,其在干燥综合征、IgA 肾病、膜性肾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多个领域的 Ⅲ 期临床试验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形成了覆盖 B 细胞介导的主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发管线。
这种广谱性源于 BLyS/APRIL 通路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 B 细胞异常活化导致的抗体介导损伤。泰它西普通过精准调控这一共同通路,为 "异病同治" 提供了科学依据。在 IgA 肾病中,它能减少异常 IgA1 的产生和沉积;在干燥综合征中,则可抑制外分泌腺体的免疫损伤;而在视神经脊髓炎中,能降低致病性 AQP4 抗体水平 —— 这种跨疾病的治疗价值在生物药中极为罕见。
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泰它西普的广泛适用性。在重症肌无力领域,其对难治性、全身型及危象患者均显示出显著疗效,并可减少激素依赖。皮下注射剂型的便利性(每周一次)较传统静脉制剂大幅提升了患者依从性。在 IgA 肾病治疗中,无论是初发患者还是经多种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无论是轻中度肾功能损伤还是严重肾衰人群,泰它西普均能展现出稳定的降蛋白尿效果和肾功能保护作用。这些真实世界证据与临床试验数据相互印证,构建了完整的疗效证据链。
泰它西普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2025 年 6 月,荣昌生物与美国 Vor Biopharma 达成一项高达 42.3 亿美元的授权协议,后者获得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泰它西普的独家权利,这一交易金额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新高,彰显了国际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根据协议,荣昌生物将获得 1.25 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可达 41.05 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外加销售提成。参与此次合作的投资方包括 RA Capital Management 等国际知名医疗健康基金,反映了全球对这一中国创新药的信心。
在监管层面,泰它西普已获得美国 FDA 授予的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快速通道资格、针对重症肌无力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孤儿药资格,以及欧盟委员会授予的重症肌无力孤儿药资格。其全球多中心 Ⅲ 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有望成为首个主要依靠中国临床数据获得国际注册的生物药,为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 "重大发现" 的定义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原创性、科学突破和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泰它西普在这三个维度上均展现出卓越特质,使其具备了冲击诺贝尔奖的潜力。
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标准来看,泰它西普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模式的革命性改变。该奖项近年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价值,202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mRNA 疫苗研发者就是明证。泰它西普基于对 BLyS/APRIL 通路在自身免疫病中作用的深刻理解,成功将基础免疫学知识转化为革命性的治疗方法,解决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长期未被满足的重大医疗需求。其双靶点协同调控策略为理解自身免疫病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视角,对治疗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完全符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 "最重要发现" 的定义。
从诺贝尔化学奖的角度考量,泰它西普代表了生物分子工程和蛋白质设计的最高水平。该奖项近年来越来越关注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领域,特别是蛋白质工程和化学生物学的创新突破。泰它西普通过精密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化学技术,创造出具有特定双靶点抑制功能和优化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全新治疗性蛋白质分子。其设计过程涉及蛋白质结构预测、功能优化、稳定性提升等多个化学工程难题的解决,体现了化学与生物学的深度交叉融合,是化学生物学应用于药物开发的成功典范。
泰它西普的研发过程堪称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成功实践。该项目获得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 期间 "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重大专项连续支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展示了中国在生物药领域的体系化创新能力。房健民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完成了从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的全过程,这种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正是诺贝尔奖所倡导的。
然而,泰它西普冲击诺贝尔奖也面临着若干挑战。首先是时间验证问题,诺贝尔奖通常奖励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影响深远的科学成就。泰它西普 2021 年才在中国获批上市,其长期疗效、安全性以及在更广泛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仍需更长时间的观察。青蒿素从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经历了 40 余年的临床验证,泰它西普同样需要时间来证明其持久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影响力。
其次是基础发现的归属问题。诺贝尔奖非常看重原创性的基础科学发现,BLyS 和 APRIL 分子的最初发现者并非中国团队,而是由欧美科学家完成。评审委员会需要衡量泰它西普在药物工程化和临床转化方面的创新是否足够独立获奖,还是应被视为基础发现的后续应用。这一问题在生物制药领域尤为突出,因为药物开发往往建立在前期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如何界定转化创新的独立价值是关键。
最后是竞争格局的挑战。每年全球都有众多杰出的科学突破参与诺贝尔奖竞争,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也不乏重要进展。泰它西普需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科学价值的支撑,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和持续影响。
泰它西普的成功不仅具有科学意义,更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25 年 6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泰它西普 1827 天的专利权期限补偿,使其核心专利保护期从 2027 年延长至 2032 年,这是我国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实施以来的 "顶格补偿" 案例,体现了国家对重大原创性药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一举措不仅为泰它西普营造了更有利的市场环境,更树立了通过专利保护激励创新的行业标杆。
在市场表现方面,泰它西普已快速成长为重磅品种。2024 年,其销量突破 150 万支,按市场价格计算年销售额已达 10 亿元左右,成为推动荣昌生物营业收入增长 58.54% 的核心动力。随着适应症的不断扩展和海外市场的逐步开拓,业界预测泰它西普有望成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超级大品种,在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泰它西普的研发模式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它成功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突破,建立了完整的专利布局体系,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化能力。这种 "机制创新 - 临床验证 - 全球布局" 的发展路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药企借鉴,推动整个产业向高质量创新转型。
展望未来,泰它西普的研发团队和荣昌生物正在推进多个方向的拓展。在适应症方面,除已进入 Ⅲ 期临床的干燥综合征、IgA 肾病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新领域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团队正在探索泰它西普与其他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扩大适用人群。在全球布局方面,与 Vor Biopharma 的合作将加速泰它西普在欧美市场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程,使其惠及更多国家的患者。
长期来看,泰它西普的价值不仅在于治疗现有适应症,更在于其开创的双靶点治疗范式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已有研究机构基于这一理念开发针对其他细胞因子通路的双靶点药物,形成了 "中国原创,全球跟进" 的良性竞争格局。这种从 "中国新" 到 "全球新" 的跨越,正是泰它西普对生物医药产业最深远的贡献。
泰它西普的研发成功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是一个突破性的治疗药物,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 —— 从基础研究的深刻洞察出发,通过精密的工程化设计,实现临床价值的最大化。这种从科学发现到患者获益的全链条创新能力,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全球创新的第一梯队。
作为继青蒿素之后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突破之一,泰它西普的意义远超一个药物本身。它证明了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做出引领性贡献,有能力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重大医疗需求的产品,有能力参与全球高端医药市场的竞争。这种能力的获得,源于国家多年来对生物医药创新的持续投入,源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更源于中国科学家追求卓越、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泰它西普是否最终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实力和发展路径。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原创性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布局、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实现的目标。它也激励着更多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探索未知、追求突破,为解决全球健康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青蒿素到泰它西普,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这一跨越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创新理念和产业生态的成熟。泰它西普作为转化医学的典范,其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显现,无论是否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它都已在人类对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骄傲和新起点。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