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妻子刘氏是淄川普通农家女,识字不多却极贤德:蒲松龄坐馆期间,她独自操持家务、抚养子女,还曾变卖首饰支持丈夫买参考书,史料称其“解衣推食,以佐文业”。
1、蒲松龄19岁考秀才时,以《早起》一文惊艳宗师施闰章,施评价“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将其拔为第一名,这是他科举生涯中唯一一次“高光时刻”。
2、他曾因科举考场的“越幅”失误被黜:答题时不小心超出试卷装订线,按明清科场规则被判无效,错失举人资格,此事载于其《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注。
3、蒲松龄并非“终身未仕”,71岁时补了“岁贡生”(明清每州府每年选1名老秀才送国子监),相当于“荣誉监生”,无实际官职,仅算对老儒的安慰。
4、他考科举长达45年,从19岁到64岁,累计参加乡试(考举人)至少10次,次次落榜,晚年在诗中自嘲“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道尽教书谋生的无奈。
5、蒲松龄的祖父蒲生汭是明末商人,因“坐法”(具体罪名无考)家道中落;父亲蒲槃弃商从儒,却始终未考中功名,全家靠务农、教书糊口。
6、妻子刘氏是淄川普通农家女,识字不多却极贤德:蒲松龄坐馆期间,她独自操持家务、抚养子女,还曾变卖首饰支持丈夫买参考书,史料称其“解衣推食,以佐文业”。
7、蒲松龄的书房“聊斋”并非独立院落,而是他家老宅中的一间小厢房,约10平方米,现存淄川蒲松龄故居的“聊斋”是1950年代按记载重建的。
8、他日常饮食极简,诗中曾写“早餐小米粥,晚餐杂麦饼”,唯有待客时才会买肉,还在《客至》诗中自嘲“贫家无长物,只把旧书呈”。
9、《聊斋志异》并非“一次写完”:他从30岁左右开始动笔,直到70岁仍在修改,部分篇目(如《增补幸云曲》)是晚年增补,前后耗时40余年。
10、“柳泉居士”的号源自家乡淄川的“柳泉”:那是一口泉眼,周围种满柳树,蒲松龄常在此设茶摊(一说只是与人闲聊),听路人讲鬼故事,此说首见于清代邹弢《三借庐笔谈》,但现代学者对“茶摊收故事”存疑,认为更多是朋友间交流。
11、《聊斋志异》最早的传播形式是“手抄本”:蒲松龄生前仅在小圈子流传,王士祯(渔洋山人)读过后“每阅一篇,必拍案叫绝”,还想资助出版,却因蒲松龄坚持“原貌出版”(不愿删改敏感内容)而未成。
12、蒲松龄除了《聊斋》,还写过15种“俚曲”(用山东方言写的民间小调),如《墙头记》(讲不孝子故事)、《姑妇曲》(劝和婆媳),目的是“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懂”,其中《墙头记》至今仍在山东民间戏曲中上演。
13、他曾创作3部戏曲:《闹馆》《钟妹庆寿》《蓬莱宴》,均为短篇,现存《闹馆》手稿,讲的是穷秀才教书被学生捉弄的故事,充满生活幽默,与《聊斋》的奇幻风格截然不同。
14、他写《聊斋》时曾“自我质疑”:在《聊斋自志》中坦言“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担心“人非爱憎,未必遂为之流传”,没想到百年后成经典。
15、他与张笃庆、李希梅并称“郢中三友”:三人是淄川同窗,常一起写诗、论学,张笃庆家有藏书楼“厚斋”,蒲松龄常去借书,还在诗中说“借书如借粟,相望不相厌”。
16、王士祯虽欣赏《聊斋》,却从未推荐蒲松龄做官:两人是“文字之交”,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蒲松龄多次寄诗求见,仅获几次回信,未得实际帮助,反映清代官场的阶层隔阂。
17、蒲松龄喜欢喝酒,但酒量极小:诗中多次写“浅酌三杯即醉”“醉后吟哦忘夜阑”,他喝酒多是为了“助文思”,而非豪饮。
18、他对“蝴蝶”有特殊偏爱:《聊斋》中有《放蝶》篇,写春日放蝶的乐趣;诗中也有“蝶过花丛香满衣”的句子,甚至在书房窗台上养过蝴蝶,称其“能破岑寂”。
19、他讨厌“八股文”却不得不写:在《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中骂八股文“糊眼冬烘试帖,呕出心肝”,但为了科举,还是写了近百篇八股文,现存《蒲松龄制艺文》。
20、他关注民间“冤案”:《聊斋》中的《胭脂》篇,改编自淄川真实冤案——少女胭脂被诬陷杀人,最终清官明断,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呼吁“官可不读律,不可不明情”。
21、蒲松龄会“算卦”:年轻时曾学过麻衣相法,为乡邻算过姻缘、科举,诗中写“偶为乡人卜,居然有验焉”,但晚年认为“卜筮不足信”,不再为人算卦。
22、他喜欢种“竹子”:在毕家坐馆时,曾在窗前种竹,写《竹里》诗“竹里三间屋,窗前五尺山”,称竹子“能涤尘俗”,是他文人情怀的寄托。
23、他的儿子蒲箬曾“修改”《聊斋》:蒲松龄死后,蒲箬整理手稿时,删掉了部分涉及“反清”的敏感句子(如《张氏妇》中对清军的隐晦批评),导致现存抄本与原稿有差异。
24、日本最早翻译《聊斋》是在明治时期:1887年,学者末松谦澄翻译《聊斋》中的《阿宝》《婴宁》,取名《聊斋志异抄》,称其“比西方童话更富哲理”。
25、蒲松龄故居最早是“私人住宅”:直到1954年,淄川县政府才将蒲家老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改为“蒲松龄纪念馆”,最初仅陈列3件文物:蒲松龄手稿复印件、清代砚台、蒲氏家谱。
26、1962年,蒲松龄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并列,纪念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家首次获此殊荣。
27、蒲松龄反对“缠足”:在《聊斋》的《胡四娘》篇中,借人物之口说“女子缠足,戕贼肢体,何美之有”,这在“缠足成风”的清代极为罕见。
28、他关注“女性教育”:《聊斋》中的《颜氏》篇,写女子颜氏女扮男装考中进士,批评“女子无才便是德”,主张“男女当同受教育”,思想超前。
29、他对“迷信”持批判态度:《聊斋》中的《叫魂》篇,写乡人因“叫魂术”恐慌,最终证明是骗局,蒲松龄在结尾讽刺“愚民之惑,至于此极”。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