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在餐厅花大价钱点了道 "现炒" 的招牌菜,筷子一夹却吃出股微波炉加热的塑料味。最近罗永浩就遇上了这糟心事,只不过他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维权 —— 直接甩出 10 万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更戏剧性的是,就在双方剑拔弩张时,胖东来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在餐厅花大价钱点了道 "现炒" 的招牌菜,筷子一夹却吃出股微波炉加热的塑料味。最近罗永浩就遇上了这糟心事,只不过他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维权 —— 直接甩出 10 万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更戏剧性的是,就在双方剑拔弩张时,胖东来 CEO 于东来突然下场,一句 "感谢西贝让我能找到放心吃饭的地方",把这场行业风波推向了高潮。
一场关于 "预制菜" 的罗生门
事情得从 9 月 11 日那天说起。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话一出,直接把西贝送上热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反应堪称神速。正在新疆旅游的他连夜飞回北京,第二天就召开媒体见面会,带着记者直奔罗永浩就餐的包间,手持消费小票当场拍胸脯:"西贝的门店 100% 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为了证明清白,他宣布全国 370 家门店全部开放后厨,甚至要推出 "罗永浩同款菜单",同时放话 "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这边战火刚起,罗永浩那边直接加码。他不光连发数条微博反击,还甩出大招:"悬赏 10 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法律认可证据"。更绝的是,他开始向食品专家求助,问有没有仪器能检测食物的烹制时间,哪怕花高价也要弄个水落石出。
其实俩人争论的核心,早就不是 "有没有" 的问题,而是 "什么算" 的问题。根据 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的规定,连锁餐饮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但消费者心里早就把这俩画了等号。就像有网友说的:"羊腿提前烤半熟、牛肉提前炖好摆门口,这跟预制菜有多大区别?花现炒的钱吃预制的菜,换谁不膈应?"
较真者的进化与同行的默契
罗永浩这次维权,让人想起十年前他怒砸西门子冰箱的名场面。从 "肉身对抗" 到 "科技打假",老罗的维权手段升级了,但较真劲儿一点没改。有数据显示,2023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4012 亿元,预计 2025 年要突破万亿,但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65.6% 的消费者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应该提前告知,而实际做到的还不到三成。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罗永浩要把事情闹大。他在微博里说得很明白:"我只想让所有做预制菜餐厅的老板都知道,拿预制菜当现做的菜卖这件事不会长久。中国一定会立法,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巧合的是,2025 年 3 月国家刚实施《餐饮服务预制菜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餐馆必须在菜单显著位置标注 "预制菜",违者最高罚 10 万,消费者还能索赔 10 倍价格。
就在这节骨眼上,胖东来 CEO 于东来突然发文:"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他可以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这话看似中立,却在风口浪尖给西贝递了把伞。熟悉餐饮业的都知道,胖东来以极致服务著称,于东来的认可相当于给西贝的食品安全投了信任票。
但消费者的感受却很微妙。库润数据显示,虽然 78% 的人认可预制菜的便捷性,但 43% 的人对新鲜度不满意,38% 的人担心添加剂问题。说白了,大家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 "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 的欺骗感。就像你买手机,新机和翻新机价差一半,但若拿翻新机当新机卖,谁能乐意?
万亿市场里的信任困局
这场风波撕开了预制菜行业的遮羞布。2023 年家庭晚餐场景里,预制菜渗透率已经从 2020 年的 15% 涨到 32%,但餐厅里的预制菜依然藏着掖着。为什么?因为 "现做" 两个字值大钱。
西贝的争议点就在这里。贾国龙强调 "莜面现搓、牛大骨现煮",但消费者吃出来的却是 "全是温的,毫无锅气"。这里面有个认知偏差: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在企业看来是品控,在消费者眼里却成了 "不够新鲜" 的证据。就像于东来感谢的 "放心",和罗永浩追求的 "知情权",本质上都是在争夺消费者的信任,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现在行业里已经有了一些好苗头。重庆发布的地方标准要求,菜单必须注明是否为预制品,连制作方法都得写清楚。有些餐厅开始直播厨房操作,还有品牌推出 "0 添加" 预制菜系列。这些其实都是在弥合 "企业标准" 和 "消费者认知" 之间的鸿沟。
罗永浩说 "无论官司结果如何,都将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和相关立法作出贡献",这话可能真不是吹牛。毕竟十年前砸冰箱推动了家电售后规范,现在 10 万悬赏说不定真能加速餐饮透明化。
最后想问大家:你在餐厅吃饭会特意问是不是预制菜吗?如果花现炒的钱吃到预制菜,你会较真维权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毕竟这事不光关乎一顿饭,更关乎我们作为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
来源:商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