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桂香漫过徽州的黛瓦白墙,第41个教师节的暖意也悄然抵达。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人与徽州文化”基本陈列中,二楼“徽州教育”展厅始终是一方浸润着书香的天地——耕读堂的案上似还凝着墨痕,歙县竹山书院的场景如回溯往昔,程颢、程颐、朱熹与陶行知的塑像静静伫立,
当桂香漫过徽州的黛瓦白墙,第41个教师节的暖意也悄然抵达。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人与徽州文化”基本陈列中,二楼“徽州教育”展厅始终是一方浸润着书香的天地——耕读堂的案上似还凝着墨痕,歙县竹山书院的场景如回溯往昔,程颢、程颐、朱熹与陶行知的塑像静静伫立,而展厅里那些精妙的楹联、隽永的书法、泛黄的典籍、珍贵的文稿,正默默诉说着朱熹、郑玉、朱升、程瑶田、戴震、吴承仕、陶行知、许承尧、胡适等诸多徽州籍教育家或名师,用一生书写的“师者答卷”。
徽州的“崇文重教”,从不是一句空泛的箴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里,藏着一代代师者的坚守,他们如点点星光,照亮了徽州乃至中国的教育长河。
朱熹与徽州的羁绊,是理学与乡土的深度交融。虽生于福建,但其祖籍徽州婺源,这份血脉联结让他两次归乡省亲、讲学,将“格物致知”的智慧播撒在故土。他主张“学以明伦”,把深奥的理学思想融入日常教化,让读书明理成为徽州人的生活底色。展厅里那册《四书章句集注》的早期刻本,纸页间的字迹虽历经岁月,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徽州学子捧着它诵读时的专注,而这份“穷理致知”的精神,至今仍在滋养着求知者的心灵。
清代的程瑶田,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这位从歙县走出的学者,不仅在经学、训诂学上造诣深厚,更注重“实学”教育。他在书院讲学数十载,从不空谈理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探究事物本质,其著作《通艺录》涵盖天文、地理、农桑等诸多实用学问,成为当时学子的“百科全书”。展厅里陈列的著作虽有些许残旧,但仍可见其笔触间的严谨与耐心,恰如他教书育人时的态度——用扎实的学识,为学生搭建起“学用结合”的桥梁。
同样以“实学”闻名的,还有清代的戴震。这位休宁籍的学术大家,以“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打破传统桎梏,在教育中主张“理存于欲”,强调尊重个体的认知与感受。他在书院讲学期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屈原赋注》《孟子字义疏证》等著作不仅是学术经典,更蕴含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如今站在展厅里他的著作前,仿佛还能听到他对学生说“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这份对真理的执着,至今仍值得我们敬仰。
近代以来,徽州大地上的师者们,更以革新精神照亮了教育的新路径。陶行知这位歙县之子,用一生践行“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誓言。他放弃都市的安逸,深入乡村创办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要让教育走出象牙塔,走进田间地头。展厅里有一幅承载着教育温度的书法对联——“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迹。这十字箴言,既是他对传统教育智慧的传承,更是他一生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藏着一位徽州籍教育家对“如何育人”的毕生思考。这位从歙县黄潭源村走出的教育家,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如何让教育融入生活,让好习惯滋养一生”。而他对乡村教育的思考,那些关于“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的规划,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他用脚步丈量着教育的广度,更用爱心诠释着师者的温度。
与陶行知同期的吴承仕,同样是徽州教育界的“革新者”。这位歙县籍的学者,早年深耕经学,后受新思想影响,转而由政界投身教育界,在民族危机中开启思想更新,从经学大师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成为革命烈士。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的教职,开授“国故概要”、“经学史”、“三礼名物”等课程,鼓励学生贯通地思考中国历史与现实,关注社会、追求真理,即使在动荡岁月里,也始终坚守讲台,用知识唤醒民众。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为学生指引人生的方向。
还有近代的许承尧,这位歙县唐模村走出的文人学者,既是“方志大家”,也是深耕乡土的教育者。晚年归乡后,他又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倡导设立学堂,让徽州的孩子们能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品读“诗礼之泽数世可守,孝弟(悌)不愆蒙业以安”这幅对联,许承尧笔墨间的沉稳与厚重,恰如他所书写的家风理念——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这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份跨越百年的“文化家书”,提醒着今人:诗礼传家,传的是做人的道理;孝悌立身,立的是家族的根基。还有展厅里他编纂的《歙县志》,不仅记录着徽州的历史,更藏着他对乡土教育的深情——他用学识守护着徽州的文化根脉,也用教育为家乡培育着新的希望。
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程瑶田的“实学育人”,从戴震的“实事求是”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从吴承仕的“经学救国”到许承尧的“乡土深耕”,一代代徽州师者,虽身处不同时代,却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徽州大地上写下了“崇文重教”的不朽篇章。而徽州教育展厅,正是这份传承的“见证者”——你可以在耕读堂的案前,想象当年学子们围坐听课的场景;可以在竹山书院的复原场景里,感受“书院育人”的雅致;更可以在那些对联、典籍、手稿前,触摸历史的温度,读懂“师者如灯”的深意。
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向天下师者致敬,也诚挚邀请你走进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徽州教育”展厅。在这里,每一尊塑像都是一种敬意,每一块展板都是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件藏品都是一份传承。让我们在跨越千年的师者故事里,重拾“尊师重教”的传统,感受徽州文化里的育人智慧。
这个秋天,赴一场与徽州师者的“隔空对话”,在博物馆里,读懂师者的初心,汲取前行的力量。
参 观 提 示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徽州人与徽州文化”
基本陈列·徽州教育展厅
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