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节的热度会褪去,但师恩的余温常存。在兴安盟,教育的故事由无数平凡的日夜写就,主角是那些日复一日守护在讲台旁的老师们。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真诚的付出,点亮了孩子眼中的星光。他们扎根乡土、创新教学、温暖童心,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师者”的高度与温度
编者按:
教师节的热度会褪去,但师恩的余温常存。在兴安盟,教育的故事由无数平凡的日夜写就,主角是那些日复一日守护在讲台旁的老师们。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真诚的付出,点亮了孩子眼中的星光。他们扎根乡土、创新教学、温暖童心,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师者”的高度与温度。
今天,让我们走近9位教师,聆听他们平凡却闪光的故事,感受那份坚守。致敬每一位播种希望的老师,你们的点滴努力,将汇聚成改变未来的磅礴力量。
付丽红:特教坚守 圆梦无声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教师,她们用超越常人的耐心与爱心,守护着“特殊”的孩子们。在兴安盟特殊教育学校,就有这样一位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十七年的教师——付丽红。她不仅是特教数学老师,更是听障孩子们的“引路人”,她用爱与坚持实现了兴安盟特教高考“零的突破”。
“曾经,有人认为听障孩子能识字、会沟通已是‘奇迹’,但我不认同这种观点。”付丽红坚定地说。为了让学生像普通人一样参加高考,她和另外两位主科老师组成高考攻坚小组,利用早晚自习、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备课、授课,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帮助学生完成了参加高考所需要学习的高中教学内容。
2024年夏天,付丽红班上的4名听障学生全部考入本科院校。当录取通知书送到孩子们手中时,家长们激动地说:“以前没想过我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付丽红则表示:“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走向属于自己的目的地。”
“让特殊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去看更远的天。”这是付丽红和所有特教人的信念。多年的坚守中,她们用行动证明,每一份默默的努力,都能无声地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命运。
侯跃峰:情系边疆 扶苗圆梦
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安盟阿尔山市人,阿尔山市第一小学侯跃峰老师熟知这片土地的特殊性——孩子们脚下是祖国的边防线,不远处矗立的国门,时刻呼唤着深沉的家国认同。这份对故土的深刻理解,让她深知培育边疆孩子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为让这份认同扎根童心,她首创“小石榴籽”课程,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点滴:风雪天里,她为孩子们讲述戍边英雄的热血故事;操场上,她带领学生演绎真实军情场景;深夜,她逐字推敲课案,只为让“立德树人”的理念随每堂课落地生根。
在课程基础上,她依托“国门”独特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构建“文化铸魂、课程融合、活动赋能、环境熏陶”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其中“小石榴籽走边关”实践课,更是让教育走出课堂:孩子们亲手触摸边防战士的防寒服,聆听“北疆卫士”的铮铮誓言,在与官兵同唱互动中,真切体会“坚守”二字的千钧分量。
二十载坚守,侯跃峰始终坚信: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奠定精神根基。她用坚守为北疆学子筑牢成长基础,让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在童心中悄然萌发。这份从边疆萌发的家国情怀,正跨越山峦、沿着边防路,传向更远的地方。
赵红光:扎根乡村 点亮希望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最北部的吐列毛杜农场小学,教师赵红光以知识为犁、热忱为火,默默守护着农场孩子们的成长路。
这所偏僻的乡村小学仅有25名教师、93名学生,学生均为农场本地孩子,百姓多以留守务农为生。“办好这所学校,就是百姓最大的盼头。”赵红光深知肩头的重量。为了留住17名年轻教师、稳住想把孩子送进城的家长,她带头探索“乡土教学”:用牛羊教算术、借草木讲自然,让教育既跟上时代,又不丢乡土根脉。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农场小学六年级毕业班成绩常年位居全旗前列,越来越多家长相信,“‘家门口’的学校,真的能教出好学生”。孩子不再需要长途奔波求学,而是在父母身边温暖成长。农场小学也连续16年被评为旗级实绩突出学校。
随着国家持续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教师待遇不断提高,赵红光主动担当“引路人”,助力年轻教师站稳讲台,把根扎下来。她立下誓言:要守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乡村小学不再“弱小”,而是成为“小而优”的牧区教育明珠,让教育之光照亮更多牧区学生的期盼与未来。
国立峰:塞北传薪 情暖伊犁
退休教师国立峰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而执著的情感。2021年退休后,他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积极响应国家“银龄讲学计划”号召,毅然从广袤的内蒙古奔赴遥远的新疆伊犁,在尼勒克县第二小学继续播撒知识种子,传递温暖与智慧。
怀着满腔热忱,他重新站上讲台。凭借灵活务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国立峰老师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显著提升。
因为热爱,所以专业。他的工作也因此获得大家的认可:学校领导极力挽留,教育主管部门多次提出表扬,家长由衷感激,学生更是对他爱戴有加。在他身上,我们真切看到了一位教师如何以生命影响生命,用爱传递爱。
从北疆草原到西部边陲,国立峰老师不计得失、不慕名利,始终秉持着一个朴素的信念:教育的力量能够跨越山海、穿透时空。他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了无数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生动诠释了“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教”的深厚师者情怀。
刘思博:北疆铸德 护苗成长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一小学,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德育教师刘思博。2020年郑州大学毕业后,她怀揣教育事业的热忱扎根北疆,以德育工作为使命,践行“超越昨天、超越今天、超越自我”的育人理念,用爱心、诚心与耐心引导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刘思博始终认为这份使命神圣而光荣。她依托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际,协同校内德育教师研发了“苏敦娜荷芽”养成教育、传统文化传承、“小小石榴籽”等9项特色德育课程,精心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廊”、党史教育基地及“爱我中华 超越梦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德育变得有形、有感、有效。
