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肉汤一滚,羊油漂着金光,河南人从小喝这口长大,觉得香;可第一次进店的上海姑娘,第一口就皱眉:膻。
“出了河南,烩面就像失踪人口。
”
一句话,把本地人的骄傲和外地人的陌生,劈成两半。
羊肉汤一滚,羊油漂着金光,河南人从小喝这口长大,觉得香;可第一次进店的上海姑娘,第一口就皱眉:膻。
她放下筷子,出门右转进了兰州拉面——汤清、味淡、不踩雷。
烩面还没开口解释,客人已经走了。
问题不是面不好,是“太重”。
重油、重膻、重手工。
拉面师傅一天抻两千根,胳膊比健身教练还壮;熬汤师傅凌晨三点守着大锅,骨头渣子一捞就是十年。
这一套功夫,放在商场负一层,租金按分钟算,谁耗得起?
于是外地开店,要么偷工减料,要么价格飙到四十块一碗,年轻人直接劝退。
有人不服气:那螺蛳粉怎么火的?
酸笋比羊膻更劝退。
区别在,螺蛳粉先把自己“袋装”了。
三分钟热水一冲,臭味锁在塑料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烩面也想学,速食版去年上市,结果打开包装,汤包像浓缩羊油块,面饼一煮就断,评论区翻车:“这不是烩面,是羊肉味橡皮筋。
”
郑州一家小店倒试出新路:把羊汤拆成两锅,一锅原汤伺候老客,一锅兑鸡骨、菌菇,油撇三遍,膻味降到几乎零。
菜单上直接写“轻膻版”,怕不够直观,再加一行小字:“适合第一次吃烩面的朋友”。
销量翻了四倍,隔壁桌的大学生拍照发小红书,配文:“终于明白河南人为什么爱得深沉。
”
品牌更尴尬。
兰州拉面有“马子禄”,陕西油泼面有“老潼关”,河南烩面?
问十个河南人,九个说“我家楼下那家最好吃”。
没有统一门头,没有统一口味,连粗细都没标准。
信阳人吃炝锅,汤里漂辣椒;开封人吃三鲜,汤清得能照镜子。
省里去年想搞“烩面地图”,结果投票投成内斗现场,网友吵到半夜:“郑州的也配叫烩面?
”
吵归吵,文化牌还是得打。
去年开封鼓楼夜市,政府搭了个透明厨房,老师傅现场抻面,大屏幕同步直播羊骨汤咕嘟咕嘟。
三天卖出三万碗,抖音播放量破亿。
评论区最高赞:“原来烩面不是一碗面,是一场表演。
”表演能火,但回到写字楼,谁有功夫看表演?
外卖平台上,烩面销量依旧被“番茄鸡蛋面”吊打。
说到底,烩面缺的不是故事,是“轻量化”的解决方案。
汤底能不能像咖啡胶囊,一按就出?
面条能不能预制半熟,下锅三十秒复活?
有人已经偷偷在做:郑州一家工厂把羊汤冻成小块,真空面饼里加魔芋粉,煮不烂。
成本降到六块,味道测试时,七成外地员工给了“可接受”。
老板不敢声张,怕被老客骂“离经叛道”。
骂就骂吧。
兰州拉面当年也被青海人改良得“不正宗”,现在全国开花。
烩面想走出去,先得承认:不是所有人爱羊膻,也不是所有人有耐心。
把选择权交出去,让重口的吃重口,让怕膻的吃轻版,让赶时间的吃速食,让想拍照的吃文化。
河南人守住老味道,河南之外,先让烩面“活着”,再谈“正宗”。
毕竟,骄傲不能当饭吃。
但一碗能被更多人吃下的烩面,或许才是真正的骄傲。
来源:知情达理百香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