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硬刚“一碗面”,那家经营了五年的“老霍记”面馆,没抗住网络上的口水,还有线下人群手里的镜头,潦草关门,没曾想熬过了三年的口罩,竟然会倒在流量里。
刚刚过去的八月,郑州“老霍记”饸饹面馆的“续面事件”闹得全网皆知。
因为硬刚“一碗面”,那家经营了五年的“老霍记”面馆,没抗住网络上的口水,还有线下人群手里的镜头,潦草关门,没曾想熬过了三年的口罩,竟然会倒在流量里。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燃起的预制菜口舌之争,又把餐饮巨头拽进信任漩涡。
网络图片
事件回顾:2025年8月,郑州三名女子带四个孩子,在一家叫“老霍记”的网红面馆吃饭,7人一共消费140元,点一碗面加其他菜品,当两次免费续面后,第三次被店家拒绝再续一碗面的请求,争执随即爆发。
更离谱的是,店老板不仅硬刚到底,还把未打码的监控视频发到了网上,导致顾客当中的四个孩子被清晰的曝光,直接引来了网络暴力。
即便有关部门调解促成和解,店主转头就撕了协议,直播间里喊出“我宁愿倒掉也不给‘七匹狼’吃”,把对顾客的侮辱摆上台面。
网络图片
然而,网络舆论瞬间反转,面馆差评率飙到97%,五年的苦心经营,最终落得关门停业的下场。
有网友说,“老霍记”的倒闭看似一场意外,实则是店老板一步步“作”出来的必然。
网络图片
恶意剪辑视频引导舆论、公开未成年人影像侵犯隐私、撕毁调解协议出尔反尔,甚至被扒出拖欠员工工资、骗学员学费的旧账,店老板完美踩了所有导致其最终关门下场的坑。
既然是一家网红店,店老板是懂流量的,也恰恰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操控流量的能力,偏要赌一把,想用恶意剪辑博眼球,结果被真相反噬。
说到底,他忘了餐饮的根:好吃、干净、服务到位、性价比在线,少了这份敬畏心,再火的网红店也只是昙花一现。
这边“老霍记”刚关店,那边西贝就卷进了预制菜争议。
9月10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太恶心”,直接把西贝推上风口。
西贝的反应很快:客服否认用预制菜,称“牛大骨现煮、莜面手搓、炒菜用新鲜菜”;创始人贾国龙更放话要起诉罗永浩,强调门店菜品无预制菜,还宣布9月12日起全国370多家门店开放后厨,让消费者“眼见为实”。
网络截图
但争议没停,核心卡在了“预制菜的定义”上。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已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算预制菜。贾国龙解释,西贝中央厨房配送的是“预加工原料”,比如切好的羊排,不是“加热就能吃的成品预制菜”,还强调“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
可消费者不认这套,在多数人眼里,“不是现做的”就是预制菜。
这种“官方定义”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才是西贝风波的关键。
把“老霍记”和西贝的危机应对放在一起看,差距堪称天壤之别。
“老霍记”店老板选了最笨的路:硬刚顾客、践踏规则、消费舆论,最后把自己逼到绝路。
西贝则很懂公关,选择了“透明化”的路子:开放后厨、承诺“不好吃不要钱”、甚至欢迎查账佐证定价,试图用诚意拉回信任。
这两种选择,本质是对“餐饮本质”的理解不同。
老霍记把流量当救命稻草,想靠争议博关注。
西贝虽然陷入争议,但至少没丢了“讨好消费者”的核心。毕竟餐饮行业,从来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比谁能留住顾客的信任。
“老霍记”的门口早已冷清,招牌也不复存在,而西贝的后厨正迎来一波又一波消费者的检验,这两件事连在一起看,其实是给所有餐饮人提了个醒:
流量再火,不如口碑扎实;争议再大,不如诚意管用。
诚信从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不能碰的生存底线;透明操作也不是危机时的公关手段,而是积累信任的基石。
郑州面馆的倒闭,已经给了“硬刚顾客”的答案;西贝的未来会怎样?答案不在贾国龙的表态里,也不在罗永浩的吐槽里,而在它敞开的后厨里,在每一份端给顾客的菜里,在能不能真正接住消费者的期待里。
来源:黄河放牛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