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架构迭代与国产替代双线并行的关键阶段,本土IP龙头芯原股份(688521. SH)的一场并购,为国产RISC-V生态注入新变量。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架构迭代与国产替代双线并行的关键阶段,本土IP龙头芯原股份(688521. SH)的一场并购,为国产RISC-V生态注入新变量。
9月11日晚间,芯原股份赶在复牌前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计划以“增发股份+现金”收购芯来智融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97.007%股权,并同步募资。
重塑交易博弈格局
交易完成后,芯原股份将实现对芯来科技的100%控股,公司股票于9月12日正式复牌。
自7月31日至8月28日停牌前,芯原股份股价从99.3元涨至153元,涨幅达54%,彰显了资本对此次并购的乐观预期,也反映出市场对国产CPUIP突破的渴望。
这场交易核心价值并非复牌首日股价波动,而是芯原股份能否借助芯来科技的技术积累,实现从“碎片化IP供应商”到“RISC-V全栈平台龙头”的转变,填补国产高端CPUIP空白,推动本土半导体架构自主化发展。
在半导体行业并购中,股价走势与发行定价是资本对产业价值判断的先行指标。
芯原股份此次资本运作设计,精准把握市场情绪,为业务整合预留缓冲空间。
停牌的一个月内,公司股价涨幅达54%,触发20%的异常波动监管红线,创2024年以来阶段性新高。
这一涨势背后,是资本对两大核心逻辑的认可。
一方面,全球RISC-V生态加速成熟,预计2025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突破100亿颗,年复合增长率超40%,赛道红利逐步转化为现实收益。
另一方面,国产CPUIP受限于ARM架构授权,发展受阻,而芯来科技作为本土最早专注RISC-VCPUIP研发的团队,技术稀缺,成为资本追逐目标。
三重窗口期下的战略杠杆
芯原股份将增发价锁定106.66元/股,看似是“停牌前20日均价八折”的合规操作,实则是注册制、国产替代与半导体周期三重机遇叠加下,平衡监管、产业、资本与市值的战略布局。
从监管适配与风险对冲维度看,全面注册制后,重大资产重组发行价有明确规定,芯原停牌前恰逢板块回调,20日均价133.33元为最低值,106.66元已是理论“地板价”。
公司将八折政策空间用满,既向长期投资者释放诚意,也提前对冲复牌抛压。停牌前153元收盘价对应PS18倍、PB11倍,处于板块90%分位,30%折让相当于预提“跌停板+”的缓冲空间,降低“多杀多”风险,为并购整合创造平稳环境。
从产业协同与生态绑定维度看,折价成为构建战略同盟的“入场券”。配套融资引入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电路基金等14家机构,50亿元现金出资背后是18个月锁定期、董事会观察员席位及订单协同。越秀产业基金、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关联车企,将潜在车规客户纳入股东阵营,叠加并购标的图芯上海的GPUIP,芯原可实现“GPU+NPU+ISP”全栈IP交付,提升智能座舱等场景的“design-win”概率。产业资本的引入提前固化“订单池”,平滑IP行业“前置投入、后置变现”的周期波动,为高端IP研发提供稳定支撑。
从市值逻辑与资本杠杆维度看,股本增发成为撬动估值跃迁的支点。
A股对半导体平台型企业给予“生态溢价”,芯原并购图芯后IP总数突破600个,补齐高端GPUIP,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独立IP平台。
按行业5-8倍额外PS测算,2024年合并收入60亿元可带来300-480亿元市值增量,远超增发不到10%的股本稀释。
此外,公司借助红筹架构与外资机构,推动“同一IP、跨境估值”,为港股二次上市预留套利空间,还联合发起IP生态基金,构建“并购-溢价-孵化-再并购”的飞轮,放大资本杠杆效应。
从长期价值与多方共赢维度看,短期折让最终转化为时间复利。
对老股东而言,36个月维度下,平台溢价与基金孵化带来的市值增量可观。
对定增机构而言,“地板价”锁定风险收益比。
对监管层而言,交易契合政策目标。
对公司自身而言,一次增发完成技术拼图、客户绑定、风险对冲,为跃迁铺就复利曲线。106.66元/股是芯原迈向“全球IP前三”的战略起点。
预案规定,除常规交易对方的12个月股份锁定期外,持股不足12个月的私募机构及自然人股东,股份锁定期延长至36个月。
这一做法将短期“交易关系”升级为长期“合伙关系”,解决IP产业协同慢、变现周期长、核心人员易流失的痛点。
