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众斌,1944 年生于陕西武功,原兰州军区联勤部军旅画家,曾师从方济众、蔡鹤汀、蔡鹤洲、苗墨等名家研习中国画。从艺六十多年来, 勤奋耕耘,淡泊名利,面壁苦练,潜心研习,可谓历尽坎坷,收获颇丰。其艺术足迹遍布祖国大西北及青藏高原,刻意探寻艺术表现,追求西部军营
画家李众斌
李众斌,1944 年生于陕西武功,原兰州军区联勤部军旅画家,曾师从方济众、蔡鹤汀、蔡鹤洲、苗墨等名家研习中国画。从艺六十多年来, 勤奋耕耘,淡泊名利,面壁苦练,潜心研习,可谓历尽坎坷,收获颇丰。其艺术足迹遍布祖国大西北及青藏高原,刻意探寻艺术表现,追求西部军营及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捕捉高原军民和山乡风物的神韵风采,凸现一种崇高、壮美的史诗精神。他坚持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道路,执着攀登,积极创作出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大西北气派的山水画作。作品立意新颖,画风凝重,博大深沉,苍劲雄浑,远得其势,近得其质,既高度写实,又注重写意,两者融合贴切,把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跃然纸上,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极具阳刚之美。观其作品尤闻音域广阔的交响乐,摄人魂魄,壮人心志。有百余幅作品参加过全国、兰州军区及省市美展,并多次获奖及发表出版。
1996 年 在宝鸡市举办画展;
1998 年在兰州军区举办画展;
2001 年在兰州市举办画展;
2013 年在青岛市举办画展;
2014 年在西安举办画展;
2019 年在周至举办画展。
全国联国学书画院副院长;
陕西省秦汉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荣誉主席;
陕西后稷书画院名誉院长;
西安石缘堂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会员;
中国画院西北分院副院长;
陕西军旅书画协会艺术顾问。
神笔纵横绘山水
王安泉/文
国画的精神层面,彰显的是“真善美”。李众斌山水中积淀着民族的美德,画“真善美”画正能量与“精气神”。他的山水画虽然吸收一些抽象的现代的东西,主体是写实的,体现事物的本真,提炼事物的精华与善。“真善美”是画的大方向,不是原原本本模仿照搬自然的真,而是真正抓住对象特点与灵魂的真,抓住山水本性中人人认可的善。笔笔画出的美,雅俗共赏。气韵生动与生动活泼中,蕴含着传统六法六要的评判标准。
李众斌先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标准符号是太极图,它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构图采用太极图上黑白互相矛盾的统一,在造势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构图上就是黑里有白的,白的里有黑的,互相没完没了的循环。构图上以此为指导方向,但不是表面上像太极图,它的核心它的思维的取物造势,还是围绕着太极图,这是矛盾的统一。呼应关系矛盾关系形成了造势和气氛,淡的里有重的,重的里有淡的,白色里的小黑点和黑色里的小白点,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变化,在构图上,依次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构图。
国画的用水、用墨、用色、用笔,是个永恒的话题。李众斌先生分别做了深入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墨色与颜色中加入水分的多少,深浅变化截然不同。李众斌先生在实践中讲究笔法讲究用水,不断的增加水分或减少水分。蘸一笔水就淡一个层次,一直把笔中的水画干再蘸水。笔墨的色彩和颜色的浓淡层次,以及干湿变化自然丰富。在用笔上又不能把墨蘸的太饱,行笔的速度要有快慢顿挫,才出现不同变化与效果,显得笔法变化多,画面层次丰盈。
李众斌先生的山水画在案子上完成的,根据墨色在或薄或厚比较浓的颜色罩上水,笔上的水往下滴才画上宣纸显得饱满。笔上的水多带上墨散发的可以外滲透的丰润,这需要把控水分的经验非常到位,比如说画八尺的画、丈一丈二的画,把握笔上水分的分寸,特别是画面的淡云,水掌握的恰到好处。
