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秋季心衰患者增多?医生劝告:不想心衰,肾病患者注意5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8:51 1

摘要:更让人疑惑的是,夏天那么热,心脏岂不是更辛苦?怎么反倒秋天成了“高发期”?肾病和心脏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吃得少、穿得多、天气凉,为啥身体反而更容易撑不住?

一个平时能上街买菜、还能骑车串门的老人,突然在家中胸闷、气喘,急匆匆送到医院,被诊断为心力衰竭

家属一脸懵:这不才刚入秋吗?天气还算平稳,怎么突然就心衰了?

再比如一个患有慢性肾病多年的中年人,平时状态还行,到了秋天却开始水肿、气短,甚至走几步就喘。检查结果显示,心脏负担明显加重,情况紧急。

这不是个例。门诊里,每年一到秋季,心衰患者就明显增多,尤其是本身就有肾功能问题的人群,发病更频繁,恢复也更慢。难道秋天真的“心脏脆”?

更让人疑惑的是,夏天那么热,心脏岂不是更辛苦?怎么反倒秋天成了“高发期”?肾病和心脏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吃得少、穿得多、天气凉,为啥身体反而更容易撑不住?

你可能以为肾病和心脏是两码事,一个管排泄、一个管跳动,互不相干。但事实是,它俩关系密切得就像一对“连体婴”。尤其到了秋天,这种紧密关系更容易被打破,一旦出问题,往往是连锁反应。

要防止秋季心衰,单靠“注意休息”远远不够。特别是肾不好的人,秋天是关键节点,有些事做对了,能稳住病情;做错了,心脏就可能“跟着遭殃”。

秋季为什么容易心衰?这事儿并不玄学。说到底,是身体在换季时“调节不过来”。气温下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对本来就处在边缘状态的心脏和肾脏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尤其是那些慢性肾病患者,本身水钠潴留、血压波动就比较难控制,秋天一来,稍微吃咸了点、活动少了点,就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表面看是“天气变凉”,实则是身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在“心衰边缘”。他们以为自己“只是累了点”“最近吃多了点盐”,但其实体内的水分代谢早已紊乱,心脏正在“超负荷运转”。

心力衰竭不是突然来的,而是一点点积累的。就像一条橡皮筋,平时拉拉还行,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迟早会断。

而秋天,就是那个“拉得最紧”的时候。

很多肾病患者秋天一到就懒得动,怕冷、懒得出门,吃得偏咸,还觉得“多穿点衣服”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这种生活方式正在一步步把心脏推向深渊。

肾功能减退的人,身体里多余的钠和水排不出去,秋天气温下降,汗排得少,水分更容易“积住”。这时候,如果还吃咸、喝汤、活动少,就等于给心脏“加码”。

而且秋季昼夜温差大,血压容易波动,这对心脏收缩功能本来就不佳的患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一次夜里突发的心衰,很可能就是白天积累的“结果”。

那怎么办?难道一入秋就只能坐等发作?当然不是。秋季是个“转折点”,掌握好规律,反而能起到“稳定病情”的作用。

首先是饮食。肾病患者秋天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觉得“凉了,多补点”,于是天天喝鸡汤排骨汤,结果盐分、蛋白质摄入超标,让肾脏负担加重,还容易引起液体潴留。这时候,反而要“稳住节奏”,吃得清淡,规律而不过量。

液体摄入也要控制。别以为天气凉了就不怕水肿了,秋天排汗少,喝水多反而容易“积水”。尤其是那些已经有尿量减少征兆的人,更要注意每天摄入量,别盲目“多喝水”。

高钠摄入是让心衰风险上升的“幕后黑手”。秋天很多人爱吃咸菜、火锅、腌制食品,这些都是“隐形陷阱”。你以为吃了几口,实则已经超标一整天。

血压控制也不能松懈。秋天早晚温差大,清晨血压容易飙升,这时候如果降压药服用不规律,很可能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心脏受不了。即使身体没有明显不适,也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应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低蛋白饮食也是关键。很多人一听“要补”,就拼命吃肉、喝汤,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者来说,过多的蛋白质反而加重肾脏代谢压力。秋天不是“进补季”,而是“平衡季”。

活动量也要适度。秋高气爽确实适合散步,但对肾病患者来说,不能一下子“运动过猛”。慢走、舒缓体操更合适,既能促进血液循环,也能减轻水肿。

别忽视夜间排尿变化。肾病患者如果秋天开始频繁起来夜,或者夜尿变少变浓,很可能是肾功能恶化的信号。别“扛着”,这时候该去医院做检查了。

心脏负荷这个词,说起来抽象,但在生活里就是你走路是否气喘、晚上是否脚肿、是否容易疲惫。这些看似“小问题”,秋天一来,往往就是大问题的前奏。

水钠潴留血压波动代谢紊乱,这些词听起来陌生,但它们每天都在你身体里“运转”,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连锁崩塌”。

秋天不是“心脏脆”,是“身体调节难”。特别是肾病患者,心脏早就和肾脏绑在了一起,一个出问题,另一个也很难独善其身。

别再等到喘不过气才想起去医院,别等到腿肿得穿不进鞋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肾病不是“慢慢拖着就行”,而是随时可能“加速恶化”。

秋天,其实是身体给你的“提醒季”。只要听懂了,就能避开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麻烦。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2]中国肾脏病学会.慢性肾脏病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37(10):807-815.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来源:曾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