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诸葛亮、张居正......“地下爱豆”虽已沉睡千年,但在他们看来,这些历史人物伟大的理想与信念却深深地仍影响着自己,这份灵魂上的共鸣属实难得。
最近,有不少的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里选择了上坟,而且他们上的也并非普通的坟,而是知名历史人物的墓。
李白、诸葛亮、张居正......“地下爱豆”虽已沉睡千年,但在他们看来,这些历史人物伟大的理想与信念却深深地仍影响着自己,这份灵魂上的共鸣属实难得。
尽管上坟的道路艰辛,交通十分不便,但他们不喊苦不喊累,甚至有些朋友还提前计划,整理出适合上坟路线和目的地。在这其中,古都洛阳成为了最佳选择。这里不仅有帝王的陵墓,还安葬着“北宋多边形战士”、“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墓!
从寒门学子到朝廷重臣,从兴修海堰的地方官到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者,他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照亮前路。这位北宋名臣的为官之道、处世哲学与家国情怀,就藏在他三起三落的人生当中——那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实践与坚守的启示录。
电视剧《清平乐》范仲淹
0
1
比传记更立体,
百万字还原北宋第一名臣人生
范仲淹的一生堪称“逆袭人生教科书”:两岁丧父,随母改姓朱氏,二十七岁中进士才认祖归宗,取名范仲淹。自此,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024年,37岁的他任兴化县令,面对溃决的海堤与流离的百姓,力排众议主持修筑捍海堰;1040年西北边疆告急,在西夏入侵、宋军大败之际范仲淹临危受命,修复城寨、改革军制、提拔寒门将领;1043年任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化身改革设计师,试图通过整顿吏治、改变北宋积弊。
电视剧《清平乐》范仲淹
新史家小说《范仲淹》以近百万字还原了范仲淹1024至1045年的关键人生,讲述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宦海生涯。
通过修筑海堤、戍边抗夏、推行新政等重大事件,完整呈现了范仲淹这位“三不朽”圣贤的立体人生,得以透过历史迷雾,看见这位“宋代脊梁”如何在宦海沉浮中坚守初心,在实干中淬炼的柔性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北宋边境战争的还原堪称教科书级别;同时,它关于北宋仁宗年间朝堂暗流汹涌和变幻莫测的描述也令人深思,北宋一代名臣名相的形象跃然纸上,晏殊的圆融、欧阳修的狷介、韩琦的刚毅,与主角形成精妙的映照。而范仲淹与滕宗谅“不以毁誉累其心”的友谊,更在庆历党争的背景下闪耀着人格光辉。
0
2
范公精神,
一剂时代的“清醒剂”
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评价范仲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从寒门贵子到一代名相,千年已过,范公的精神仍被很多人奉为自我修养的指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在书中,作者何辉教授通过宋夏战争、朝堂党争等典型事件,凸显了范仲淹“情绪稳定派”的特质——三次被贬却次次实现政绩跃升,其“逆境中的战略定力”对当代职场人堪称古典版《终身成长》。
范仲淹知兵法、懂经济、善诗文,打破了“文人无用”的偏见,黄庭坚称赞他为“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庆历新政失败后,面对大起大落,他以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情怀,让“士大夫精神”超越了时代:真正的成功,从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
全书更是暗含十二条当代启示录:从兴化治水看资源整合,从西北建军看团队打造,从庆历新政看改革节奏……特别值得细品的是范氏“柔性管理”的当代范例:范仲淹与政敌吕夷简的你来我往,展现的不仅是政治智慧,更是情绪管理的至高境界。
对企业家,它提供了“资源整合与团队打造”的古典案例;对青年人,范仲淹49岁仍学兵法的跨界勇气,足以消解“35岁危机”的焦虑。当看到他用《岳阳楼记》回应政敌攻击时,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最高级的职场反杀。
0
3
比小说更厚重,
一部读懂北宋脊梁的"人生百科全书
与市面上其他讲述范仲淹图书不同,这套书采用历史小说新写法,比小说更厚重——丰富的奏札诗文,照见宦海沉浮中的智慧博弈,诗词歌赋里的赤子之心。
作者何辉教授在书中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命运改变的弧光,全景式呈现了这位寒门学子到位极人臣的多维人生:既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又是深谋远虑的军事家,更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本书以大体量、大字号、大量历史文献为特色,在近100万字的篇幅中,涵盖近100位历史人物、120余篇精选原典,兼具故事可读性、资料严谨性与阅读舒适性。
书中插入原汁原味的奏、札、诗、文等,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迅速了解史料的来龙去脉和历史细节。
文中精选了来自《范仲淹全集》《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奏折诗文,让读者得以直观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不仅是情怀,更是建立在精确的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战略思维。另外,还收录的《上执政书》《答手诏条陈十事》《选任贤能论》,更是让读者直接触摸到他务实的思想和深刻的远见卓识。
作为一部大宋公务员、士大夫入仕自我修养之书,全书再现了范仲淹这位兼具理想主义与实践理性的情绪稳定派的智慧和胸襟,明白为何范仲淹的“三起三落”至今仍能震撼人心。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