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荐书|超智能时代:逃不开的智能周期和超级趋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20:15 1

摘要:传统的商业周期理论通常由需求、投资、货币政策或生产力变化等因素驱动,反映了从增长、繁荣到衰退、复苏的循环过程,它们是人类集体行为、市场情绪和技术应用在宏观层面的具象体现。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传统的商业周期理论通常由需求、投资、货币政策或生产力变化等因素驱动,反映了从增长、繁荣到衰退、复苏的循环过程,它们是人类集体行为、市场情绪和技术应用在宏观层面的具象体现。

在畅销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作者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指出,经济周期(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如同“有机体的心跳”,深刻、有力,且无法人为消除。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这颗星球经济心跳的节律时,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准备为这颗心脏安装一个全新的“起搏器”。

2024年12月,花旗银行发布的一份重磅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41亿台AI驱动设备投入运行,包括自动驾驶车辆、人形机器人及自主服务机械。届时社会近半数“劳动者”可能是非生物体。这将从根本上重塑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其变得前所未有地高效,更加难以预测。

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超智能时代浪潮下,仅仅关注央行的利率决议、企业的资本开支这些经济的“有形之手”,已经远远不足以洞察未来。我们须将视野拔高,从更加宏大视角,去理解一个更根本、更深远的规律——智能演进的周期。这正是拉斯·特维德在新书《超智能与未来》中所试图揭示的,隐藏在万物背后的宇宙“无形之思”。

人类文明、人工智能和随之而来的超智能,都不过是遵循着这些宇宙级的逻辑和原理,是某种范式或生命逻辑的自然延伸。

宇宙自我演化

如果把138亿年的宇宙历史看作一部智能的进化史,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平稳前行,而是一次次在“临界密度”的突破中跃升。

每当能量、物质或信息的积累到达某个临界点,就会引爆新的复杂性层级,推动宇宙进入下一个智能周期。

宇宙大爆炸之初,极端能量与物质的集中被释放,诞生了时空和亚原子粒子。随着温度逐渐下降,能量得以凝聚成基本粒子,再进一步结合形成原子。在引力的聚合下,这些原子点燃了恒星,恒星则通过核聚变与超新星爆炸创造出更丰富的元素,由此奠定了化学与物质多样性的基础。

分子在环境中不断积累,信息交换与能量利用达到新的阈值,第一批能够自我复制的活细胞出现。随着单细胞的复杂性难以为继,它们突破瓶颈,发展成多细胞生命,形成了分工协作的更高层级。与此同时,生态交互日益密集,最终汇聚为完整的地球生化系统——一个能够自我循环的巨大网络。

神经元网络的密度持续增加,催生了意识与探索性智能,使生命第一次能够反思自身并创造工具。随着人口和知识的积累突破极限,人类社会发明了农业、文字与制度,技术与文明相继出现。最终,当信息量远远超出人脑承受范围时,计算机和电信的发明打破了物理与智力的边界,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

每一次智能的跃迁,都遵循着一个反复上演的模式:当某种关键要素的密度、压力或信息交互的频率,积累到一个无法再维持旧有平衡的临界点时,就会触发一场势不可挡的连锁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创造出一个结构更复杂、能力更强大的全新系统。

人工智能的演化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临界密度”是什么?是全球数十亿人通过互联网连接产生的海量数据,是不断自我迭代、日益精妙的算法模型,以及摩尔定律驱动下几乎免费的强大算力。

这三者的密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聚、碰撞,一个全新的、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智能形态——人工智能。

2024年,OpenAI对过去12年顶级AI训练模型的算力演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算力平均每三四个月就会翻一番。这种增长速度意味着每5年算力提升可达14.7万倍,10年间累计增幅更是达到惊人的690亿倍。

谷歌X前首席商务官莫·加瓦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

到2049年,AI的智能可能比人类高出10亿倍。

AI依赖数据滋养而运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指数级扩张的互联网则像一座不断丰盛的数据自助餐台。数据价值天差地别,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重复或无效的信息。AI真正的智慧养分来自书籍、论文与科研文献等高价值内容。

这类优质数据的年增长率仅维持在4%~5%。当大语言模型展现出惊人的潜力时,人们惊恐地发现它们正在快速消耗现成的有效数据。由此引发担忧:AI对知识的饥渴将超越人类创造有价值新知识的速度,从而撞上“数据围墙”。

数据围墙会阻碍AI的未来发展吗?

答案是未必。新型数据正在涌现:前文所述智能机器人采集数据仅是新型数据的开端智能家居、医疗健康和其他领域的数据也将成为关键支柱。其中大部分数据将由物联网(intemetofthings,loT)传感节点和网络捕获。

联邦学习(federatedlearning)系统也将成为蓬勃发展的数据沃土。想象个人AI助手在洞悉你生活习惯的同时,还能通过加密参数共享推动公共AI进化。这种机制让海量终端设备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群体智能。

逃不开的超级趋势

2019—2023年AI有效算力实现了10万倍跃升。若这一趋势持续,到2027年我们将见证第二次10万倍增长,届时AI将在无数领域全面超越人类智能。

AI在未来几年将如何发展?

