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不知道是哪个“互联网文学巨匠”起的头,从2025年8月底,在国内的互联网和舆论环境中,刮起了一股以“经济上行期的美”为主题的歪风。
也不知道是哪个“互联网文学巨匠”起的头,从2025年8月底,在国内的互联网和舆论环境中,刮起了一股以“经济上行期的美”为主题的歪风。
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最开始一些人在某红书上分享的时光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也算是记忆杀吧,不少相关的内容其实还挺文艺的,看个乐子也不错。
但是渐渐的,这个事情,味道就不对了。
流量时代,什么话题和内容一旦被流量关注了,各种妖魔鬼怪,龌龊行径,就来了。
一开始,这还只是网友们对千禧年时尚和美学的一种致敬。
可说着说着就走了调——原本单纯的怀旧审美变成了对当下方方面面的吐槽大会。
过去是“满地黄金”,如今是“哀鸿遍野”,好像中国经济没希望了,人们只好在怀念过去中寻求安慰。
目前在舆论环境中传播的内容,我大概也看了一些,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
要么,就是无病呻吟,拿过去的繁荣来对比现在,其中也不乏一些掺杂看空看衰自己国家的阴暗调调;
要么,就是纯粹的流量广告了,当然,卖的都不是啥好玩意就是了。
原本只是一些人文艺范的复古怀旧话题,硬是被搞成了不伦不类,龌龊不堪的吐槽内容。
这样的叙事,还有现象,是值得警惕的。
首先,从这股文艺风的源头开始来看,是很多人开始对国内一个特定的阶段开始怀旧。
具体应该是什么时期呢?
那就是千禧年2000年前后。那时候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让当下年龄段正好的是压力最大的80后和90后记忆犹新。
千禧年的中国,国内是个什么氛围?
没有任何争议,从经济体感角度来看,是很舒适的一个阶段。
那会儿正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的加速腾飞期,商业烈火烹油,竞争环境中佼佼者层出不穷,鲜花着锦。
北京CBD的金钱豹海鲜自助餐爆火排长队。
进入汪小菲的兰会所每位500元+,还需要托关系预约。
深圳空气中都弥漫着金钱的味道,无数工厂和园区通宵亮灯,加班加点。
……
2000年左右,国内大学生还是很吃香的,就业不愁,甚至当公务员在当时并不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有能力的跳槽任性,工资还越跳越高。
那个时代,虽然看上去有点浮华,人们也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追求,但是,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每个人的明天都更好。
不少企业的年会,挂出来的横幅,都是明晃晃的目标:今年百万,明天千万,三年上市!
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去回顾,2000年的时候,正好是大学时光,那是青春,阳光,健康,以及充满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美好回忆。
得承认一个事实,人类本来就是喜欢怀旧的。
因为美好,值得回忆,值得怀旧,这是正常情感,没毛病吧?
但是,任何的回忆,其实都是有记忆滤镜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当下,很多都开始怀念这种“过去的时代”之美?
三个原因,不需要避讳:
第一,可能现在过得不好,就容易怀旧感伤,把幸福寄托于过去。
第二,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让人迷茫,怀念过去也是在拒绝当下。
第三,当努力就有回报的信念动摇,又没有新的信仰,对于确定性的精神渴求空前增长。
作为见证并参与过经济上行期的人,虽然并没有暴富,但从个人的角度还是很感激那个时代,没有吃到红利,但是也感受到繁荣和上行的热度。
“经济上行期的美”之本质,是物质充沛和精神昂扬共振的时代投影。
但是,拿掉记忆滤镜以后,过度美化过去其实是一种“记忆陷阱”,只看到了经济上升带来的各种繁荣美好,却选择性遗忘了困难和危机,比如:
物价凶残:
直到2001年6月30日,装一部固定电话要5000元,还得排队半年;
大众桑塔纳轿车近20万一辆;
相对于人们工资,商场里衣服贵得吓人……
房价经过一轮起飞,虽然25年前的价格当下来看是便宜,但是其实是和收入匹配的……
人心浮躁:
埋头工作好好做事的人,不如买房炒房投机的人。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就连去外面吃个饭喝个咖啡,充盈耳端的,都是几个亿的项目合作。
繁荣期泡沫更显著,也有大危机:
包括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房产价格大跌,股灾等等……
从哲学视角看,这种怀旧情结反映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
已知的过去总是比未知的将来更令人安心,哪怕那个过去,实际上并不像记忆中那般美好。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但必须正着被经历。”
