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说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言论前后矛盾,之前说高端的饮食都是预制菜,后面又说西贝不是预制菜,这分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并因此断定西贝会翻车。
罗永浩和西贝闹得热火朝天,网络上又有各种声音,但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西贝是不是预制菜来争论的。
对于西贝是否是预制菜,我不感兴趣。
我不认为预制菜好,也不认为预制菜不好,不过就是看场景。
比如在深圳这个地方,很多餐馆做的菜一塌糊涂,还不如吃预制菜呢。
这是题外话,我更想聊一聊这件事背后的营销逻辑。
很多人说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言论前后矛盾,之前说高端的饮食都是预制菜,后面又说西贝不是预制菜,这分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并因此断定西贝会翻车。
但我不这么看,我反而认为贾国龙是位营销高手。
西贝在罗永浩吐槽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于 9 月 12 日在全国 370 多家门店同步上线 “罗永浩菜单”,还原了罗永浩当日所点的 13 道菜品,套餐价格在 561 元到 620 元之间,可供 6 至 7 人用餐。
同时,西贝还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并向消费者开放后厨参观,方便顾客监督和品尝。这一系列举措将原本的危机转化为了营销机会,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
从营销效果来看,此次事件让西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原本很多不了解西贝的人也因为这场风波开始关注这个品牌,其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相当于为西贝做了一次免费的全国性广告,而且传播效果比传统广告更加显著。
此外,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互动也让事件持续升温。罗永浩继续在微博发声,悬赏 10 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线索,这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好奇心和参与度。双方的你来我往使得事件的热度不断维持,为西贝带来了持续的流量曝光。
无论此次事件是真实的消费纠纷还是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它都符合事件营销的逻辑。
通过制造话题、引发争议,西贝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并将这种注意力转化为了品牌的知名度和潜在的消费者流量,为品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华与华一直将西贝作为其超级符号学的典型案例,但是在我看来,事件本身大于广告语、大于视觉锤。
事件具有天然的传播力,《人类简史》中说:“人类语言真正独特的功能是八卦”“语言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闲聊八卦”。
所以从这件事本身来看,如果真打官司,不管是西贝胜诉还是罗永浩胜诉都无关紧要,西贝的品牌得到了大幅度的传播。
西贝是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
来源:黑面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