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罗永浩把“预制菜”三个字像炸雷般甩向热搜时,西贝的贾国龙正举着“100%现做”的牌子在直播间拍桌子。一个说“太恶心”,一个喊“要起诉”,这场唾沫横飞的闹剧里,消费者攥着43元一盘的炒鸡蛋直发懵:我吃的到底是现炒的锅气,还是中央厨房的隔夜饭?当“预制菜”成了餐
当罗永浩把“预制菜”三个字像炸雷般甩向热搜时,西贝的贾国龙正举着“100%现做”的牌子在直播间拍桌子。一个说“太恶心”,一个喊“要起诉”,这场唾沫横飞的闹剧里,消费者攥着43元一盘的炒鸡蛋直发懵:我吃的到底是现炒的锅气,还是中央厨房的隔夜饭?当“预制菜”成了餐饮界的罗生门,西贝的冤屈背后,藏着整个行业不敢说的秘密——我们早已活在一个“假装现做”的美食楚门秀里。
一、预制菜的罗生门:当国家定义撞上消费者味蕾
贾国龙在发布会上拍着胸脯喊“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预制菜”时,手里捏着的《预制菜定义白皮书》估计都快被汗浸湿了。根据去年市场监管总局的说法,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仅经分切的净菜不算预制菜,速冻主食、即食沙拉通通不算预制菜——合着老百姓眼里那些“微波炉转一转就能吃”的料理包,在官方定义里压根不配姓“预制”。
这就好比把“老婆饼里没老婆”上升到了法律高度。罗永浩吐槽的“全是预制菜”,和贾国龙强调的“100%现做”,看似针尖对麦芒,实则鸡同鸭讲。消费者冲进西贝,指望看到厨师掂勺爆炒,结果后厨端出来的是“中央厨房切配+门店简单复热”的组合拳,嘴里吃着像预制菜,翻开菜单却找不到“预制”俩字——这种薛定谔的预制菜体验,才是愤怒的根源。
更讽刺的是西贝自己的“左右互搏”。联合创始人樊大卫说“仅少数主食从中央工厂配送”,贾国龙自己却早年放话“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现在为了反驳罗永浩,又把“预制菜”踩在脚下,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操作,比43元的炒鸡蛋还噎人。消费者不傻,你说不是预制菜,但菜端上来带着股子“冰箱味”,这就好比男朋友说“没出轨”,但脖子上的口红印比草莓还鲜艳——解释越多,越像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西贝的“价格原罪”:43元的鸡蛋,到底在为谁买单?
贾国龙觉得冤,冤在“830元15道菜,人均166元真不贵”。可网友翻出西贝菜单:胡麻油炒鸡蛋43元,3个莜面蒸饺19元,一个花卷19元——这价格,够在菜市场买一整只老母鸡了。消费者愤怒的从来不是“贵”,而是“贵得不值”。你要是端出米其林三星的手艺,430元一盘鸡蛋都有人买单;但如果吃起来像便利店加热的便当,43元就是抢钱。
西贝的定价策略,本质上是在玩“高端人设”与“大众钱包”的危险游戏。早年靠“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口号把自己包装成“西北菜之光”,装修走的是原生态土炕风,价格却对标轻奢餐厅。可消费者不是傻子,当他们发现花高价吃的“现做莜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压好的面团;点的“招牌牛大骨”,或许是预制好的冷冻块,这种“皇帝的新衣”被戳穿时,愤怒自然喷涌而出。
贾国龙反思说“前几年定价不够讲策略”,可消费者的记忆不是鱼。2023年“3只蒸饺29元”的热搜还没凉透,现在又来喊“利润留得特别薄”,谁信?餐饮行业的定价密码从来简单:要么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要么让他们“愿打愿挨”。西贝偏偏卡在中间,用“现做”的噱头卖着“预制感”的菜,用“西北质朴”的人设收着“都市轻奢”的钱——这种错位,才是比预制菜更伤人的“恶心”。
三、罗永浩的“流量算盘”:是正义吐槽,还是流量霸凌?
