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监狱中,王若飞视死如归,坚决不肯出卖同志,被国民党绥远高级法院判10年徒刑。后经中共营救,提前出狱回到延安,成为中共重要的领导骨干。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非常器重王若飞的革命气节和才干,总是委以重任。
毛主席痛悼王若飞
——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
王若飞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投身革命。
1931年10月,王若飞化名黄敬斋,到绥远省包头市开展工作,组织绥远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1月21日晚,因特务告密,在包头市泰安客栈不幸被捕。
在监狱中,王若飞视死如归,坚决不肯出卖同志,被国民党绥远高级法院判10年徒刑。后经中共营救,提前出狱回到延安,成为中共重要的领导骨干。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非常器重王若飞的革命气节和才干,总是委以重任。
1946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王若飞跟随毛泽东、周恩来,是中共主要谈判代表。
1946年4月8日,出席重庆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王若飞、博古,为了向中共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与新四军军长叶挺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王若飞等同志逝世后,毛泽东主席非常悲痛,挥笔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国民党逮捕王若飞的“泰安客栈”,我上初中时读《王若飞在狱中》,就牢牢记住了“泰安客栈”这个名字。那时我曾这样想过:这个“泰安客栈”,名不符实呀,既不“泰”,又不“安”,王若飞同志没住几天,就被敌人从这里抓走了,真是个不吉利的地方。不过,我倒十分想看看它是个什么样子。更想亲临现场了解一些王若飞同志被捕的详情细节,以加深对革命的艰难性的理解。
1982年夏,我到内蒙古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将军搜集抗日史料。来到包头市后,四处打听“泰安客栈”。回到北京,我写了《泰安客栈寻访记》;1985年山西《并州文化》杂志全文发表。
我进入搜狐博客后,2008年12月,又将1982年的旧作发到博客上。发表前,我对1982年——2008年这26年间“泰安客栈”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担心拆除或改作他用。便委托包头市的博友云雀前去看看,并请云雀拍了彩色照片。根据云雀提供的资料,我又写了《泰安客栈寻访记》(续),一并在搜狐博客发表。
为纪念毛主席逝世39周年,今将《泰安客栈寻访记》(正、续)全文奉献给读者。
王若飞同志被捕处——
泰安客栈寻访记
张崇发/文 云雀/图
“1931年11月21日午夜时分,包头市经过一天的喧嚣,已经沉入一片寂静。若飞同志还在紧张地工作。突然,狗吠声自远而近,划破了平静的夜空。接着,泰安客栈周围的狗也狂吠起来。若飞同志听见狗叫声,马上机警地站了起来,走出门去,观察动静。客栈的老板和伙计们刚刚入睡,这时也都披着衣服,拥出门来,惶惶不安地彼此张望。忽然,一阵杂沓的脚步声,朝旅馆门口奔来。若飞同志意识到:敌人要逮捕自己了。
他急忙回到房内,收拾起秘密文件,划了根火柴,烧了起来。
‘黄敬斋,不许动!’
一个凶神恶煞的便衣特务,踢开门,闯了进来……这群恶棍把若飞同志绑起来带走了。”
阅读过《王若飞在狱中》这本书的人,都会知道这段文字引自该书《搏斗》一节。
1960年,当我第一次阅读《王若飞在狱中》时,我就牢牢记住了“泰安客栈”这个名字。那时我曾这样想过:这个“泰安客栈”,名不符实呀,既不“泰”,又不“安”,王若飞同志没住几天,就被敌人从这里抓走了,真是个不吉利的地方。不过,我倒十分想看看它是个什么样子。更想亲临现场了解一些王若飞同志被捕的详情细节,以加深对革命的艰难性的理解。
泰安客栈今犹在
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年(1982)夏天实现了。在包头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几位同志的陪同下,我们穿大街,走小巷,在包头东河区一条窄小的胡同里,找到了“泰安客栈”。客栈门座东朝西,门楼全为砖砌,门洞成拱形,门楣上写着一尺见方四个大字“泰安旅馆”。据说,除“旅馆”二字是后来改写的外,其余建筑都保持着50多年前的原貌。只是多年失修,显得有点破败。我们参观时,有人正在门旁自盖小棚,泥星乱溅,破席翻卷,十分有碍观瞻。我真为这座有保存价值的建筑物担心——若不加保护,说不定哪一天,有人会拆了门楼的青砖,去为他的“家庭现代化”服务!
