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验课几乎成了教培行业绕不过去的第一道门槛。从最初靠口碑与信任维系,到资本裹挟下被异化为营销噱头,学生被当作客户,家长被当作线索,大家谈论的都是获客、ROI和转化率,而不是课堂与成长。硝烟散尽,过度包装带来的只是高成本与低留存。如今,随着家长越发理性,机构也意
作者|TCOH
编者按:本文为多知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
体验课几乎成了教培行业绕不过去的第一道门槛。从最初靠口碑与信任维系,到资本裹挟下被异化为营销噱头,学生被当作客户,家长被当作线索,大家谈论的都是获客、ROI和转化率,而不是课堂与成长。硝烟散尽,过度包装带来的只是高成本与低留存。如今,随着家长越发理性,机构也意识到过度包装的伤害,体验课正在被迫回归真实。
在今天的教培行业里,体验课已经成为几乎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无论是学龄前的启蒙课程,还是大学、成人阶段的职业培训;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素养课程,还是音乐、美术、编程、口才等素质教育;无论是在线大班课,还是线下小机构,几乎所有的教育产品都绕不开同一个起点——体验课。
它承担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招生漏斗的最前端,是机构与用户建立第一次接触的场所,也是展示机构特点、课程设计和老师风格的核心舞台。用户通过一次体验,就在心里完成了“值不值得继续”的判断。可以说,体验课成了教育产品能否顺利进入用户选择的第一道门槛。然而,体验课并不是教育行业与生俱来的产物。它其实行业逐渐走向规模化、竞争加剧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工具。
01 很久以前,没有体验课
在教培行业的早期,所谓“体验课”几乎不存在。那是一个更为简单直接的时代,教育更多依附在熟人关系、个人声望之上。
想象这样一个常见的场景:自家孩子数学成绩掉下来了,家长心里有些着急。正巧邻居提到,周六有个数学老师在附近小区里带小班,每周一次课,费用不算贵。家长们在楼下聊起,一合计就让孩子去上。没有试听环节,没有精心包装的体验营,甚至连宣传单页都没有。就是一句口头推荐,“这老师不错”,家长们就相信了。
那时候的教育关系很单纯。老师往往从自己班里的学生开始,慢慢延展到其他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一两个固定小班。家长之间的熟人关系构成了天然的信任链条,一个口碑胜过任何广告。退费几乎没有必要,孩子要么就一直跟着学,要么觉得不合适就停掉,老师也不会设什么条款。教育就是一件朴素的事:老师教,学生学,家长掏钱。
随着行业逐渐向规模化迈进,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龙头教培机构。可即便如此,当时的“体验”依旧很简单:插班生直接进班,正常听课。家长可以旁听,看看课堂氛围、老师水平,再决定要不要报。说到底,本质还是信任。
这种信任,是最昂贵的成本。因为要建立信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老师的教学口碑,需要家长间的互相推荐;但它同时又是最廉价的成本,因为一旦信任形成,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口碑就是最好的传播媒介。
如果把今天的体验课放回到那个年代,会显得格格不入。因为当时没有必要。教育关系紧密、信任链条清晰、选择空间有限,用户自然不会要求先体验再决定。
02 现如今的体验课:重“包装”
今天的体验课,已经和当年完全不同。它不再只是一个插班旁听的机会,而是被机构精心设计的招生环节。
家长的初衷往往很简单,就是想给孩子报某一个科目,先看看适不适合。但在机构的安排下,孩子可能一次性被安排去上好几门学科的体验。原因很直接,多科试听,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售卖机会。
于是,体验课逐渐演变成一场营销驱动的展示。内容上更注重亮点呈现,不再是日常课堂的节奏,而是把最有吸引力的环节摆出来,让家长和孩子觉得效果立竿见影。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们在体验课上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完整地讲解知识,而是通过氛围营造、节奏控制,尽快让家长感受到价值。至于后续的正价课能否保持一致,往往并不是第一位考虑的。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体验课转化率能迅速提升,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体验课上的高光表现往往难以在正价课里持续,家长在报班后会感觉落差明显。这样的体验课,核心不是帮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课,而是先让用户进来,再想办法转化。退费成了被默认接受的环节:家长买完体验课,后面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退;转化率与退费率对冲后的结果成了机构的最终考量。
