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刷到王大艺在《国学小名士》里背《滕王阁序》,弹幕齐刷刷飘过“别人家的孩子”,那一刻,真有人跟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这姑娘怎么又升级了?
刷手机刷到王大艺在《国学小名士》里背《滕王阁序》,弹幕齐刷刷飘过“别人家的孩子”,那一刻,真有人跟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这姑娘怎么又升级了?
不是才看她小学毕业吗?
结果一查,人家已经初二,身高蹿到一米七,字帖卖到脱销,广告接到手软,连她爸都从班主任一路干到副校长。
一家子像开了挂,可点开评论区,画风并不统一:有人羡慕,有人酸,还有人直接甩出“教育公平”四个大字。
先别急着下结论。
把镜头拉远,这家人其实没跳出普通家长的日常焦虑,只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姿势有点“反套路”。
先说王大艺。
镜头里她背诗写字,镜头外她得刷题到十一点,数学卷子红笔批注密密麻麻。
她妈负责拍视频,拍完立刻收手机,理由是“怕她分心”。
听起来像炒作,可你见过哪个炒作团队连灯光都舍不得加,背景永远是家里那面掉漆的白墙?
流量是真,但流量背后依旧是“写完作业才能剪视频”的死规矩。
网友只看见她拿奖,没看见她因为一次书法比赛没得第一,在家哭到打嗝,她爸一句“输得起比赢更重要”才把她捞回书桌。
再说她爸王老师。
学校里他板着脸,走廊里一声咳嗽,学生立刻贴墙站好;回到家,他能把数学题讲成相声,王大艺笑得直拍桌子。
两种面孔切换得丝滑,本质却一样:把“人”放在规则前面。
他当班主任时,班规第一条不是“不许迟到”,而是“先睡好觉再谈学习”;当了副校长,第一件事是给晚自习加半小时“发呆时间”,理由是“脑子需要停机重启”。
教育局表彰他“素质教育成果显著”,他却在采访里苦笑:“我不过是把小时候没睡够的觉,还给孩子们。
”
最被忽略的是她妈。
账号简介只有四个字:王大艺妈妈。
可所有脚本、机位、剪辑全是她一个人倒腾。
她有个习惯,拍完素材立刻存进硬盘,文件夹命名从来不是日期,而是“今天她笑了几次”。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签MCN,她摇头:“签了就得按脚本演,我怕演着演着,忘了她到底喜欢什么。
”去年她偷偷去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不为别的,就想搞清楚“到底该在什么时候闭嘴”。
网友吵得最凶的是“资源独占”。
的确,王老师的身份让王大艺少走很多弯路:比赛信息第一时间知道,评委是爸爸同事,连省台节目都是学校推荐。
可换个角度看,这些资源原本就属于学校,只是大多数家长懒得伸手。
王老师把流程做成PPT,家长会直接公开,连报名邮箱都打在屏幕上,结果台下家长第一句问的是“补课多少钱”。
资源从来都在,只是有人把它当特权,有人把它当说明书。
更微妙的是王大艺的“人设保质期”。
初二的孩子,嗓音开始沙哑,青春痘此起彼伏,镜头里偶尔露出手臂上的划痕——猫抓的,她自己都懒得遮。
粉丝在评论区喊“妹妹长大了”,语气里带着一点失落,好像她必须永远停留在背《三字经》的奶音里。
王大艺倒挺淡定,最近一次直播,有人问她“怕不怕长残”,她直接甩出一句“怕什么,我爸说皱纹里能藏更多墨水”,弹幕瞬间被“哈哈哈哈”淹没。
你看,连叛逆都透着股书卷气。
这家人最打动我的,是他们把“成长”当成一场家庭合谋。
王大艺负责发光,爸妈负责兜底,但发光和兜底之间,有无数细小的拉扯:她爸想让她试试奥数,她妈坚持周末必须空出来写生;她妈想把账号商业化,她爸担心广告词太浮夸。
吵到最后,往往是王大艺拍板:“我想先写完这首七律。
”一家人在饭桌上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凑在一起剪视频,剪着剪着,她爸突然冒出一句“这句字幕用繁体更好看”,她妈立刻把进度条拉回原点。
说到底,他们不过是把普通家庭那点“望子成龙”的焦虑,拆解成了可执行的日常:每天多背一首诗,每周多睡一小时,每学期多一次“考砸了也没关系”的拥抱。
王大艺的千万粉丝,不过是这些琐碎瞬间的副产品。
再过两年,王大艺就要中考。
她爸已经放出话来:“考上哪算哪,实在考不好,咱家书房也能当自习室。
”听起来像躺平,其实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毕竟,一个能把《兰亭序》临得像复印机的小姑娘,总不至于被一张试卷定义人生。
关掉手机,想起我妈当年也陪我背诗,只不过她普通话不标准,把“渚清沙白鸟飞回”念成“猪清沙白”,我笑得满地打滚,诗是一句没记住。
如今我妈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自然也没法给我拍视频。
可这不影响我长成今天的样子——会背几句诗,也敢在领导面前说“不”。
所以啊,别急着给王大艺一家贴标签。
他们不过是把“陪孩子长大”这件老掉牙的事,玩出了新版本。
而我们这些围观的人,与其争论“公平不公平”,不如回家问问自己:上次孩子背诗时,我们有没有放下手机,认真听完那一句“白日依山尽”?
来源:率真星辰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