走进客栈院内,有一排西房。只见所有房间都作过翻修,住上了许多居民。向居民们打听王若飞同志当年住在哪间客房,齐声说:“在东面院!”也就是另一排客房。因为院内砌了一堵矮墙,一个大院便分成东西两院了。我们只好从客栈大门出来,绕过几幢房子,奔东院而去。东院又被一堵东西方向砌的矮墙划分成更多的南小院、北小院了。问了两家,才问到王若飞同志当年住过的那间客房。这里也住上了居民。屋里人看见我们对他们的房子评论个不停,又见我拿着照相机选择角度,显得有点紧张,好像是怕我们把他的住房收走,变成展览室。房主人一再说:“这房早不是原来那样了,只是地方还是老地方。”
房子确实变样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房子虽然作过翻修,式样和规模基本没有改动——低低的屋檐下有一溜格子窗,靠窗台的格子按着玻璃。门很窄,和内蒙地区一般房屋相同。屋门朝东,同客栈大门成相反方向。
王若飞同志就在这里被捕
就是在这个地方,王若飞同志被捕了,并同敌人作过机智的斗争。我一边观察房屋,一边回想着《王若飞在狱中》的记述:
“他乘着弯腰的瞬间,不动声色地把……名单一揉,很快地塞进嘴里,为了不让敌人看出字迹,他使劲地咀嚼着。……”
特务们看到这种情景,“猛然扑过来,卡住王若飞同志的脖子”……若飞同志被卡得脖子发痛,两眼直冒金花。为了保卫党的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死也不能让敌人夺走名单。他奋力挣扎,摆脱后面的特务,朝对面这个家伙一拳打去……若飞同志使劲嚼着纸单,想把它咽到肚里。可是,因为纸单是道林纸,质地柔韧,很难一下嚼烂,完全咽下去。几个敌人又扑上来,和他扭作一团,若飞同志的脖子已经被卡破,嘴巴流血了。……
我还想起,1942年参加延安整风时,王若飞同志撰写的《自传》里,也谈到这次被捕时与敌人搏斗的简况:“我趁解衣脱手时急将藏于里裤之文件(云泽给我的七页用洋信纸写的报告,上面有我批的许多意见),塞于口中,但已为宪兵将我喉管义(卡)住,不能吞下,只有尽力咬滥。但纸质好而多,不易消化。延至二三分钟,气接不上来,仍为宪兵残狠地从口中掏出。”
“敌人究竟从王若飞同志口中抢出了什么报告?”我收住思考,向陪同的同志提出了这个问题。
杜主任告诉我,包头市史志办出版的一种刊物上,可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不妨查一查。按照他的指点,我果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原来,早在1962年4月11日,乌兰夫同志就谈过这个问题。他作为当时在绥远地区长期坚持地下斗争的党组织负责人,及与若飞同志经常联系点的重要当事人,对这段情况比较熟悉。他说:若飞同志被捕时,被敌人“搜出了汇票、他自己的报告和我帮他写的一个报告。他用香烟纸写报告,字写得很小,搜捕时一下吞进肚里去了。我的报告用包头那种厚麻纸写的,他没能完全吞掉,被敌人拿到一部分,上面有我写的一部分真名字。这些人因我们赶紧通知,才没被抓走。”
查国民党绥远省高等法院“刑事判决”上的记载,证实乌兰夫同志的回忆是正确的。“判决”上写道:“……黄敬斋独自一人,寓居泰安客栈,以收买烟土为名,籍掩旁人耳目。至是十一月二十一日晚被公安局稽查查店,在黄敬斋屋内发现其姓名与店簿所载姓名不符,乃带局讯问。复在其身上搜出《陈云章工作的情形》六纸、《告全旗蒙民书》一纸。黄敬斋见事败露,急将《陈云章工作的情形》、《告全旗蒙民书》共七纸,抢夺吞入口中,翼图减(灭)迹。当被警士夺出,整理完好。将黄敬斋并反动证据呈解绥远省政府……。”
昔日敌人从王若飞口中夺走的这一部分材料,今日已完全成了王若飞同志在绥远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可靠记录。敌人的“判决”,正是对王若飞同志革命坚定性的鉴定。
“陈云章”泰安客栈机智脱险
敌人“判决”中提到的《陈云章工作的情形》及《告全旗蒙民书》,有些什么内容?“陈云章”和王若飞同志提到的云泽是谁呢?既然陈云章、云泽被暴露,以后是否也被捕了?参观了泰安客栈,我又仔细探究了这些问题。
陈旧的历史档案总是打开这些难开之锁的金钥匙。又是从那份“刑事判决”中,我看到了两份未嚼烂的材料的内容片断:
“台已村有党员三名,已设有支部;巴什村、王必前气村、东西荣寿村,均有党员多少不等。”
“(一)不能信赖国民党;(二)不能信赖班禅;(三)不能信赖王公;(四)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全是假话。”
同时看到:陈云章是“内蒙古土默特旗人”。
