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西贝为何在舆论战场上“关不上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20:06 1

摘要:近日,科技界红人罗永浩与餐饮巨头西贝之间的一场预制菜口水战,迅速升级为一场引人瞩目的公共事件。罗永浩吐槽西贝价格虚高,用的却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勃然大怒,宣称要对簿公堂。

近日,科技界红人罗永浩与餐饮巨头西贝之间的一场预制菜口水战,迅速升级为一场引人瞩目的公共事件。罗永浩吐槽西贝价格虚高,用的却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勃然大怒,宣称要对簿公堂。

这看似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但其底层逻辑,却是一场经典的、力量悬殊的现代舆论战争。西贝的反应,像极了2011年时那个傲慢的德国巨头西门子,而罗永浩,依然扮演着那个熟悉角色——用个人叙事对抗庞大体系的“屠龙勇士”。

这场风波,深刻地揭示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中国企业面临的舆论困境与认知陷阱。

所有高段位的舆论对抗,都不是事实之争,而是逻辑框架之争

罗永浩的逻辑框架是,昂贵价格和工业化预制的反差。这是一个极其精妙的攻击框架。他巧妙地将预制菜这个中性词汇,与廉价、添加剂、没锅气等大众负面印象绑定,并将其与西贝的高价格并置,瞬间在公众心智中制造出一种强烈的被欺骗感价值错位感。他的角色是替公众发声的消费者代言人。

西贝的逻辑框架是,合法合规 和商业诽谤的博弈。这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内部思维框架。它的逻辑是:我的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你的不实言论损害了我的商誉,所以我要用法律武器回击。这套逻辑在董事会上无懈可击,但在舆论场上,却冰冷、笨重、且充满“以大欺小”的傲慢。

高下立判。罗永浩的框架充满情绪和故事,能瞬间引爆共鸣;西贝的框架只有条款和对错,瞬间站到了公众的对立面。舆论战的第一原则就是:谁定义了框架,谁就赢得了战争。 西贝在第一时间就彻底丢失了框架定义权。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十二年前,罗永浩在西门子北京总部门口,用铁锤砸烂了三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那场维权,与今日之事,形异神同。

西门子当时犯了三个致命错误:首先,官僚系统对抗个人叙事: 西门子用德国式的严谨和冰冷声明,回应罗永浩充满戏剧张力的行为艺术。机构与个人的对抗,舆论永远同情后者。其次,西门子讲道理而非讲故事,反复强调产品符合标准,但拒绝承认用户关不上门的情感体验。它试图讲法理,但公众只想听情理。最后,赢了官司,输了市场。西门子最终可能在法律上并无大错,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它低估了舆论审判对商业现实的毁灭性打击。

今天,西贝的律师函警告,几乎是西门子错误的完美复刻。它正在用最高成本的方式,去打一场注定无法赢的战争——因为战场不在法庭,而在抖音、微博和千万消费者的心里。

更深一层看,西贝此次的被动,是其长期品牌宣传埋下的隐患。

西贝过去曾高明地将其中央厨房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包装为大师菜、功夫菜的概念(后来宣称因为消费者不买账而下架了),将其塑造为一种科技赋能的美食革命,是高端和匠心的体现,并宣称高端菜几乎都是预制的。

这就造成了西贝的品牌悖论:过去宣传的高科技,成了今天民众眼中的黑科技;过去引以为傲的标准化,成了今天被诟病的工业化。 西贝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未能将中央厨房的价值(如安全、稳定、效率)真正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并认同的情感价值。

对于西贝而言,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律师,而是顶级的舆论战略家。起诉罗永浩是下下之策,只会为对手持续提供弹药,并将自己钉死在店大欺客的耻辱柱上。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进行战略转向,打三张牌:第一张是情感牌——立即降级对抗。 贾国龙应亲自出面,以反思和开放的姿态,感谢社会的监督,宣布不采取法律行动,而是将精力用于提升体验。此举能瞬间化解对抗情绪,展现格局。第二张打透明牌——重新定义价值。 主动打开“暗箱”。邀请媒体和用户参观中央厨房和供应链,举办开放日。用可视化方式,讲述一盘好菜的成本构成,如顶级食材(内蒙古牛羊肉)+ 研发成本 + 冷链物流 + 门店体验。将话语体系从是不是预制切换到值不值这个价,告诉消费者钱花在了哪里。最后要打的是价值牌——重塑品牌契约。将此次危机变为品牌升级的契机。未来所有传播应聚焦优质食材供应商的核心定位,持续讲述在全球寻找好原料的故事,将品牌的根扎得更深,从西北菜的品类品牌,升级为好食材的价值品牌。

西贝与罗永浩的纠纷,是中国所有品牌的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在一个大众情绪成为主导力量的时代,企业的傲慢与笨拙,比任何产品质量问题都更具杀伤力。

法律的归法律,舆论的归舆论。 最高明的危机公关,不是赢得一场口舌之争,而是将公众的质疑,转化为一场品牌价值的深度沟通。西贝需要的不是砸向罗永浩的法律重锤,而是递给消费者的一杯诚意的茶,和一扇打开后厨的门。

来源:豫A闯沪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