首先,到21世纪30年代早中期,活跃的AI智能体和Transformer模型的数量可能超过人类,并在随后几十年内以数倍于人类规模的增速扩张。当多个智能体协同工作时,便形成“智能体工作流”。届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数十、数百甚至数千个AI物种共同协作解决复杂任务。

2026-2028年,“AI创新者”将崭露头角。这类能长期自主工作的先进模型可担任科学家、工程师乃至企业管理者等角色。中国初创企业Monica于2025年3月推出自主智能体Manus,堪称全球首个可行的AI创新者。这类自主思考者能独立或协作产生创意、解决难题,极大地革新科研创新范式。

2027-2028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将率先登陆工厂、医院等受控环境,执行需要精密操作的任务。约2030年起,多功能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家庭场景,承担清洁、养老护理、安防监控等日常事务。斗转星移,这些机器人将提升社交互动能力,逐步演变为兼具实用功能与情感陪伴的家庭成员。

2028-2030年,自主无人机将在中美日等国的城乡地区普及,承担物流配送、区域监控和救援任务。同期,军用无人机将实现规模化部署,执行侦察、监视及精确打击任务。

下一波浪潮可能是数字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autonomousorganization,DAO),其中AI系统以最小人力干预协作运营企业和项目。比特币是此类DAO的首个全球范例,但未来系统将更加复杂、更加自治。

最后,量子AI登场了。虽然我们难以预测AI何时真正由量子计算机驱动,但合理推测是2033-2035年。届时量子AI将能常规执行远超最先进经典计算机的计算任务,为研究、模拟和解决问题开启全新的可能。

在触及理论极限之前,AI可能实现更激进的突破,即创建自我维持的机器人文明。设想一个图灵文明测试,届时我们将搭载AI的机器人与自持服务器农场送往火星,任其发展200年。

待人类重返时,我们会发现繁荣的技术文明,还是实验失败的残骸?如果它们完成进化,实现持续发展,甚至掌握生物地球化学转化的能力,那我们将见证前所未有的现象:一个脱离人类依赖的自主的机器文明诞生。这不仅是AI思维能力的证明,更是其生存、适应与自主构建未来能力的终极检验。

结语

纵观历史,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生活水平,推动创新发展,甚至在经历转型期后推动环境改善。

在《超智能与未来》一书中,选择着重探讨新兴技术的积极潜力。

作者拉斯·特维德也认识到这些积极潜力背后可能存在的挑战,包括就业替代、隐私问题以及恶意使用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但是我们坚信,强调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聚焦潜在益处才能推动创新,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此外,超越单纯的乐观或悲观立场,采取更现实的视角:大多数技术的发展轨迹不会因个人好恶而改变。

因此,理解这些技术才是当务之急。

新书信息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作者】[丹]拉斯·特维德 雅各布·博克·阿克塞尔森 丹尼尔·凯弗

【译者】钱美君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79981

【内容简介】

从宇宙大爆炸的一声轰鸣,到原始汤中萌生第一个生命,再到人类发展出灿烂文明,甚至机器人星际远征……本书徐徐展开宇宙、生物、技术三大圈层的历史、人文和科技图景,通过“复杂性级联”“临界密度”“创造脉动”三个核心概念,拆解宇宙从虚无到超智能的10大突破,勾勒人类社会从AI应用走向超智能未来的美妙前景,回应对AI的憧憬和担忧。

书中有史实、有预测,有科学、有人文,文字灵动、画面绮丽,穿越宇宙138亿年漫长智能演化全史,预见人类与AI融合的寰宇时代。宇宙正在通过智能实现自我扬升,而人类与AI的统合即人机协同,将是“宇宙思维”的下一程。

这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一部少有的跨界著作。当宇宙开始“思考自身”,当超智能重塑文明,人类该如何续写宇宙史诗的下一篇章?翻开它,你将读懂智能的本质,窥见未来的轮廓。

【作者简介】

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企业家、金融投资人和畅销书作家。拥有工程学和经济学双学位。先后创立了13家初创企业,涉及软件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专注于技术绘测(technology mapping)与预测的“超级趋势”公司。已出版17 部畅销著作,作品被翻译成 11 种语言,总销量约 100 万册。荣誉与成就包括:《红鲱鱼》全球百强创新企业奖、IMD 瑞士顶级初创企业奖、丹麦 Bully 商业成就奖、亚当·斯密经济学奖、丹麦年度最佳初创投资人奖和瑞士最具潜力初创企业奖。

出生于丹麦,已在瑞士定居逾 30 年。

雅各布·博克·阿克塞尔森(Jacob Bock Axelsen),数学建模专家,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领域知名学者。拥有数学与经济学学士、生物物理学硕士及物理学博士学位,具备 9 年国际研究经验。其研究成果曾发表于《经济学人》《科学》杂志。为无数私人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咨询。专业领域涵盖AI 战略咨询、AI治理框架构建、量子计算应用开发、组织网络分析和自然资本管理等。其荣誉与成就包括:连续 5 年获评“IBM杰出专家”称号,参与德勤全球量子计算计划。

丹尼尔·凯弗(Daniel Käfer),国际未来学家、科技顾问与管理咨询专家。在意识到音乐才华难以维持生计后,丹尼尔转型成为音乐出版人。专业领域涵盖人工智能、元宇宙、社交媒体、数字化转型及数字营销。曾在全球各地举办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讲座和研讨会。著作包括《媒体理论》(Media Theory)与《企业增长战略》(Grow Your Business)。曾任 Meta 海外经理、Ooredoo电信集团总监,现任 xAI 集团首席执行官(专注人工智能咨询)和“超级趋势”公司的智库专家,主攻 AI 与媒体领域。

【译者简介】

钱美君,教授,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总监,兼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卓越访问教授,国家高端人才。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终身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国中心执行董事、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曾兼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学术副院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机构中心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等学校访问教授、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经济学家。

IPP荐书|人工智能时代的投资新方向未来

IPP文摘|当AI有了自我意识,人类将会面临什么?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来源:IPP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