刘思博认为,德育既要深耕课堂,更需拓展至广阔天地。她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手拉手结对学校大坝沟小学、前旗二小常态化开展互动,并拓展与周边学校的深度交融,引导孩子们在交往中增进理解、于交流中共促成长。她还与同事们一起,组织教师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对特困生、学困生、单亲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刘思博以此诠释其德育理念。她用实践证明:德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点亮心灵的生命互动过程。
王凤杰:烛照乡土 爱润桃李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二龙山小学,57岁的王凤杰老师已在乡村教学岗位坚守了40年。
40年前,二龙山小学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几间破旧土房,窗户没有玻璃,塑料布被风刮得哗哗作响。”王凤杰回忆道。因为缺书缺设备,她还常常联系镇里朋友,为孩子们募集图书和教具。
“我爱我的学生,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她曾教过的孤儿小玲成绩优异,却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王凤杰心急如焚,苦口婆心做通其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最终,小玲得以重返校园。自此,王凤杰下定决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每年开学前,她都会挨家挨户走访,向家长讲解知识的重要性,描绘外面世界的精彩。
教学工作中,王凤杰任劳任怨。她曾同时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面对教具短缺、设施简陋的困境,她带领孩子们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自然课带学生到田埂观察昆虫;数学课用玉米粒教数数;美术课收集落叶制作贴画、用旧报纸折手工……
40年,王凤杰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考上大学、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孩子们未来的路。
马晓丽:执笔山河 启梦乡校
在兴安盟突泉县宝石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地理老师马晓丽手持粉笔,手腕轻转,黑板上渐渐显现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曲折,在她笔下徐徐展开。从2001年至今,这支粉笔一握就是二十四年。
“当时全校只有一个地球仪、几张挂图。”马晓丽回忆初到宝石中学的情形。那时学校只有几栋平房,备课资料有限,但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却无穷无尽。“看着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既心疼又着急。”
无数个深夜,她在办公室熬夜手绘地图。黄河长江、秦岭淮河,这些地理要素被一笔一笔复刻在黑板上。画不出来的,她就带着学生走进自然。“学校门前那条河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凌汛期时,她带着学生观察河面漂浮的浮冰,“这就是地理书上的凌汛现象,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随着教育投入加大,投影仪取代了黑板画,地理仪器也丰富起来。马晓丽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升级:通过拼图比赛锻炼学生空间思维,组织地理擂台激发学习热情。“设备在变,但让学生爱上地理课的初心不变。”
如今站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望着窗外硬化的操场和红色跑道,马晓丽的目光愈发坚定:“我要继续守在这里,把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都讲给孩子们听。”她的粉笔不仅画出了地理版图,更画出了乡村孩子通向世界的路径。
王红岩:师者领航 育梦成光
在教育领域,有人如璀璨星辰,以自身光芒照亮他人前行的路。王红岩便是这样一位教育者,她用行动诠释着“成为光”的深刻内涵。
作为教师,王红岩深知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她所在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都林第二小学实施影子跟踪培训,王红岩每日听两节青年教师的课,课后耐心指导。在指导教师包红梅讲授市级展示课《麻雀》时,针对包红梅首次试讲面面俱到却未能突出重点的情况,王红岩与她开启了“磨课”之旅。通过七八次反复试讲,每次都进行细致的问题复盘;当包红梅产生焦虑情绪时,王红岩及时给予安慰与鼓励。在正式讲课前夜,王红岩还特别提醒她完善板书设计、注意教学细节。最终,包红梅的展示课获得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认可。
身为兴安盟首席名师之一,王红岩肩负着重要责任。几年来,她先后在盟市两级开展十余场专题讲座,每月组织一次专题教研活动,带领区域语文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深耕课堂教学,推动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领域,王红岩有着独特的教学追求。她倡导“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理念,主张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使语文教学既呈现“简约”之美,又具有“厚重”之质。她带领学校语文教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改革,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着力打造生本课堂,并系统梳理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五点关键要素,与教育同仁分享经验。
王红岩以光之名,在教育之路上坚定前行,通过引领、示范和改革,照亮了无数师生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奋勇向前。
赵丙坤:一刃一粟 育匠兴教
一盘青椒土豆丝,看似寻常,却承载着一位职教教师的初心与一群学生的成长。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职业教育中心,烹饪专业教师赵丙坤用一把菜刀、一个灶台,“烹”出了不普通的人生滋味。
截至2025年,赵丙坤已带领团队斩获全国赛事奖项5次、全区赛事奖项30余次、盟级赛事奖项60余次,而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经历,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比赛要求8分钟内手工削土豆、切“毫米级”土豆丝、急火快炒装盘,不准用削皮器和擦丝板,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赵丙坤带着学生从校赛突围,到盟赛夺冠,再到自治区赛出彩,每一步都不敢松懈,最终摘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式烹饪赛项三等奖,为学校和全盟烹饪专业赢回首枚国赛奖牌。
“比奖项更珍贵的,是学生学会了‘跟自己较劲’,变得自信和坚强。”赵丙坤说,很多曾经连土豆都切不好的孩子,如今已成长为赛场赢家、行业骨干。更让他欣慰的是,学生张明回到了母校任教,将他的教育精神继续传递。赵丙坤手握菜刀、扎根讲台的坚守,正是职业教育的一束光,照亮每一个普通人,让他们靠技艺赢得未来。
记者:律丙娟 张欣媛 包一婧 刁博禹 萨日娜
来源:岭上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