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一听到 “满脑子搞钱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头?脑海里立刻蹦出那种穿着紧身 Polo 衫、领口还故意翻起来,一开口就是 “兄弟我最近有个大项目,投十万三个月翻番” 的油腻形象?
你是不是一听到 “满脑子搞钱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头?脑海里立刻蹦出那种穿着紧身 Polo 衫、领口还故意翻起来,一开口就是 “兄弟我最近有个大项目,投十万三个月翻番” 的油腻形象?
或者是聚餐时全程扒拉手机回客户消息,连你说 “最近失恋了” 都只敷衍一句 “没事,搞钱最实在” 的冷漠家伙?
我以前也这样,大学时宿舍里有个室友,每天雷打不动研究 “怎么把闲置的课本卖给下届新生”“周末去商场门口摆地摊卖什么最赚”,我们另外三个人都偷偷叫他 “钱串子”,觉得他浑身铜臭味,连青春都被钞票熏得没了诗意。
直到后来偶然看到他转发的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里面有句话让我愣了半天:“我从不和那些对钱没欲望的人深交,因为他们连生存的本质都没看透。”
那时候我还觉得是老资本家的拜金言论,直到毕业五年后同学聚会,才发现当年被我们嘲笑的 “钱串子”,已经开了三家连锁书店,还顺便帮两个失业的同学找到了供应链的工作。
而我们这些当年嘲笑他 “俗” 的人,要么在公司里当着 “老好人” 被随意使唤,要么为了几千块的工资涨幅纠结半个月,这时候才突然明白,洛克菲勒那句话不是拜金,是我们自己把 “满脑子搞钱” 这件事想浅了。
今天咱就掰扯掰扯,为什么跟满脑子搞钱的人交朋友,才是最划算的 “人生投资”,而且每一条都能颠覆你过去的认知。
你是不是觉得 “满脑子搞钱的人” 特别俗?比如他们聊旅行,不会说 “这里的夕阳好美”,只会算 “这个景点旺季门票多少钱,要是在附近开个民宿能不能回本”;聊吃饭,不会夸 “这道菜味道绝了”,只会琢磨 “这店人均消费 50,一天能翻几台,房租多少才有的赚”。
以前我也觉得这叫 “没趣”,直到我去年帮一个搞服装批发的朋友盯了半个月店,才发现这种 “俗”,其实是一套超实用的 “反脆弱生存算法”。
那朋友叫老周,文化程度不高,但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算 “昨天的流水减去房租、进货成本、人工,纯利润多少;今天要是下雨,客流可能少 30%,得提前在圈子里推个‘满减券’;隔壁那家最近在清库存,我得把同款的价格压 5 块,不然客户就跑了”。
有次我跟他抱怨 “现在工作太难了,老板总画饼,工资还不涨”,他没安慰我,反而问:“你每天上班 8 小时,创造的价值能让老板赚多少?要是你自己干,能不能把这部分价值变成自己的钱?”
我当时还不服气,说 “我做的是行政,又不是销售,怎么自己干”,结果他翻出手机给我看,说 “你不是会写文案吗?我认识几个开网店的,他们就缺能写产品介绍的人,一篇 500 字给 200 块,你下班写两篇,一个月不就多 4000?”
