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元独创的"紫金色系"釉上彩,通过对材料的配比,使釉色在窑变中呈现出兼具陶瓷温润质感与金属光泽的独特视觉效果。这种釉色不再是传统装饰元素,而是成为"连接""融合"等抽象观念的物质载体——在《&》系列中,紫金色线条的交织缠绕模拟不同文化的碰撞,其金属折射的光影变
晓晨/文
吕元瓷板画创作以突破性的材料实验、跨文化符号重构和哲学化表达,为当代陶瓷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对陶瓷绘画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材料语言的本体性突破
吕元独创的"紫金色系"釉上彩,通过对材料的配比,使釉色在窑变中呈现出兼具陶瓷温润质感与金属光泽的独特视觉效果。这种釉色不再是传统装饰元素,而是成为"连接""融合"等抽象观念的物质载体——在《&》系列中,紫金色线条的交织缠绕模拟不同文化的碰撞,其金属折射的光影变化隐喻"光的共生"哲学。他还创造性地将釉面开片转化为艺术语言:在《禅荷》系列中,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被视为"时间的刻痕",裂纹的疏密走向与釉色渗透共同构成生命循环的隐喻。这种对材料特性的深度挖掘,使陶瓷从工艺载体升华为观念表达的主体。
二、符号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吕元将西方文本符号"&"引入瓷板画,通过东方书法的枯湿浓淡笔触对其进行视觉转译。在《&》系列中,符号的原始表意被剥离,转而成为承载"和合共生"理念的抽象图形——线条的缠绕角度、留白比例均遵循数学拓扑原理,形成"视觉张力-哲学隐喻"的对应关系。例如《&-太极》中,红色线条的螺旋结构既呼应太极阴阳鱼的动态平衡,又暗含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构建起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空间 。这种符号创新不仅拓展了陶瓷绘画的表现边界,更验证了卡西尔"艺术符号超越文化边界"的理论假说。
三、禅意美学的当代转译
作为意象写意作品《禅荷》系列,将禅意引入南昌瓷板画的艺术家,吕元在《禅荷》系列中剥离荷花的自然形态,通过釉色渐变和开片肌理营造"空寂"意境。画面中心的紫金色块与大面积留白形成强烈对比,冰裂纹的随机分布打破二维平面的静态感,使观者在虚实相生中体悟禅宗"刹那永恒"的哲学。这种创作方法突破了传统瓷板画的具象叙事模式,将八大山人的"残荷"图式转化为现代抽象语言,建立起"禅意抽象"的跨文化阐释模型。
四、创作场域的空间拓展
吕元打破瓷板画的二维限制,将创作延伸至公共空间。他在老城区将"&"符号绘制于斑驳砖墙之上,颜料在砖石凹凸间流淌渗透,符号轮廓因墙面肌理扭曲变形,形成"艺术符号与历史语境的对话"。这种介入公共空间的创作实践,使瓷板画从封闭的展厅走向开放的生活现场,完成了从"工艺品"到"文化催化剂"的转型 。此外,他尝试将瓷板与浅浮雕结合,通过镂空处理形成正负形空间的互文,探讨现代社会"可见与不可见"的辩证关系。
五、非遗传承的范式革新
作为非遗传承人,吕元构建了"学术传承+公众传播"的双轨模式:在研学基地推行"技艺分层教学法",将核心技艺(如釉上彩烧制)与创意表达(如符号设计)分离,既保持传统工艺的纯粹性,又激发创新活力;同时通过抖音直播公开创作过程,展示釉料开裂的偶然性和窑变失败的修正细节,重构公众对"非遗完美主义"的认知。这种"金字塔式传承结构"为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样本,其“一周课堂”瓷板画教学被纳入南昌瓷板画非遗研学基地非遗传承教学体系。
吕元的创新实践证明,当代陶瓷绘画可以突破工艺技法的桎梏,通过材料实验、符号重构和哲学介入,成为承载现代思想的艺术媒介。他的作品不仅是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典范,更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对话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其《&》系列所揭示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打破边界,在差异中寻找共生的可能。这种探索为陶瓷绘画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吕元作品搜索:吕元瓷板画
来源:小婷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