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常常陷在情绪的洪流中,被一念牵引,万念相随。却忘了,还可以往后退一步,静静地看——
主播 | 刘筱 文字丨霞
人生如长河奔涌,我们既是渡河人,也是岸边的观者。
我们常常陷在情绪的洪流中,被一念牵引,万念相随。却忘了,还可以往后退一步,静静地看——
看念头起落,看悲欢流转。
王尔德曾说:“成为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可以避免生活中的很多烦恼。”
深以为然。很多时候,生活的重量并非来自外界的风雨,而是我们内心自以为是的叙事、未曾审视的执念,与对情绪的过度认同。
旁观,不是疏离,而是清醒。像看一片云飘过天空,你不阻止它,也不紧抓它,只是任其来去。于是,那些曾令你失眠的焦虑、反复咀嚼的委屈,突然间失去了重量。
因为,你终于分得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你添加的剧情。
当你开始这样观察自己,你不再急于评判“我应该怎样”,而是轻轻问:“我正在经历什么?” 这一问,便是自由的开始。你从漩涡中抽身,成为了岸边那个清晰且开阔的人。
风雨依旧,但你却学会了为自己撑伞。
以眼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观自己,自己很大。
你会发现:那些曾让你崩溃的事,原来只是一个念头、一段故事;那些久久缠绕心头的焦虑,大多源于对“未来”的虚构; 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常常起于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剧本里,却要求别人配合演出。
当你逐渐培养起这种“旁观之眼”,你不再急于反应,而是先安静地看: 看情绪如何升起、如何消散; 看执念如何编织剧情、又如何困住自己。
你开始读懂,原来:愤怒背后,站着你受伤的自尊;焦虑之下,藏着你渴望控制的执念;孤独之中,正无声地蓄积着你内心的力量。
你不再轻易被一句评价刺痛;也不再为一时的得失难过;你看透了自己每一次的“失控”,却微笑着,把这一切当作人间修行。
真正的旁观,带来的是慈悲与自由。
正如明就仁波切所说:“当你看见河,你已在河之外;当你看见山,你已在山之外。”
当你能看见自己的任何情绪,你已在情绪之外。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止,风平浪静。
看见,便是觉醒的开始;觉醒之后,自由,便会如约而至。
- E N D -
收听更多往期节目
3400万人关注了夜听
来源:夜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