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普惠性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衢州作为浙江省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深厚的南孔文化底蕴,也面临着人力资本质量提升
转自:衢州日报
毕茗 何苗
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普惠性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衢州作为浙江省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深厚的南孔文化底蕴,也面临着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与城乡均衡发展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南孔文化传承视角,探讨衢州普惠性人力资本文化素质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一、南孔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人力资本提升的契合性
南孔文化衍生于孔子后裔南迁的历史背景,在衢州扎根已近千年,形成了以“仁爱、礼义、和谐、教育”为核心的地方文化体系。其“有教无类”“修身齐家”的理念,与当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终身学习、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尤其在普惠性人力资本培育方面,南孔文化所强调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与文化认同,恰是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亟待强化的精神内核。
普惠性人力资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更注重文化素养、道德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南孔文化可为这一目标提供价值引领和文化资源。例如,其“仁爱”思想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礼义”观念可促进公共文明,“崇教”传统则直接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推动南孔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教育融合,对提升衢州人力资本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二、衢州人力资本与文化素质现状与挑战
截至2023年,衢州市生产总值达2125.20亿元,同比增长6.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格局逐渐巩固。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常住人口约227.6万人,城镇化率57.57%,但老龄化率已达25.44%,人口结构变迁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
在教育与文化方面,衢州已取得显著成效。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0年,反映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优质学校多集中于城区,农村地区在教育硬件、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方面仍显不足。二是公民整体文化素养有待加强,尤其在传统文化认知、现代科技适应和价值认同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与人才外流现象并存。本地高教资源有限,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升级与社会创新。
三、南孔文化融入普惠性人力资本建设的实践路径
1.教育融合,构建文化育人新体系
将南孔文化精髓融入各级各类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基础路径。可在中小学课程中增设南孔文化读本、礼仪实践和地方历史模块;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嵌入儒家伦理、社会责任与文化创新相关课程;依托社区大学、老年教育开展经典诵读与文化讲座,实现“终身教育+文化传承”双轨并行。
2.社会传播,打造文化普及新载体
借助新媒体与数字化手段,扩大南孔文化传播覆盖面。建设“南孔文化资源库”和线上学习平台,开发短视频、直播课、VR体验等内容,推动文化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同时,通过文化节、展览、讲坛等实体活动,增强市民参与感和认同感。
3.实践体验,推动文化内化于行
设立南孔文化实践基地,开展礼仪教育、志愿服务、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例如组织“开笔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举办国学夏令营、儒家经典读书会,使文化从认知走向实践,从观念影响行为。
4.政策与制度协同,强化资源保障
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将南孔文化传承纳入地方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教育项目。尤其要注重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文化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5.文创与产业融合,激发文化活力
推动南孔文化与旅游、数字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文创产品、文旅线路和文化IP,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向转化。这既有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也可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空间。
6.深化对外交流,提升文化自信
依托“孔子文化”品牌,开展国际研学、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提升南孔文化的国际知名度。通过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拓宽市民文化视野,增强地方文化自信。
四、总结与展望
南孔文化不仅是衢州的历史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资本。其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培育道德风尚、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教育系统承担主体作用,文化机构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市民积极践行。
未来,衢州应进一步推动南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其融入城市精神、教育体系和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有力支撑,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