你看,这就是搞钱人的思维, 他们从不纠结 “老板对我好不好”“工作有没有意义” 这种虚头巴脑的问题,只会盯着 “价值” 和 “回报”。
而这种思维,恰恰是普通人最缺的。
我们总把 “稳定” 当护身符,觉得只要不犯错,就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却忘了这个时代早就不是 “铁饭碗” 的时代了。
就像洛克菲勒在 19 世纪搞石油的时候,当时很多人觉得 “挖煤才是正经生意”,只有他盯着 “石油能替代煤油照明” 这个需求,还拉着几个 “满脑子算利润” 的合伙人,一起建炼油厂、修输油管道。
别人骂他们 “钻钱眼”,可最后呢?石油行业崛起,那些嘲笑他们的人,要么还在挖煤,要么早就被行业淘汰了。
更有意思的是,搞钱的人特别 “抗造”。
特殊时期,老周的服装店闭店了半个月,我以为他得愁得睡不着,结果他每天在家研究直播带货,还拉着店员一起练 “怎么在镜头前说清楚衣服的面料和版型”。
后来复业的时候,他的线上订单反而比以前多了一倍。
反观我另一个朋友,在国企做文员,在家待了一个月,每天除了刷剧就是抱怨 “公司会不会裁员”,结果真裁员的时候,他因为 “没什么不可替代的技能”,第一个被列进了名单。
你发现没?搞钱的人之所以 “抗造”,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跟 “不确定性” 打交道,今天可能赚得多,明天可能亏得惨,所以他们早就练就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的本事。
而我们这些追求 “稳定” 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稍微遇到点风雨就蔫了。
所以别再嘲笑搞钱人的 “俗” 了,他们那不是俗,是把生存的规则玩明白了。
跟他们交朋友,你会发现自己以前纠结的那些 “emo”“内耗”,在 “怎么赚下一笔钱” 的目标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这可比你去听十节心理课都管用。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朋友找你帮忙,嘴上说 “这点小事你肯定没问题”,结果你花了好几天帮他搞定,他就一句 “谢谢啊”,连杯奶茶都没请你喝;或者有人跟你合伙做个小项目,一开始说 “咱们先干,赚钱了再分”,结果真赚钱了,他却找各种理由少给你分成,还说 “都是朋友,别那么计较”。
以前我总觉得 “谈钱伤感情”,所以跟人相处的时候,总不好意思提 “好处”“回报” 这些事,结果吃了好几次亏。
直到我认识了做建材生意的李姐,才明白一个道理:真正满脑子搞钱的人,反而最不坑人,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 “价值交换才是长久之道”。
李姐是做瓷砖批发的,去年我家装修,找她拿瓷砖。
本来我以为她会像其他商家一样,给我推荐贵的款式,结果她先问我 “你家是装现代风还是复古风?预算大概多少?平时家里有没有小孩?” 然后给我推荐了三款性价比高的,还跟我说 “这款虽然便宜,但防滑,有小孩安全,那款贵点,但颜值高,适合你家的风格,你自己选”。
最后算账的时候,她还主动给我抹了零头,说 “以后你朋友装修,要是来我这,记得帮我介绍介绍”。
后来我才知道,李姐做生意从来都是这样, 不坑人,不宰客,反而愿意让点利。有人问她 “你这么做,不怕赚少了吗?” 她笑着说 “赚少点没关系,只要客户觉得值,下次还来,还会介绍朋友来,这比一次性赚一笔快钱划算多了”。
你看,这就是搞钱人的聪明之处,他们知道 “信任” 才是最值钱的资产,坑人一次,虽然能赚点钱,但会断了后续的路,反而不划算。
反观那些总把 “朋友” 挂在嘴边,却不愿谈 “价值交换” 的人,才是真的坑。
我以前有个同事,每次找我帮他写报告,都跟我说 “咱俩谁跟谁啊,这点小事你帮我弄下”,结果我帮他弄了好几次,他升职加薪了,却从来没跟领导提过我的功劳。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人不是不懂 “价值交换”,而是想占便宜 ,用 “朋友” 的名义,让你免费为他服务,自己却偷偷赚钱。
洛克菲勒当年搞石油的时候,跟铁路公司合作,从来都是先算清楚 “我给你多少运费,你能帮我运多少石油,咱们双方都能赚多少”,从不搞 “口头约定”,也不玩 “模糊战术”。
有次铁路公司想涨运费,洛克菲勒没生气,反而拿出账本跟他们算:“如果你们涨运费,我的成本就会增加,我就得提高油价,到时候买石油的人就会减少,你们运的石油也会变少,反而赚得少。
不如咱们保持原价,我多给你们运点,咱们一起赚更多的钱”。
最后铁路公司同意了,双方合作了十几年,都赚了不少钱。
所以你看,满脑子搞钱的人,其实最懂 “公平”, 他们知道,只有双方都得到好处,关系才能长久。
跟他们交朋友,你不用猜来猜去,不用纠结 “我是不是吃亏了”,因为他们会主动跟你谈 “你帮我,我能给你什么;我帮你,我希望得到什么”,反而更省心,也更不容易闹矛盾。
你是不是觉得满脑子搞钱的人特别焦虑?比如他们总在担心 “这个项目会不会黄”“下个月的房租能不能赚出来”“竞争对手又出新产品了,我该怎么办”。
