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见丨罗永浩“锤”西贝 预制菜的知情权在哪?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22:21 1

摘要:9月10日下午,罗永浩一条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的社交动态,一举将西贝送上热搜。双方针锋相对,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否认使用预制菜,开放全国门店后厨自证清白,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一条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的社交动态,一举将西贝送上热搜。双方针锋相对,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否认使用预制菜,开放全国门店后厨自证清白,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

这场看似普通的餐饮吐槽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规模即将突破万亿却深陷信任危机的预制菜行业困局。

该如何定义预制菜?在普通消费者认知中,预制菜往往等同于“加热即食的冷冻料理包”,这种专业定义与大众理解的断层,为消费争议埋下伏笔。西贝强调“每道菜都有制作标准”,却未能消解消费者对“工业化预加工”的隐忧,恰是这种认知的错位。

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涵盖搅拌、腌制、滚揉等多种工艺。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特别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连锁餐饮企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但不属于预制菜。

在人力成本高企、连锁化加速的今天,预制菜已成为餐饮业不可逆转的效率革命工具。

知情权之争,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知情权已成为餐饮业的生命线。罗永浩在吐槽中呼吁:“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罗永浩的吐槽之所以引发巨大反响,正是因为消费者对“现做”与“预制”的界限模糊感到困惑和不满。

六部门在《通知》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标志,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也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举措。但“推广”而非“强制”的表述,为执行留下了弹性空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仅有少数企业会主动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信息不对称,正是罗永浩“吐槽”引爆舆论的深层土壤。当消费者为“锅气”和“匠心”支付溢价,却发现可能吃的是标准化流水线产品时,那种被“欺骗”的愤怒感,足以摧毁长期积累的品牌信任。

预制菜本身无好坏之分,但消费者希望“花钱与预期匹配”,高价菜品若为预制菜则容易引发心理落差。

纵观食品行业的发展,类似的信任危机并非首次出现。去年3月的淀粉肠“塌房”事件曾上演几乎相同的剧情:媒体曝光引发行业信任危机,企业通过公开检测报告、直播生产过程等方式进行危机公关,最终推动行业标准建设。对比淀粉肠企业从销量暴跌到“肠妃回宫”的反转,西贝开放厨房参观的举措显然借鉴了前者经验。从9月12日起,西贝全国所有门店后厨将对消费者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

信任比任何一道菜都更难“预制”。法律未必能强制注明预制菜,但消费者的选择可以。餐饮企业不能仅靠承诺来赢得信任,而需要通过“明厨亮灶”来证明。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更是餐饮企业自身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