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曾轰动全国的海底捞“小便门”案件作出一审判决。两名17岁当事人及其父母被判决赔偿海底捞共计220万元,并在指定报刊上公开赔礼道歉。
一泡尿赔了220万!海底捞“小便门”天价判决书背后,是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及其监护人责任的严厉警示。
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曾轰动全国的海底捞“小便门”案件作出一审判决。两名17岁当事人及其父母被判决赔偿海底捞共计220万元,并在指定报刊上公开赔礼道歉。
这起案件始于今年2月24日凌晨,两名未成年人在海底捞某门店包间内用餐后,竟先后站上餐桌向火锅内小便,并相互拍摄视频。
01 事件发酵:从朋友圈到全网热搜
短短三天后,其中一名当事人将视频发布在朋友圈,该视频随即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和公众舆论。
海底捞方面迅速反应,3月12日发布道歉声明,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将涉事门店内的餐具全部销毁换新,对整个门店深度消毒。
更令人惊讶的是,海底捞对事发时段到消毒期间用餐的4109单客户全额退还餐费,并进行订单付款10倍金额的现金补偿。
02 天价诉讼:从2300万到220万的判决
3月14日,海底捞相关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最初索赔金额高达2300多万元,包括餐具损耗费、清洗消毒费、经营损失、商誉损失及维权开支。
法院经审理认为,两名当事人共同故意实施向火锅内小便的行为,构成对财产以及以侮辱方式对名誉的共同侵权。
9月12日的判决最终确定了220万元的赔偿金额,包括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13万元,经营损失和商誉损失200万元,以及维权开支7万元。
03 法官观点:未成年人≠免责金牌
法院明确指出,两名17岁当事人虽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对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和法律后果具备认知能力。
判决书强调,两名当事人的父母对未成年人未尽到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侵权行为。
判决特别规定,如果两名未成年人有个人财产,将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才由父母赔偿。这一判决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全面约束。
04 专家解读:判决的社会意义与警示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晓喆教授认为,本案判决告诫公众,监护人应承担对于未成年人的行为监督和价值观塑造的首要责任。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教授指出,判令未成年人赔礼道歉,有助于未成年人认识错误、矫其行止,发挥其教育惩戒功能,颇有必要。
这起案件创造了司法先例,对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未成年人违法不再是“免罚金牌”。
法律专家指出,这一判决确立了监护人的责任边界:即使孩子已接近成年,父母仍需要对他们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那些曾经以为“孩子还小”的家长和年轻人,现在不得不面对法律的严肃判决。这张220万元的账单,将成为中国法治进程中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来源:欢快小猫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