以前我也觉得这种焦虑很 “病态”,直到我自己尝试做副业,才发现这种焦虑,其实是最好的 “成长催化剂”。
我去年尝试在网上写文章赚钱,一开始觉得很简单,结果写了好几篇,都没人看,也没赚到钱。
那时候我特别想放弃,觉得 “反正我有主业,赚不赚这钱无所谓”。直到我跟老周聊起这件事,他跟我说 “你这不是想放弃,是怕失败,怕花了时间没赚到钱。
但搞钱哪有不焦虑的?我当年开第一家书店的时候,每天都在担心‘没人来怎么办’,所以我每天都在想‘怎么吸引客户’,
搞读书会、搞亲子活动、给会员送小礼物,慢慢才好起来的。你现在没人看,就想想‘为什么没人看’,是标题不行,还是内容不好,改一改,再试试,总有一次能成”。
听了老周的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文章,标题太普通,内容太枯燥,所以没人看。
于是我开始学怎么写吸引人的标题,怎么把内容写得更有趣,还主动去看那些受欢迎的文章,学习他们的写法。
慢慢的,我的文章开始有人看了,也赚到了第一笔稿费。虽然不多,但我却比以前更有动力了 ,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继续改进,就能赚更多的钱。
你看,这就是搞钱焦虑的好处,它会逼着你去学习,去改进,去变成更好的自己。
满脑子搞钱的人,之所以成长得快,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被 “焦虑” 推着走,担心赚不到钱,所以会主动去学新技能;担心被竞争对手超过,所以会主动去了解行业动态;担心项目失败,所以会主动去做调研,去规避风险。
反观那些对钱没欲望的人,反而容易停滞不前。
我有个亲戚,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工资不高但稳定,他每天上班就是喝茶、看报纸,下班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有人劝他 “学点新技能,或者搞个副业,多赚点钱”,他却说 “赚那么多钱干嘛?够用就行,现在这样挺好”。
结果几年下来,他还是在原来的岗位,工资也没涨多少,而跟他一起进单位的人,有的考了证,有的搞了副业,都比他过得好。
洛克菲勒年轻的时候,每天都在焦虑 “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
为了搞清楚石油行业的规律,他每天都在研究账本,分析数据,还主动去跟炼油厂的工人聊天,了解炼油的技术。有次他为了搞清楚 “怎么降低炼油成本”,居然在炼油厂待了一个月,跟着工人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最后终于找到了降低成本的方法,让他的炼油厂比别人的更赚钱。
所以你看,搞钱的焦虑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 它就像鞭子一样,抽着你往前走,让你不敢偷懒,不敢停滞。
跟满脑子搞钱的人交朋友,你会被他们的 “焦虑” 感染,会觉得 “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得学点东西,得赚更多的钱”,不知不觉中,你就会成长得更快,变得更优秀。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 “满脑子搞钱的人” 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我们鄙视的不是 “搞钱” 本身,而是那些为了钱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人。
而真正满脑子搞钱的人,他们身上的 “务实”“懂价值交换”“主动成长” 的特质,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洛克菲勒之所以建议我们跟满脑子搞钱的人交朋友,不是让我们变成 “拜金主义者”,而是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不纠结于虚头巴脑的东西,专注于 “价值” 和 “成长”;不害怕 “不确定性”,反而能在变化中找到机会;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下次再遇到满脑子搞钱的人,别再皱眉头,别再嘲笑他们 “俗”,不妨主动跟他们聊一聊,听听他们怎么看待行业,怎么解决问题,怎么赚钱。
你会发现,他们能教给你的,比你在书本上学到的还要多。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能把 “赚钱” 这件事想明白、做明白的人,大概率也能把 “人生” 这件事想明白、做明白。
跟他们交朋友,你不仅能学到赚钱的本事,还能学到怎么更好地生存,怎么更快地成长,这才是洛克菲勒留给我们的最大智慧。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