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的阅兵式上,随着标兵整齐的步伐,庄严的场景被一个声音点亮。
9月3日的阅兵式上,随着标兵整齐的步伐,庄严的场景被一个声音点亮。
“精准坚定的步伐,挺拔威武的身姿,诠释着这支军队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 这段解说,让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记住了一个名字——宝晓峰。
很多人说,她的声音沉稳大气、铿锵有力,正好与那一刻的庄严氛围相契合。
但宝晓峰的出现,并非偶然的“惊喜”。
她的背后,是二十多年从未松懈的打磨,是从小树林到大舞台的一段漫长声音之路。
1978年,她出生在内蒙古。那时的家里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
每天播出的新闻和节目,对她来说不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向往。
别人听的是新闻,她听的是声音的可能性。
喜欢广播的她,总是模仿播音员的语调,练习抑扬顿挫。
一次模仿成功,她就会笑得特别开心。
她想象自己也能像那些声音的主人,用话语描绘出世界。
高中毕业后,她几乎没有犹豫,直奔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梦想踏实落地,但也伴随着现实的压力。
才进入学校,她就发现四周的人才济济,而自己练习的那些远远不够。
她没有退缩,而是制定训练计划。
每天早晨,她到小树林里朗诵,日复一日,坚持到大学毕业。
与此同时,她也拼命读书,各个领域都涉猎,想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播音的要求。
毕业时,她如愿进入央视播音室。
央视的起点并不光鲜。
她没有立刻上台,而是在后台做各种琐碎的工作:整理素材、撰写稿件,甚至做辅助。常常饿着肚子加班到深夜,但她从未抱怨。
她明白,这些沉淀的过程,是未来舞台必不可少的准备。
后来,当《亚洲报道》需要一位新主持人时,领导想到了她。
面对面向全亚洲的节目,她查阅了大量资料,从历史到地理,从人文到时政,只为了让信息表达准确无误。
就是这种谨慎严肃的态度,让她在镜头前越来越稳。
一步步走来,她主持了《朝闻天下》《新闻30分》《午夜新闻》等栏目。
她总是提前到台里,把新闻背景梳理清楚,再逐条确认重点。别人眼里这是高强度的工作,她却把它当作日常必修。
一次次积累,让她在台上越来越有底气。
然而,即使再用心的人,也会有失误。
2020年2月,她在《新闻直播间》中播报河南嵩县支援武汉的新闻时,把“嵩”字误读成了“蒿”。
这段视频被网友传开,不少人拿来调侃。
有人后来指出,新闻稿本身写错了字,并不是她的责任。
但她没有推脱,而是主动查阅嵩县的发音、历史、地理资料,甚至做了笔记。
第二天,她在播报中真诚地向观众道歉。
她认为,主持人没发现稿件错误,本身就是失职。
正是这种有错必改的担当,让观众更愿意信任她。
同年9月,她第一次亮相《新闻联播》。
屏幕上的她端庄稳健,但实际情况是手心全是汗。
台前淡定,台后紧张,她还是反复请搭档刚强帮她走流程。
康辉、李梓萌这些前辈也传来鼓励,告诉她紧张是一种敬畏。
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她完成了自己在《新闻联播》的首秀。
观众看到的,是一位专业的主持人,而她自己知道,这是多年积累后的必然结果。
从2001年到现在,宝晓峰在央视已经24年。
她没有离开新闻赛道,也没有追求过花哨的曝光,而是一步步积累,把每一次主持当作一次新的打磨。
她的声音越来越稳,她的眼神越来越笃定,她的台风越来越成熟。
所以,当她站在大阅兵的解说席上,人们才会觉得她的声音有分量。
冬奥会、新闻联播、大阅兵,每一次关键时刻,都有她的身影。
对很多人来说,这些是转折点;对她来说,只是二十多年坚持的延续。
她把热爱化成坚持,把坚持化成专业,再把专业化成被认可的力量。
真正能传得远的声音,不靠运气,只靠日复一日的积累。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