站在当下回顾过去,自然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而这种事后诸葛式的明晰感,又反过来强化了“过去更好”的错觉。
好了,文艺的东西,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错是非,每个人的标准和答案都不一样,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流行事件,脉络和本质说清楚就好了。
随着这种流量话题不断的发酵,一些脏东西,阴暗的龌龊行为,也开始来蹭热度了。
从理性出发来看,经历过繁荣时期的这个群体,习惯了生活越来越好,就再容不下半点回落失意,连跑得慢些都觉得是在退步。
如今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承压,更让不少人陷入迷茫:
中国走向何方?自己又该怎么跟上?当我们想不明白,信心难免就会动摇,也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忆当年。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需要警惕的是那些躲在阴暗角落伺机而动的“恨国党”,“经济上行期的美”这类流行语,为他们“唱空中国”“贬低现实”提供了现成说辞,普通人的焦虑也成了他们借题发挥的素材。
这一波,算是一些流量党,把BUFF叠满了:舆论热点流量话题+焦虑贩卖+炒作共鸣……
然后,把一些唱空,看衰的观点和内容,夹在里面。
要拨开迷雾、滤除杂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就该派上用场了:
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怀旧的价值不在于沉溺,而在提炼历史中的积极基因。
对美好时代的回忆,是在精神层面为自己提供能量,而不要被一些负面的东西给污染了思想。
从本质出发来看,万物有周期,天道有轮回,繁荣不可能永久持续,而下行调整也是有时间过程管着的。
谁家过年不吃个饺子?谁又能天天心情愉悦,万事顺意?
不可否认,本世纪前十来年,中国经济一路狂奔,体量迅速扩大,但也带来了不少“健康隐患”。
比如,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曾多次引发经济过热风险。
环境承载压力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后来国家还认识到,中国这样规模接近2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要的增量都比过去大得多,高增速本就不可持续。
就像开车,不可能永远踩油门。
丰年好过,荒年就不过了?过不去了?
2000年左右的繁荣再好,回忆再文艺,就能让那样的时代重现回归么?
从理性来看,2025年的中国,虽然没有2000年的经济繁荣景象,也没有一个让很多人感到舒适美满的经济体感,但是从安全,稳定,以及未来想象力的角度,9月3日的那场活动,带来的安全感,难道不会成为未来一代中国人回忆的亮点和美好记忆么?
而从发展的角度去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体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周期,阶段,遇到了,就得认。
承认现实,接受事实,才是谋求发展和未来的基础。
这代人赶上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阵痛期,那么下一代人就能重回繁荣。
这是规律,也是周期必然。
怎么,苦日子都是别人过,自己只能过好日子?
要是没有前仆后继的先烈,哪里有今天稳定安全的生活?
怎么,到自己身上,就只能享福过好日子,只顾自己不顾未来了?
逃避时代考验,不愿意接受自己在特定阶段的使命的人,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的。
先接受,然后看清本质,最后乐观积极,等待,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和方向,才是正途。
悲观者再正确,没用的。
乐观者,才是人生赢家。
最美的时代,永远都不在身后,而在眼前。最强的信心,不靠空想,而凭双手创造。
至于,如何度过人生低潮期?听听今年已经94岁高龄巴菲特老爷子的建议吧:
拉长时间,就都不是事。
所以要保持身体健康,活久一点。
下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重来的资本——而最要紧的资本就是自己。
稳稳穿越周期,才是最美。
回忆这个东西,其实并不重要,而人生中去寻找美好,去争取发展,去坦然面对,那么未来,一定不会缺少美好的回忆的。
只要眼中有光,心中有火,那么任何时代,都能过成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而被情绪影响,被悲观打垮的人,再好的时代,也是黑暗时代。
这,就是对国内互联网环境中,最近的一个热点话题内容,进行的一点浅薄思考和分析讨论。
顺带说一句,拿这个话题去带货和打广告的内容,就不用过多关注和感兴趣了,基本上都是不入流的东西,没必要花精力和金钱去体验。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