我把乌兰夫同志所说:“我帮他写的一个报告”,“没能完全吞掉”等话,与《陈云章工作的情形》的内容片断,联系起来分析,再把陈云章是“内蒙古土默特旗人”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发现“陈云章”原来是乌兰夫的化名。云泽是乌兰夫同志又一化名。
乌兰夫同志由于他的机智和地下党员的保护,当时没有被捕。据乌兰夫同志说:王若飞同志被捕的当天,他们曾在泰安客栈接过头,研究王若飞第二天离开包头,去宁夏和陕北苏区的事。“当天晚上,若飞被捕了。第二天,我不知道他已被捕,仍按预约时间——早晨八、九点钟送他启程。”“我进入客栈小二门,刚走到院内,一个手提水壶的茶房迎面出来。这人鬼头鬼脑地问我来干什么,我说找姓黄的买点货。茶房反说一句:“找姓黄的?他昨晚就被抓走了。”我听到这个消息一楞怔。刚巧这时屋里的电话铃响了,茶房赶忙去接电话。我乘他不防,一蹦跳出客栈。茶房在后边紧追,边跑边喊抓共产党。我不顾一切猛跑,穿巷越墙,终于甩掉敌人,一口气跑回住处,进门就叫李森(作者注:地下党员,原定由他护送王若飞同志赴宁夏)快下炕。李森问“这是闹甚?”我顾不上细讲,只说:“下来!下来!咱俩换衣服穿。”说罢,李森穿上我的黑马褂,我穿上他的旧灰布袍子。说声‘走吧!’就出了门。路上,我把若飞被捕的消息告诉他。接着,我们又将此事分头通知了其他同志。一切安排好了,随后到了召梁召。第二天跑到麦达召躲藏了十来天。”
这段惊险而动人的历史,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泰安客栈的印象:它虽不“泰”不“安”,但也为革命做出过一定贡献——王若飞同志在这里藏身半个月;乌兰夫同志曾同王若飞同志在这里接过头,这里曾传播过革命之火,这里留下了革命者的足迹。它永远值得人们观瞻。
那么,请有关方面赶快清理、修膳一下“泰安客栈”吧。这里应该成为向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 1983年9月16日改于北京,1985年发表在《并州文化》第7期)
泰安客栈寻访记(续)
1982年之后,我没有再去过包头市。包头“泰安客栈”是否还在,有啥变化?我一概不知道。
为了了解包头“泰安客栈”的情况,2008年12月的一天,我从博客上找到一位博友云雀。
聊天中,我得知云雀是包头人,便问她:包头东河区王若飞烈士被捕处,现在是否还在?她说:“不知道有这个地方”。
我便提示云雀:“在东河区一条窄小的胡同里,1982年曾有一个"泰安客栈",那是王若飞同志1931年11月21日被捕的地方。”
我希望云雀空闲时,帮我看看"泰安客栈"还保留没有?
我告诉她:我想写一写这个"泰安客栈",并配上彩色照片。如还保留着,请协助拍几张彩色照片。我手头有82年我拍的几张黑白片。
云雀在包头生活十多年了,过去不知道包头有如此光荣的历史。我的提醒,使她兴奋不已。她满口答应:“我尽快找一找!”
云雀在医院上班,时间紧,很难挤出闲时间,她就先让老公打电话询问朋友。
老公受命之后,相当卖力,给朋友打了不少电话:“哥们,我想问一下,你知不知道王若飞被抓的地方?哦,还在呀,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了。”
“被抓的地方”, 老公用词不当,云雀在厨房听到了,赶紧纠正:“是被捕,不是抓……”
老公接着又给一位朋友打电话,这个朋友说:“王若飞被抓的地方没有了。”
一个说“有”,一个说“没有了”,到底信哪个?
无奈,云雀决定亲自去找一找。
12月的包头,寒风刺骨,气温在零下十多度。一向害怕寒冷的云雀,冒着塞外严寒,冲出家门,踏上寻访泰安客栈之路。
她家在青山区,距东河区还有将近两小时的车程。坐公交车太慢,云雀就自掏腰包打的。
出租车司机熟悉地名,很快就把云雀带到一条窄小的胡同,——复成元巷26号。
一下车,“泰安客栈”四个字立即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王若飞烈士曾经工作和战斗的地方。
这里已经修复,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命名为王若飞纪念馆。
王若飞当年住的3号房间、使用过的东西(小方桌、煤油灯、被褥、皮箱等),都陈列起来,供人们参观。
王若飞当年在监狱的用品,敌人的审判记录,以及王若飞的其他革命遗物,也都陈列在这里。
这一天,云雀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拍摄了许多照片,圆满的完成了寻访任务。
与我从未见过面,仅只通过博客“小纸条”聊过几次天的云雀,诚信、认真、负责、不怕苦的精神,令我钦佩!
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泰安客栈寻访记》(续)。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