体验课其实是教育机构与用户之间的第一次低成本试错。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机构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门槛,让用户产生一次尝试。但当这种工具被过度营销化时,它就逐渐偏离了初衷,变成了一种“包装的幻象”。
今天的体验课,几乎成为所有教育产品的入口。它确实承担了招生漏斗的最前端,起到吸引用户的作用,但也同时暴露出行业的焦虑:获客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从传递知识逐渐异化为一场关于“转化”的较量。
正因为如此,体验课才会成为行业绕不开的课题。它既是起点,也是风险最高的环节,一旦体验和后续课堂出现落差,信任就会在第一时间被透支。
03 未来的体验课:more real
趋势已经非常清晰,体验课正在逐步摆脱营销噱头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像正价课的缩影。这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行业在高成本压力下被迫走向的方向。
过去几年,家长们被一次次低价体验吸引进来,却发现体验课和正价课之间差距巨大,课堂热闹非凡,后续却平淡无奇。退费、弃课的情况频繁发生,用户逐渐对这种套路免疫。他们不再为虚假热闹买单,而是希望看到课程和服务最真实的样子。家长群体的成熟,使得体验课的噱头价值正在快速消退。
机构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体验课如果过度包装,短期的确能收获转化,但长期看,损害的是品牌的口碑和信任。真正决定机构生死的,是转化率,更是续费率。当用户在正价阶段体验落差,任何高昂的拉新都失去了意义。依赖一次次获客来填补缺口,只会让盈利结构更加畸形,最终陷入高成本、低留存的恶性循环。
市场数据也在验证这种变化。0元、9.9元的低价投放模式在收缩,中价课在暑期成为亮点。与短平快的引流不同,中价课的体验通常覆盖一到两个月,足够让孩子和家长体验到完整的服务链条。其中,有几家产品的体验课,用户的体验和正价课几乎没有差别,家长买到的不是一次尝鲜,而是一次预演。与其吸引一批质量低、最终退费的用户,不如一开始就找到真正会留下来的家庭。
未来的体验课,将越来越强调真实和长期。它不在于制造一场炫目的展示,而在于让家长清楚看到,如果继续报下去,孩子在接下来一年会面对怎样的课程节奏,老师的风格如何,服务能够提供到什么程度。真实的体验课,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助用户消除不确定,让家长在选择时心里有底,而不是营造幻象。
从行业角度看,这场转变会是一场大浪淘沙。依赖噱头、靠夸张包装生存的机构,将在高成本与低留存的重压下逐渐被淘汰;而那些愿意把体验课做得接近真实,甚至就是正价课缩影的机构,才能在更健康的经营模型里跑通。
04 真实带来长久的信任
回头看看教培快速发展的这二三十年。最初,教育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那时根本不需要体验课。后来,当资本涌入,教育的逻辑被彻底打乱。体验课被塑造成拉新的工具,学生成了客户,家长成了线索,机构不再想着打磨产品,而是追逐规模。不是一门课程一门课程慢慢打磨,不是一家门店一家门店用心经营,而是想着如何快速复制,快速获客,如何用加盟的方式在最短时间里做大盘子。
那几年,资本和流量平台裹挟着行业往前推,教育的语言体系被异化。大家谈论的,是获客,是ROI,是转化率,是漏斗,而不是课堂质量、学生成长和教育初心。更重要的是,这套话语体系并没有随风而去,直到今天,它依旧充斥在很多机构的管理逻辑里。硝烟散尽之后,留下的却是高昂的获客成本、低迷的续费率,以及一代机构在虚火中被透支的未来。
教育最终比拼的不是噱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真心换来的信任,是最昂贵的成本,也是最持久的价值。体验课作为后来才出现的产物,它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制造幻象,而是让学生和家长看到教育产品最本真的一面。
要做一个100亿收入的公司,还是做一个100年持续经营的公司,是两种选择。想必真正做教育的人,都倾向于后者。
来源:文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