李众斌先生住过的地方自古就叫“海藏咽喉”,是从青海去西藏的咽喉要道。山势雄险,森林茫茫,壮丽神奇,山峰形成大的坡度大的造势,石头的结构棱角分明,真是上苍赐给的风水宝地。李众斌先生欣喜若狂,画笔下的大西北山水雄伟奇秀,浑厚雄强,厚实壮阔,山石结构的特点就是苍茫浑厚,一派大气象大气势的山水格局享誉画坛。
李众斌先生画的森林的特点:一是远处的松树符号化;二是画特写的胡杨、古槐与杨树,画得比较写实,里面还有抽象的东西。对这个森林中树木的观察,特别是细细揣摩胡杨,新疆的胡杨、轮台的胡杨啊,内蒙的胡杨看了好几天,拍照写生。启发了李众斌先生。特别是额济纳旗死了好多年的胡杨,长的特别有特点,特别茂盛的胡杨特点少,和其他树没什么差别,但是死了的胡杨有几百年上千年了,变形的各种姿态都有。远看那一大片的千姿百态的枯树,像沙场的战士,威武不屈,神采飞扬,激发他的创作灵感,笔下融入拟人的或者像动物的符号,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虽然死了精神生命还栩栩如生。
云是山水画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李众斌先生反复观察壮观的大西北蓝天白云相映衬,痛快淋漓地引入画中,笔下的云大块概括、洗练、简洁,把淡墨和白云处理的非常到位。古人画云,多半是穿插或留白的。李众斌先生用笔写出来的云有浓淡变化的立体感,用笔根浓墨蘸水蘸色,使云的远近厚度有立体感有无限变化。云的上面有动感还有神秘气氛,不是光是一块云放在那,让山隐入云里雾里,云里面要造势,云中的山更佳美。
李众斌先生画山有三种境界,一是线条式的,是反复耐看的线条。二是大胆使用披麻皴法。三是创造了画山的散碎结构,画山的面,山的不同的姿势。境界是源于生活的,关中的秦人到青海,到部队到山沟里,森林在山背面长着,阳面裸露山石,给人的印象是很容易入画,为啥阳面不长树,阳光太强,草也不长,长树就晒死了。。山背面太阳晒不上,草也能长,树长的高大,形成广袤的森林。山的高低变化很大,那些山石路径的特有模式,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远看山石树木很容易入画,用笔皴擦参差不齐高低不平的样子。李众斌先生翻过祁连山,沟里长一溜子茂密的树,水分可能好一点,树林高大通直。坡上风吹日头晒,树长不起来。李众斌先生仔细观察山的结构,对他的画影响很大。画山得爬不同的山,处处结构不同,有的像折带皴,有些石头的纹路是横的,有的几乎是方形的,走的山不同,才发现山的结构变化很大。爬上兰州北边的祁连山顶,非常震撼人心。走到河西走廊,走到天山,处处感觉不一样。到西藏拉萨了解的山的结构又不一样,飞机斜着翻越昆仑山,地平线倾斜了,山脉好看的很。李众斌酝酿好几年,反复揣摩大斜坡的石头,与不同的地域的山石结构的区别,加上个人的消化理解,产生了多种山石结构的不同画法。心中有了千山万水,画面就能尽显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
李众斌先生山水画的色彩,从生活中来,从传统中来,借鉴古代王希孟的《万里江山图》等色彩,创出新样式,色彩很浓青绿山水画的很统一。有的画面橘红、橘黄用的很重。饱满的色彩给人一个夺目的靓丽的感觉,充沛的蓝的绿的黄的颜色,夺人心魄的朝霞、晚霞与胡杨的金黄色。夸张大西北秋收的苍茫场景,农民收庄稼的金黄色,浓烈的颜色强化到画面里。有一次李众斌先生从西宁坐车回去,路边漫山红色灌木丛,山石经过雨洗以后颜色变黑变深,山上石头块的颜色一黑,灌木丛的红特别鲜艳,对人刺激大,因此他画的秋景特别多。山水选用大红橘红色,是从生活中来的,走进生活中,近看颜色不咋样,远看特别显眼特别深沉,画家特别动情。比如画华山的下棋厅,晚霞下的一块山岩整个是红的,画面上部主要是蓝颜色,画出山的形状,大山完全浪漫了,用蓝颜色给创造了,实际上云不像云山不像山,反而把下棋厅的沉着赋予美感。大笔画的蓝颜色和少量的橘红色形成强烈对比,拓展出青绿山水的样式。
李众斌先生近来创作一批十来米长的山水画,用当代的新颖手法表现,有强烈的颜色对比效果。画中的劳动场面生动鲜活,点缀的人物、动物,比如舟桥、房舍,钓鱼、行旅的,有传承有创新。画面点缀的小动物,赋予很强的生命力。有些远景的小动物就只画两条腿,不画四条腿,这是象征性的,为啥不把腿画全,画全就死板了,远看动物都是跑的跳的或者侧面的转过来的拧过去的,这是通过观察生活和参考传统画家的作品中动物,作为点缀,画面的小动物画的比较美,实际用笔很简练,在画面上起一个点缀作用。
李众斌先生谦虚低调,勤奋执著,年事已高,笔耕不辍,变法求新,正在创作出系列美轮美奂的人见人爱的山水作品。
来源:人物国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