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恐”慎入!湖南某地大量飞虫涌现街头,专家称属积极生态信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8:01 1

摘要:近日,湖南省汉寿县多位市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该县的街道上出现了大量飞虫,漫天飞舞,宛如雪花飘落,地面也被厚厚的一层飞虫所覆盖,有的飞虫甚至涌进了门店里。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近日,湖南省汉寿县多位市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该县的街道上出现了大量飞虫,漫天飞舞,宛如雪花飘落,地面也被厚厚的一层飞虫所覆盖,有的飞虫甚至涌进了门店里。

9月11日,封面新闻从汉寿县相关部门获悉,这些飞虫学名为蜉蝣。当地街头在去年也曾出现过一次蜉蝣大量聚集的情况。

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均出现过类似的蜉蝣聚集现象。对此,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姚婧梅解释称,这种现象属于蜉蝣的“婚飞”行为,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持续时间短且对人类无危害,公众无需感到恐慌。

姚婧梅表示,蜉蝣的出现可能说明当地水体环境质量良好,可视为积极的生态信号。不过,其他临江城市若没有出现蜉蝣,也不一定代表水质差。

市民反映:街道上出现成片飞虫

汉寿县一家珠宝店老板杨女士介绍,9月7日晚7点多,她的店里涌进了大量飞虫,很快便遍布整个店铺。“当时店里的玻璃门还是关着的,可这些虫子一下子大片大片地涌了进来,玻璃门外也是一堆一堆的。”

杨女士表示,这种虫子不咬人,而且生命周期短。去年入秋的时候,当地部分街道也大面积出现过一次类似的飞虫。

“汉寿县境内有一条沅江,这些虫子大多出现在临近江的街道。虫子喜欢逐光,有路灯且挨着沅江的地方,虫子就会更多。沅江边有一座沅水大桥,桥上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虫子。”因此,杨女士怀疑,飞虫繁殖的地方就在沅江沿岸。

“飞虫大面积出现后,政府部门派出了清理车及时进行了清理。”杨女士说。

汉寿县另一位市民程先生同样在9月7日晚,在街道上拍摄到了大量飞虫。从他拍摄的视频可以看出,临街亮灯的商铺门口聚集着大面积淡黄色的飞虫,还有一些飞在路灯下或往有光的门店招牌处飞。

此外,汉寿县多位市民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门店门口或街道上出现大量飞虫的视频。

封面新闻从汉寿县相关部门处获悉,这种飞虫名叫“蜉蝣”,2024年9月份,当地也出现过一次蜉蝣大规模聚集的现象。

当时,汉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蜉蝣有集中“婚飞”的现象,晚上9点之后,大部分蜉蝣在完成交配后会自然死亡,不会对人或动物产生危害。

工作人员还表示,水质好的地方可以为蜉蝣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稚虫期蜉蝣生活在水中,可以改善水环境。如果为了减少蜉蝣“婚飞”的数量而向水中撒药,会破坏生态链。

汉寿县卫健局工作人员也曾表示,蜉蝣对人体无害,大量出现证明沅江水质变好。

专家:蜉蝣“婚飞”现象,积极生态信号但并非唯一指标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均曾出现过类似的蜉蝣聚集现象。2021年8月14日晚,河南邓州市汲滩镇大桥上出现大量蜉蝣;2023年9月2日晚,在湖南沅江市部分地区同样出现了大量的蜉蝣;2022年9月4日晚间,沅江市黄茅洲大桥也出现大量蜉蝣。

对此,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姚婧梅向封面新闻表示,这属于正常现象。

“蜉蝣的若虫在水中生活1-3年后,会通过某种生物钟和环境信号(如水温、日照时长、月相等)的指引,在同一个夜晚,尤其是温暖、潮湿、无风的黄昏或夜晚集体羽化,离开水面。”姚婧梅指出,被城市灯光吸引,可能是蜉蝣聚集在街道上而非水边的关键原因。

姚婧梅进一步解释,在自然环境下,蜉蝣会利用月光和星光导航定位,保持飞行姿态。然而,城市里的路灯、广告牌、橱窗灯光等人造光源,亮度远超月光,蜉蝣会本能地朝着这些最亮的光源飞行,并围绕光源不停旋转,无法离开,这种现象称为“正趋光性”。最终,这些蜉蝣精疲力尽地坠落,聚集在街道、汽车、窗台等被灯光照亮的地方。

“蜉蝣成虫的口器已退化,既不叮咬人,也不传播疾病、不啃食农作物或植物,对人类并无危害。”姚婧梅介绍,蜉蝣生命的唯一目标是繁殖,这种现象通常只会持续一晚或几晚,随着蜉蝣完成交配产卵后死亡而结束。

姚婧梅还提到,蜉蝣对水质污染极其敏感,它们的出现可能说明当地的水体环境质量良好、清洁健康,可被视为积极的生态信号。

那么,诸如重庆、四川等同样临江的城市,若未出现蜉蝣集中现身的情况,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城市的水体质量欠佳呢?

对此,姚婧梅表示,蜉蝣确实是良好的水质指示生物,但并非唯一指标。“蜉蝣数量多,通常意味着水质好。若一个地方能观察到大规模的蜉蝣羽化现象,这或许能侧面印证当地水体环境清洁健康。不过,蜉蝣数量少,并不一定就代表水质差。”

姚婧梅进一步解释称,重庆和四川地区具备蜉蝣生存的良好水体条件,但蜉蝣是否集中出现,还受到具体水域环境、蜉蝣种类特性、气象条件以及城市光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例如,蜉蝣幼虫需要适宜的栖息水生环境,如特定的底质、水流速度、植被覆盖等。不同种类的蜉蝣,其生活史、羽化时间和习性也有所不同。”姚婧梅说,有些地区存在的蜉蝣种类,本身不以大规模“婚飞”现象著称,或者其羽化时间较为分散,不易形成引人注目的密集群体。

姚婧梅强调,水生态环境的健康是由水生昆虫、鱼类、藻类、微生物等多个类群以及水温、PH值、营养盐含量、污染物指数等多项指标综合决定的。

也有不少网友好奇,有时家中会出现类似的飞虫,俗称“涨水蚊”,同样具有趋光性,它与蜉蝣是否为同一物种?

对此,姚婧梅解释道,人们常说的“涨水蚊”并非蜉蝣,通常指的是白蚁。白蚁多在春夏雨季的闷热傍晚或夜间,出现在有灯光的地方。如果家里有潮湿的木质结构,可能会吸引它们。

“蜉蝣成虫的生命周期短暂且无害,但白蚁的繁殖蚁出动是为了寻找新巢穴的建立地点,若成功,可能会定居下来并啃食木材。”姚婧梅表示。

姚婧梅建议,要避免大量白蚁影响生活,关键在于预防和协同治理。“市政部门需在繁殖季优化路灯灯光、清理公共绿地蚁巢;社区应组织统一防治并普及相关知识;个人最有效的做法是安装密实纱窗,傍晚及时关窗熄灯。若发现家中有蚁巢迹象,切勿自行喷药,应立即联系专业机构处理。”

来源:封面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