从时间价值看,IP并购协同效应需长期释放,36个月后迎来批量出货与毛利率攀升拐点。
从治理价值看,锁定条款将股份与风险绑定,转化“私募散户”为“战略合伙人”。
从估值价值看,为二级市场提供“确定性叙事”,化解解禁压力。
但这一“金手铐”也暗藏人员流失、技术路线、估值反身性、监管回溯等风险,需通过“弹性治理”缓释。
总体而言,36个月锁定期是芯原在RISC-V生态决战期的关键,是实现“财务绑定”到“价值共创”的跨越。
补齐CPUIP短板
全球半导体IP市场长期被海外企业主导,ARM在移动端CPUIP领域占比超90%。芯原股份收购芯来科技,旨在补齐国产IP关键“短板”,推动RISC-V技术商业化落地。
芯来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最早投身RISC-VCPUIP研发的企业之一,技术实力获全球认可。
2024年,其CPUIP收入在国内RISC-V赛道居首,占本土市场份额超35%。
更关键的是,芯来科技的CPUIP通过了ISO26262ASIL-D级汽车功能安全认证,全球仅两家企业获此认证,这使其技术可切入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高价值场景,打破海外企业在汽车级CPUIP领域的垄断。
在客户资源储备方面,芯来科技已为全球超300家客户提供IP授权服务,客户涵盖AI算力、汽车电子、5G通信、存储芯片等核心领域。
这些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晶圆厂,以及小米、OPPO等终端产品制造商。在资本层面,公司吸引了众多头部机构注资,为商业化进程提供强大资源支持。
芯原股份此前构建了涵盖GPU、NPU、VPU等六大处理器的IP矩阵,但CPUIP缺失成为发展瓶颈。
CPU作为SoC的核心“大脑”,决定芯片性能与功耗。
实际上,缺乏CPUIP限制了芯原股份提供“一站式IP解决方案”的能力,只能依赖外部授权,制约收入增长与客户粘性。
通过收购芯来科技,芯原股份实现“CPU+GPU+NPU+VPU”全栈式IP布局,可向下游SoC设计厂商提供“打包授权”服务。
行业数据显示,全栈式解决方案的ARPU较单一IP授权提升超3倍。以芯原股份2024年超500家IP授权客户测算,未来3年有望新增收入超5亿元。
此外,上海市提出建成全球领先RISC-V产业生态的目标,北京市设立50亿元RISC-V产业基金。
芯原股份控股芯来科技后,凭借“全栈IP+广泛客户覆盖”优势,有望成为政策核心合作对象,获得政府基金注资、税收减免等支持,优先参与国产化项目。
在2025年7-9月,芯原股份新签订单金额达12.05亿元,同比增长85.88%,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其中,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64%,主要来自云端AI芯片、边缘计算芯片等领域,与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契合。
这些订单平均交付周期为12个月,为2026年的收入提供确定性支撑,增强业绩增长的可预测性。
2025年上半年,芯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9.74亿元,同比增长4.5%,芯片定制业务毛利率约为30%-40%,IP业务占比提升将持续拉动整体毛利率改善,提升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芯原股份归母净利润为-3.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但考虑1.8亿元股权激励费用后,经营性亏损环比收窄8%,显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逐步改善,经营效率提升。
IP产业整合侧重技术协同与客户资源共享,无需大规模固定资产投入。
芯原股份收购芯来科技后,通过“共享研发团队+统一客户管理”降低协同成本,双方研发人员共享经验,客户资源互通,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
采用SOTP对芯原股份估值分析,其估值空间与全球IP龙头差距缩小,核心驱动力是在RISC-V全栈平台领域的价值重估。
不过,芯来科技未盈利,交易存在高估值溢价,若RISC-V生态发展不及预期,芯原股份可能面临商誉减值风险,参考2024年半导体行业并购案例,未盈利IP企业商誉减值率约为15%-20%,业绩不达标还将冲击净利润,影响公司财务状况与市场形象。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来源:不慌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