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在硅谷创投圈,黄共宇(Matt Huang)已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2025年,在硅谷创投圈,黄共宇(Matt Huang)已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他一手创立的Paradigm,是加密货币领域最有话语权的投资机构之一;
他本人,也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榜、风投大会、甚至华尔街金融报告里。
但外界最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现在站得多高,而是他24岁那年,来北京“旅游”,却“顺手”投了张一鸣。
谁能想到,这一顺手,就是上万倍的回报。
当年,他刚拿到人生第一桶金,带着“学习心态”跑来中国。
短短几天,北京城的某间民宅里,他见到了创业还不到半年、连办公桌都没凑齐的张一鸣。
几年后,这家公司叫字节跳动。
而黄共宇,成为最早的一批投资人。
黄共宇的出身,可谓光环满满。
他爸黄奇辅,是金融界的传奇人物,斯坦福金融学博士,MIT终身教授,华人金融学术圈的“扛把子”,甚至有人说他离诺奖就差一步。
家里从小就是“学霸制造机”。妈妈是计算机教授,哥哥是AI博士,黄共宇从小就打数学竞赛,拿奖拿到手软。
最终,他考上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系,学的全是顶尖的量化金融、算法和建模。
不过他没走学术这条路。2010年毕业后,他和两个朋友创立了一家社交数据分析公司Hotspots.io,主打社交媒体投放数据分析。
两年后,公司被Twitter收购,他顺利“套现”,也随之加入Twitter做广告数据平台。
有了启动资金,又见识了硅谷“数据+技术+内容”的火爆,他的投资思路也慢慢成型。
2012年初,黄共宇请了一周假,随朋友来北京走走。
他说白了就是“猎奇”心态,看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在搞什么——那年刚好是微信、微博爆发的前夕,全世界VC都在抢着往中国投。
他不是来投钱的,单纯是来看看热闹。
一天里,他被朋友带到某间租来的民宅,说是有个做“内容推荐”的创业团队想见他。
那是个北京典型老居民楼,屋子不大,楼道破旧,连门口的铁皮都锈了。
他进屋时,几个年轻人正围坐一张宜家风的桌子前讨论代码。
墙上贴着手绘的用户路径图,厨房里堆着几台没拆完的电脑。
张一鸣穿着格子衬衫,头发蓬着,没什么表情,但眼神很专注。
他一句英语不会说,交流全靠翻译,但当聊起产品时,他滔滔不绝地描述:
他想做一款根据兴趣推送资讯的App,可以每天学会用户的喜好,精准推荐内容。
黄共宇其实听不太懂。但他记得当时张一鸣那种“笃定的神情”,很像他在硅谷见过的一些创业者。
一眼看不出“商业模式”,但技术味很浓。
更关键的是,他从张一鸣话里,听到了“国际化”三个字——这在2012年中国创业圈,是极少有人敢提的方向。
他离开时,和朋友说了一句:“我搞不懂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但这个人很厉害。”
回美国后,他心里还是有点惦记这次见面。和当时在北京的中间人反复确认后,他决定个人投一笔。
那时候今日头条还没注册成现在的“字节跳动”,公司刚创立半年不到,手头紧得不行。
黄共宇最后投了不到一百万美金,拿了点股份,说白了,就是信张一鸣这个人。
当时,今日头条估值大约在2000多万美元。
这笔投资,放在现在来看,几乎是“传奇级”。字节跳动如今的估值,在二级市场上已经冲到2000亿美金以上。
换句话说,黄共宇这笔“临时起意”的投资,账面回报超过万倍。
而他本人,在访谈中回忆时还说:“我当时也没什么伟大策略,就是觉得人靠谱,顺手支持。”
这次“押对宝”之后,黄共宇的投资运气好到离谱。他回到硅谷后,不久就被红杉资本挖走,成了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在红杉,他投了Instacart(生鲜独角兽)、Plangrid(建筑协作软件,后被Autodesk收购),风头正劲。
但他很快决定离开,理由是他看好“下一个时代”——加密货币。
2018年,他和Coinbase创始人联合创立了Paradigm,一家专门投加密货币项目的VC机构。
他们的风格是超前、大胆、偏技术。很快,Paradigm就成了行业最硬核的存在之一。
2025年,他又作为投资方之一,参与了全球最大做市商Citadel的融资,直接让Paradigm估值翻番。
黄共宇是典型的理工男,不太爱在公开场合秀生活。
但一些旧照片还是曝光了他的家庭构成——老爸是金融大神,老妈是MIT计算机教授,连兄弟姐妹都在科技圈。
他从小就是“被鸡”大的典范:数学竞赛、科技夏令营、量化编程,从没离开过高压高强度的环境。
但他也坦言,小时候自己更像“父亲的影子”,直到创业、投资这些亲身经历后,才意识到“眼光”这件事远比数学模型复杂。
如今,他既是硅谷知名投资人,也是科技界“亚裔崛起”的代表人物之一。
2024年,黄共宇再次公开现身,是在加密投资大会上。
他在会上说,AI和区块链,才是下一波风口。而他已经投了多个在区块链+AI结合的项目。
有人问他:你怎么看字节跳动现在的价值?
他笑了笑说:“那是一家公司在正确时间出现了正确创始人。我很幸运,碰巧遇到了。”
他从未减持字节跳动的股份。
他甚至还和父亲黄奇辅联名投资过部分基金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老黄虽然因为长期资本管理(LTCM)的失败一度淡出江湖,但靠着这笔天使投资,也算“晚年翻身”。
一对父子,分别在不同时代赌对了两个“张一鸣”级别的奇才。
后来无数人懊悔自己错过了张一鸣:有风投机构嫌他太“内向”、有老牌基金嫌他太“晚启动”、还有人根本听不懂他讲的“兴趣算法”。
但总有人,看得见不显山露水的潜力。
2012年那年,北京的创业圈还在忙着模仿Facebook、赶着出App。
一个美国年轻人,听不懂中文,却坐在小厨房里听完了整场产品介绍,回国后毅然投钱。
不是什么高明的商业逻辑,也不是理性分析权重模型,就是一句话:“我相信这个人。”
这就是天使投资里最稀缺的判断力。
不是谁都能在对的时间,碰上对的人,还刚好口袋里有钱。
但黄共宇做到了。
结语:
他的职业生涯,像极了一场“被命运选中”的剧本。
创业有起色、公司被并购、顺路来北京、正好有现金、又恰好遇到张一鸣……
但说到底,这不是运气,是一种极高的判断力和敢下注的勇气。
而属于他的幸运,还在继续。
来源:毒舌三公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