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VS和Walgreens这样的药店巨头在大规模关闭门店,梅西百货从近800家店缩减到500家,就连沃尔玛也开始精挑细选门店位置。这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一场结构性的行业重构。
美国零售业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CVS和Walgreens这样的药店巨头在大规模关闭门店,梅西百货从近800家店缩减到500家,就连沃尔玛也开始精挑细选门店位置。这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一场结构性的行业重构。
2024年美国电商销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占零售总额的15.4%,实体店客流量持续下滑30%。
平均每周有超过20家连锁零售店永久关闭,从社区药店到购物中心锚店,整个零售生态系统都在收缩。超过25%的美国购物中心面临"死亡商场"的命运。
是什么力量在重写零售业的游戏规则,让曾经不可撼动的商业模式在短短几年内土崩瓦解?
CVS正在以每天2.5家的速度关闭门店
2023年一年就关闭了超过900家店,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连锁系统的15%。Walgreens的收缩更加激进——计划到2027年关闭2150家门店,直接砍掉四分之一的店面。
两大药店巨头同时按下收缩键,直接影响了数百万美国人的日常购药便利性
梅西百货正在告别中小城市。过去五年从800家店缩减到500家,平均每年关闭60家门店。那些二三线城市的梅西百货成了重点关闭对象,因为这些地方的消费者更容易转向网购。
JCPenney在破产重组后门店数量直接腰斩,从1000多家店减少到不足700家。
沃尔玛开始"挑肥拣瘦"。虽然这个零售巨头整体仍在增长,但它关闭了数十家表现不佳的neighborhood market小型店,同时对新店选址变得极其谨慎。
沃尔玛的内部标准是,新店必须在开业第一年就实现盈利,否则宁可不开。
购物中心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当锚店离开后,整个商场生态系统崩塌。没有了大型零售商吸引客流,小商户也无法维持。美国商业地产研究机构Green Street报告显示,超过2000家购物中心中有500多家正在走向关闭。
这些关店现象背后有着相同的商业逻辑:传统零售的盈利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消费环境。
手机重新定义了购物这件事
美国消费者现在平均每天使用购物APP的时间超过45分钟,而走进实体店的频次从每周3次降到每月2次。
消费者习惯在实体店"看货"然后在网上"比价下单",或者在网上研究好产品再到店里体验购买。
亚马逊、Target、沃尔玛的APP下载量都超过了1亿次,手机购物已经成为主流消费方式。
商业租金正在"吃掉"零售利润。过去十年美国商业地产租金平均上涨了40%,核心商圈的租金涨幅更是达到60%。
以CVS为例,一家位于曼哈顿的门店年租金可能高达50万美元,但同样的销售额在线上完成几乎没有额外成本。
人工成本也在飙升,美国零售业平均时薪从2015年的12美元涨到现在的18美元,增幅达50%。
消费者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美国零售联合会数据显示,消费者购物频次减少了35%,但单次购买金额增加了60%。
这意味着冲动消费被计划购买取代,而冲动消费恰恰是实体零售的主要利润来源。现在的消费者带着购物清单进店,直奔目标商品,不再被精心设计的商品陈列"诱惑"。
Amazon Prime会员数量突破2亿,其中65%的会员表示已经很少去实体店购买日用品。免费配送、当日达、退货便利等服务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期待。
实体零售商发现自己必须与这套新标准竞争,但它们的成本结构根本无法支撑这种服务水平。
这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彻底颠覆了零售业的基本商业逻辑。
2000万零售从业者面临职业转型
传统的店员、收银员、库管等岗位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但仓储物流、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等新岗位的增长只有2%。
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60万零售工人需要重新找工作,但只有20万个新岗位可以提供。一个在百货商店工作了20年的销售员,很难直接转型为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师。
美国有超过3000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镇,当镇上唯一的大型零售店关闭时,整个小镇的商业生态就会崩塌。
居民需要开车1小时以上才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年轻人加速离开,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内布拉斯加州有150个小镇在过去5年里失去了最后一家零售店。
传统购物中心的价值暴跌50%以上,但城市中心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仓库租金上涨了3倍。投资者正在疯狂抢购靠近人口密集区的小型仓储设施,而那些占地面积巨大的郊区购物中心则成了"烫手山芋"。
传统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四级分销体系正在被压缩成"制造商→消费者"的直接模式。
中间环节的大量分销商、代理商面临被淘汰,但第三方物流公司、数据服务商、支付平台等新服务商迎来爆发式增长。
当CVS和Walgreens大规模关店时,很多社区失去了唯一的药店。老年人群体受影响最大,他们往往不习惯网上购药,也不会使用配送服务。
美国有超过500个社区变成了"药房荒漠",居民需要开车30分钟以上才能买到处方药。
这些深层次影响说明,零售业变革正在重塑美国社会的基础商业设施。
苹果把门店变成了"城市客厅"。苹果全球570家门店的平均坪效达到每平方英尺5000美元,是传统零售店的10倍。
秘密在于重新定义门店功能:不再是销售场所,而是品牌体验中心、技术支持站、产品展示空间。顾客到苹果店参加Today at Apple课程、获得技术支持、体验新产品,购买只是附带行为。
沃尔玛投资150亿美元打造全渠道网络
顾客可以在APP下单、到店取货,或者选择2小时内配送到家。沃尔玛把4700家门店变成了配送节点,覆盖了美国90%的人口。
这种"线上下单、门店履约"的模式让沃尔玛在与亚马逊的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优势。门店不再只是销售场所,更是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Target创造了"Drive Up"奇迹。顾客在APP下单后,可以开车到店,工作人员直接把商品送到车里。这项服务推出3年来,使用率增长了500%,Target三分之一的线上订单都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消费者获得了网购的便利性,又避免了等待配送的时间成本。
Amazon Fresh重新定义了"无人零售"
顾客扫码进店,拿了商品直接走人,账单自动从账户扣除。虽然技术成本高昂,但Amazon Fresh证明了零售可以做到真正的"无摩擦购物"。
亚马逊现在有30家这样的门店,并计划在5年内扩展到3000家。
Trader Joe's坚持"小而美"策略。虽然只有500家店,但平均坪效达到传统超市的2倍。秘密在于极致的商品精选——只卖4000种商品(沃尔玛有14万种),但每一种都经过严格筛选。这种策略让Trader Joe's培养了极其忠诚的客户群体,即使在电商冲击下依然能保持增长。
这些成功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放弃了传统零售"多快好省"的全能模式,而是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从苹果的体验革命到沃尔玛的全渠道布局,从Target的服务创新到Amazon的技术突破,这些成功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商业真理:零售业的未来不属于"卖货"的商家,而属于"解决问题"的服务商。
苹果不是在卖手机,而是在提供数字生活方式;沃尔玛不是在开超市,而是在构建生活服务基础设施;Target不是在做零售,而是在重新定义便利性的边界。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停止了与传统零售比拼"货品丰富"和"价格便宜",转而专注于创造独特价值。
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零售业本身。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更大的经济转型:从"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跃迁。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拥有商品,而是追求获得服务、体验情感、实现自我。零售业的变革只是这场更大变革的缩影。
回到最初的问题:是什么力量在重写零售业的游戏规则?答案已经清晰——是消费者主权的全面觉醒和技术赋能的无限可能。
当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话语权时,所有商业模式都必须以"用户价值"为唯一北极星重新设计。
零售业的这场静悄悄革命,实际上是整个商业文明的一次深度进化。那些能够理解并拥抱这种进化的企业,将成为新时代的主宰者。而那些仍在用工业时代思维经营的企业,注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
来源:知有论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