当罗永浩在微博喊出“太恶心了”时,评论区瞬间分裂成两派:一派喊“老罗为民除害”,一派骂“流量霸凌”。作为靠“嘴炮”出圈的男人,罗永浩太懂怎么用一句话点燃舆论炸药桶。他说西贝“全是预制菜”,却拿不出实锤;他号召“征集预制菜内幕”,更像在为自己的直播带货铺路——毕竟,这位“行业冥灯”最近正琢磨着进军食品赛道。
但把所有锅甩给罗永浩,也不公平。他不过是说出了消费者敢怒不敢言的心声。现在的餐饮行业,多少餐厅打着“现做”旗号,背地里却把预制菜当宝?多少菜单写着“当日鲜采”,实际上用的是冻了半年的料理包?罗永浩的“嘴炮”之所以能引爆舆论,本质上是戳中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情权”的集体焦虑。就像你去相亲,对方说自己是“清纯玉女”,结果相处下来发现是“情场老手”——愤怒的根源,是欺骗,不是对方本身。
贾国龙说罗永浩“超出正常消费者行为”,可消费者正常反馈的渠道早就被堵死了。西贝承诺“不好吃不要钱”,但有多少人真敢在餐厅里拍桌子喊“退菜”?大多数人只能默默买单,然后在微博吐槽两句。罗永浩的出现,不过是把这种沉默的愤怒,放大成了公开的声讨。与其骂罗永浩“流量霸凌”,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消费者宁愿相信一个“网红”的吐槽,也不愿相信企业的官方声明?
四、预制菜的“背锅式生存”:到底是谁把它逼上绝路?
这场闹剧里,最冤的其实是“预制菜”本身。贾国龙一边说“西贝不是预制菜”,一边又承认“预制菜是未来趋势”。预制菜招谁惹谁了?它本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产物,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结果现在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词。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恐惧,本质上是对“看不见的后厨”的恐惧。当餐厅不主动标注预制菜,当商家把“料理包”藏着掖着,当预制菜成了“减配降价”的遮羞布,消费者自然会把它和“不新鲜”“添加剂”划等号。可实际上,正规企业的预制菜,在卫生标准上可能比小餐馆的“现做菜”还高。问题从来不在预制菜本身,而在“不透明”三个字。
市场监管总局早就说了“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可执行层面呢?大多数餐厅要么装傻充愣,要么含糊其辞。西贝如果真像贾国龙说的“100%现做”,完全可以在菜单上标注“本店所有菜品均为现场制作,拒绝预制”,用透明赢得信任;可它偏偏选择和罗永浩打口水仗,这种“舍本逐末”的操作,只能让消费者更怀疑——你要是真没做亏心事,何必怕鬼敲门?
五、餐饮行业的“楚门困境”:我们还能相信谁?
西贝和罗永浩的这场大战,撕开的是整个餐饮行业的遮羞布。一边是企业为了效率和利润,偷偷拥抱预制菜;一边是消费者对“现做”“新鲜”的执着追求。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工业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碰撞,是商业利益与消费信任的博弈。
消费者想要的,从来不是“消灭预制菜”,而是“明明白白消费”。你用预制菜可以,但别骗我说“现做”;你价格高可以,但别用“科技与狠活”糊弄我。就像买衣服,我能接受优衣库的平价快消,也能为奢侈品的手工定制买单,但你不能用化纤面料,卖我真皮的价格,还骗我说是“纯手工缝制”。
西贝的“冤”,在于它成了这场矛盾的“出头鸟”;但它的“不冤”,在于它明明可以靠透明和真诚赢得市场,却非要靠人设和嘴硬维持体面。餐饮行业的未来,从来不是“非预制即现做”的二元对立,而是“透明化”与“选择权”的回归。当每一家餐厅都敢大大方方标注“哪些是现做,哪些是预制”,当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罗永浩的“嘴炮”自然失去市场,西贝的“起诉”也不必如此狼狈。
结语
这场“预制菜大战”,最终没有赢家。罗永浩赚了流量,西贝输了口碑,消费者只剩一地鸡毛。但它撕开的裂缝,或许能让整个行业清醒:餐饮的本质,永远是“人、货、场”的真诚连接。你可以用预制菜提高效率,可以用中央厨房保证标准,但永远别忘了,消费者吃的不仅是菜,更是对“真实”的信任。
西贝冤不冤?在法律定义上,它或许能赢了官司;但在消费者心里,它已经输了信任。而这份信任,比任何“起诉声明”都值钱。至于预制菜,它不该是背锅侠,更不该是遮羞布。当所有餐厅都敢掀开后厨的 curtain,让消费者看到每道菜的“前世今生”,这场闹剧,才能真正落幕。毕竟,我们吃的是饭,不是“薛定谔的预制菜”;我们花的是钱,不是“皇帝的新衣”的门票。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