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吴图南先生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最近在强化太极拳,所以会有针对性的搜集参阅关于名家对“太极、养生、经络的功法经典”进行学习增长见闻。以下内容参阅吴图南先生《太极拳概论》,做此手札纪录方便日后翻阅。
吴图南先生“太极泰斗”的名号早已如雷贯耳,当深入研读他结合中西医与太极理论总结的“内脏修补术”,才真正领会到太极拳“以形养内”的精妙。
先生精研西医七年、中医六年,将脏象学说、经络学说融入太极实践,提出“以五指引内脏锻炼”的秘诀,这份智慧值得细细揣摩、躬身实践,遂作此手札记录学习心得。
吴图南先生认为,五指对应五脏六腑,练太极时以不同手指为“向导”,集中精神意识,便能带动相应内脏运动,达到调理之效。这并非玄学,而是基于“形动则气动,气动则脏动”的中医理论,每一根手指的牵引,都是对内脏的温和“按摩”。
心脏对应中指,练习时需将精神集中于第三指,无论“云手”“揽雀尾”何种动作,皆以中指为先引领。每日十分钟,久练可加速血液循环,如同用“力道”逐层冲洗血管——将血管壁上的大颗粒杂质冲刷成小颗粒,再随血液代谢排出,使血管壁渐复本真。
这正是太极拳对冠状动脉硬化产生疗效的关键,原来“养心”不必求远,一根中指的专注引领便藏着玄机。
肝炎患者经先生指导,半年至一年练习后转氨酶恢复正常,其原理竟藏在“动者恒动、静者恒动”的物理规律中。练太极时躯体向东侧转,肝脏因惯性暂留西侧;待躯体回转向西,肝脏才缓缓向东运动,如此左右往复,肝脏与躯体形成温和的摩擦运动,恰似按摩师轻揉肝区。
原来太极的“慢”与“转”,正是给肝脏最温柔的调理,食指的引领便是这场“内按摩”的信号。
消化不良多因脾胃蠕动力弱,而拇指对应脾胃。练习时以拇指领先,意识专注其上,可促进胃的规律摩擦与肠的有序蠕动——胃无论空满皆保持恒定摩擦,肠子则将食物从“兜”中有序传递,小肠吸收滋养、大肠吸收水分,运化功能自会渐强。
脾主运化,拇指的引领让脾与胃“同频共振”,原来“吃嘛嘛香”的秘诀,竟在太极掌中的拇指一动。
肺疾患者(需待病情静止时练习)练太极时,需以无名指为引,带动肺气清升——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行于筋串于膜,直达毛细孔。毛细孔充分开放后,可辅助肺部呼吸,减轻肺的负担,让钙化前的空洞性肺病加速钙化、浸润性肺病逐渐消散。
无名指的轻引,竟是给肺部“减负”的温柔之法,让清气在体内自在流转。
腰痛、尿频、糖尿病等肾病,可通过专注小指来调理。
练习时不仅要以小指领先,更要“内照”——让意识与肾脏“对话”,同步活动。
中医言肾有二:一命门属火,一肾属水,小指的引领正是调节水火平衡的钥匙。久练水火相济,肾脏的偏颇自会归正,原来“补肾”不必依赖补品,太极掌中的小指内照便藏着平衡之道。
吴先生强调,疾病的本质是五脏六腑失衡,而呼吸是判断与调节平衡的“标尺”。
中医认为“一呼一吸脉搏四五至”为正常,若达六至便是“数脉”,提示有热。练太极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感知脏腑状态:某脏独盛则疏解之,某脏不足则补益之,借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让五脏六腑回归“呼吸几至”的平衡状态,这便是“内脏修补术”。
更妙的是,太极拳能激活身体的先天修复本能——如同手指划伤后纤维质自动止血愈合,练太极可强化这份“自愈力”,让身体的“修复机关”更高效地运作。
原来太极的养生,不仅是“调理”,更是“唤醒”身体本有的健康潜能。
读完吴图南先生的论述,才惊觉太极拳的每一个指尖动作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与内脏对话的“语言”。以往练太极只重招式形式,如今方知“意到指到、指到脏到”的真谛。
往后练习,当从“指尖”下功夫:
练心时凝眸中指,疏肝时关注食指,健脾时引领拇指,润肺时牵动无名指,补肾时内照小指,再以呼吸调和其间。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遇见的不仅是一招一式的舒展,更是指尖与内脏的温柔相拥,是吴图南先生留下的这份“以形养内”的智慧传承。愿以指尖为舟,在太极的流转中,载着五脏六腑驶向平衡与健康的彼岸。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