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哥们儿人品就不多说了,一个“真还传”能来回拍好几季,蹭流量的本事是刻进骨子里的。
罗永浩又开炮了。
这哥们儿人品就不多说了,一个“真还传”能来回拍好几季,蹭流量的本事是刻进骨子里的。
这次他盯上了西贝,说它菜品全是预制菜,又贵又难吃。一下子就把西贝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西贝呢,也是刚,非得要跟罗永浩“打一场”,贾国龙亲自下场,说要起诉罗永浩,还邀请大众来后厨参观,要自证清白。
看到这儿,我就知道,这事儿西贝已经输了一半。
罗永浩擅长的是什么?是“议程设置”,是打舆论战。他给你扔一个“预制菜”的钩子,你还真以为是让你来证明“预制菜”的问题?
他真正要做的,是把大众的注意力,从一个模糊不清的“预制菜”概念,转移到“贵”和“难吃”这两个核心痛点上。
于是乎,后面的剧情就跟着罗永浩剧本走了。
西贝邀请大家参观后厨,结果呢?大家关注的不是它到底是不是预制菜,而是“为什么这么贵还这么难吃?”
甚至有人发现,确实有些中央厨房半成品的操作,这下好了,不仅没证明清白,反而坐实了“预制菜”的嫌疑。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播学陷阱”。
西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一个简单的公关危机,变成了一个公众讨论的议题。
它以为能扭转议题,但其实,议题的主导权从一开始就在罗永浩手里。罗永浩的“全都是预制菜”这句话,虽然不严谨,但却巧妙地包含了“预制菜”、“贵”、“难吃”三个关键词。
而西贝的回应,无形中强化了这三个标签,让西贝彻底陷入了舆论的泥潭。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预制菜在消费者心中,天然带着一种“廉价”和“不新鲜”的负面印象。
这个话题天然能撩拨消费者情绪。
但这事儿,除了西贝,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议题。预制菜,有没有未来?
我觉得,无论消费者接受与否,预制菜,或者说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都是餐饮业的必然趋势。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西贝,还有美团的“拼好饭”,京东的“七鲜小厨”。它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把餐饮业的生产端,向工业化、标准化方向推进。
这背后,是巨大的成本压力。房租贵、人工贵、食材贵。餐饮业的利润越来越薄。
只要年轻人不做饭,预制菜就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西贝的傲慢,在于它没有意识到,它所面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一个消费者对餐饮业“工业化”的集体情绪宣泄。
当大家都开始吐槽的时候,你还固执地守着旧有模式,真的能赢吗?
来源:魔都梦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