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吉乌三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与粟特文化研究”培训班在郑州开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21:13 1

摘要:2025年9月10日上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联合举办的“中吉乌三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粟特文化研究培训班”在郑州正式开班,开班仪式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培训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赞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2025年9月10日上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联合举办的“中吉乌三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粟特文化研究培训班”在郑州正式开班,开班仪式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培训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赞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联合承办。来自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考古文保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及考古工作的15名专业技术人员,将开启为期15天的理论学习与考察实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在致辞中说,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彩陶之路”、青铜之路和丝绸之路等不同的阶段,中、吉、乌三国友谊源远流长。特别是丝路遗迹分布广泛,呈现了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历史图景。粟特人是古丝路上重要的文明使者,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交融,并且留下了遍布三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承载着历史记忆,对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是延续历史记忆和文明血脉的责任与使命。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文化遗产与文物资源丰富,在多年来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中更是积累了诸多大遗址和文物保护的成功经验。本次培训既是一次专业技术与学术的交流,更是一场文明对话的实践,旨在以共享知识经验的方式,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开班仪式后,刘海旺为各位学员进行了题为《河南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课程讲授。

刘海旺首先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所具备的优越地理条件。黄河——黄土高原——黄淮海大平原三位一体,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河流水系、地貌类型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随后,他通过考古实证并结合文献记载,概要阐述了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实证,从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作为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区一直是文明发展的中心区域和文明交流的活跃区域,因此也在河南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刘海旺向大家介绍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目前河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情况。以贾湖、仰韶村、三门峡庙底沟、大河村、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郑韩故城、三杨庄、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宝丰清凉寺等考古遗址公园为例,生动讲解了河南“大遗址保护”理念,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转为集保护、展示、科研、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赢,为大型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河南样板”。

刘海旺强调,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责任重大。多年来,河南始终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相协调,推进“先考古、后建设”制度化,加强大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支持乡土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拓宽考古成果传播途径,创新公众考古与社会参与形式,拓展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合作,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以增强文物保护能力。今后河南考古仍会继续聚焦文明起源、国家起源和黄河文化等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已经启动的“夏商文明研究工程”项目,深化中原文明研究,为阐释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模式、路径、历程提供更多的实证和新认知。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