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州市南沙区某小学发布的一则建议引发社会关注。该校在发给家长的文稿中多次强调“不建议老年人接送孩子”,理由包括“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等内容。该建议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家长和公众的热议。
近日,广州市南沙区某小学发布的一则建议引发社会关注。该校在发给家长的文稿中多次强调“不建议老年人接送孩子”,理由包括“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等内容。该建议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家长和公众的热议。
校方建议与家庭现实的碰撞
根据九派新闻等媒体报道,该校在文稿中详细阐述了不建议老人接送孩子的理由,包括老年人身体状况、反应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文稿中还提到“要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接送工作。
这一建议在家长群体中引发不同反响。多位家长表示,理解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的好意,但现实情况是,双职工家庭很难完全避免老人参与接送孩子。在广州从事金融行业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我和丈夫工作时间固定,根本无法按时接送孩子。如果没有老人帮忙,我们可能不得不请保姆,但这又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教育局回应:建议非强制,尊重家庭选择
9月11日,南沙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就此事作出回应。该工作人员表示,学校的建议主要是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但并非强制性要求。教育局理解家长的实际情况,相信家长会根据老人的身体条件作出合理判断。“我们不会让行动明显不便的老人承担接送任务,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应该由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的安排。”该工作人员补充道。
数据视角:老人参与接送的现实普遍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发布的一项城市家庭调研报告,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有超过70%的双职工家庭需要依靠老人协助接送孩子。这项覆盖了5000个家庭的调查显示,老人参与育儿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现象。
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李明教授指出:“在现代城市家庭结构中,老人帮忙带孩子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学校提出建议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现实背景,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专家建议:安全管理比简单禁止更有效
教育专家建议,与其简单建议“不让老人接送”,不如采取更积极的安全管理措施。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学校可以组织交通安全讲座,既面向学生也面向家长,包括参与接送的老人。还可以建立接送人员备案制度,对经常接送孩子的老人进行基本的安全培训。”
多位教育工作者表示,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创新做法,如设置“爱心护学岗”,由家长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和学校保安共同维护上下学期间的交通秩序,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平衡安全与实情:家校合作是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指出,学校与家庭之间需要建立更加畅通的沟通机制。“当学校发现某位接送孩子的老人确实存在行动不便或其它安全隐患时,应该通过私下沟通的方式与家长交流,而不是发布泛泛的建议。”他强调,良好的家校合作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学校应当相信家长会为孩子的安全做出最佳安排,同时家长也应该理解学校对学生安全的关切。
核实声明
本文报道基于九派新闻原始报道、南沙区教育局官方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数据及专家采访。为保护隐私,文中家长使用化名。所有数据及观点均经过多方信源交叉验证,确保报道客观准确。
根据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有超过35%的学生日常由祖辈参与接送。这种现象在城市化进程快速的地区更为普遍。专家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二孩、三孩政策放开,老人参与育儿的比例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
来源:生活小常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