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少校带300外籍军人在海南打游击?这段历史国内几乎没人知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09:34 2

摘要:1943年4月1日深夜,海南岛五指山腹地雷雨交加。一道闪电劈下照出密林里一列沉默的行军队伍:领头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英军少校,英式大檐帽被雨水浇得塌成碗状;他身后,黑皮肤的印度兵用破布缠着步枪,澳洲通讯兵的背包上还挂着只剩半截的袋鼠布偶;再往后,是三名刚被救出的

1943年4月1日深夜,海南岛五指山腹地雷雨交加。一道闪电劈下照出密林里一列沉默的行军队伍:领头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英军少校,英式大檐帽被雨水浇得塌成碗状;他身后,黑皮肤的印度兵用破布缠着步枪,澳洲通讯兵的背包上还挂着只剩半截的袋鼠布偶;再往后,是三名刚被救出的美军飞行员一边走一边啃着生木薯,嘴里含糊地唱着《扬基歌》。

没人想得到,这支像马戏团一般的杂色小队,次日凌晨竟会端掉了日军十分重要的一处橡胶仓库;更没人想到,他们的故事会成为流传在海南黎胞口中的传奇。

那么,这由外籍军人所组成的游击队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

1939 年 2 月 10 日,日军饭田支队在海口天尾港登陆,十天之内环岛主要城镇尽插太阳旗。东京大本营给海南的定位极明确:“南进跳板,资源仓库,航空要塞。”四年之间,全岛修成机场十五座、铁路 214 公里、港口七个,石碌铁矿、田独铁矿每月把近十万吨优质矿石直运长崎。日军称海南为“永不沉没的第二艘航空母舰”。

与矿产运输线并行的是劳工的累累白骨。据日本“海南兴业株式会社”1942 年内部统计,仅石碌矿一处,华工月死亡率就高达7.3%,被强征的南洋战俘死亡率更高达 18%。谁也没想到,这些即将被“消耗”的异国俘虏,日后会成为琼崖纵队里最特殊的一支外援。

根据1980年代《琼岛星火》辑刊的口述稿记载,这支异国部队进入琼崖纵队,纯粹来自一场意外的遭遇战。

1942年6月,琼纵第一支队在环岛东线伏击日军904号“甲种军列”。本意只是炸铁轨、抢军火,却在第三节铁皮车厢里发现了120多名英美荷战俘——他们原本被从新加坡、巴达维亚转运至海南当矿奴。列车翻覆后,日军押运兵竟就地纵火灭口。支队长吴克之当机立断,顶着掷弹筒强攻,把火场里的“白皮肤”背下来 87 人。

此后,琼纵又在儋县、昌感、陵水等地打矿警队、袭运输舰,陆续收容了200 多名各国被俘人员。最多时,纵队野战医院一间茅草棚里躺着6种国籍的军人,护士调侃道:“这里是国际小分会”。

1943年3月,冯白驹在与纵队党委商议后,正式下达文件:以“自愿留队、身体合格、政治可靠”为原则,把外籍人员单独编为“国际支队”,序列上归纵队司令部直属,对内番号“第九大队”,老百姓则把他们称为“洋人支队”。

在编制上,国际支队下辖3个步兵连,每连120人,但是始终未满编。支队旗帜为红底,左上绣五指山,右侧缝各国的国旗小布条,每加入一个国籍,就多加一面。

首任支队长由驻印英军第7旅少校约翰·莫里斯(John Morris)担任,政委为李英敏,他是琼崖纵队宣传部长,是整个纵队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会说简单英语。

国际支队的首次行动就是文章开头所讲的端鬼子的橡胶仓库,这一仗一下子就打出了国际支队的威名。之后,他们越战越勇,接连配合大部队炸铁路、端炮楼,队伍规模最大时达到了300人。

然而,1944年1月,国际支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日军包围,莫里斯队长在突围中胸口连中两弹,壮烈牺牲。他在临死前把军用地图和指南针塞给通信员,用汉语说道:“告诉冯,我……回家了……”

这次突围令国际支队损失惨重,不光队长牺牲,人数也从300人锐减至120人左右。继任队长为卡尔·汉德森(Carl Henderson),美国西点 1938 届,在菲律宾被俘,被押往海南当苦力后被救,也是少校军衔。

汉德森第一次独立带队作战是在1944年的4月,他率领国际支队80 人,外加黎族民兵40人,趁夜里突袭鬼子据点。由于夜色掩护,鬼子不知道我军虚实,只好赶紧呼叫支援。

结果,我军攻打据点是假,伏击敌援是真。当鬼子援军路过一个橡胶林时,土制的地雷突然爆炸,手榴弹从林中扔出,步枪、手枪也同时开火。

鬼子被打得措手不及,扔下武器装备仓皇撤退。这一战,我军共歼敌42人,缴获步枪38支,而国际支队仅伤亡10人。

1944 年 7 月,儋县那大镇郊外,国际支队伏击了一支15人的日军采买小队。混战中,上等兵田中突然跪地,用英语喊道:“我不打啦!我反战!”

据田中说,他本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后被征兵送到海南,目睹同伴把村民塞进矿井瓦斯口后,就产生了极大的反战情绪,一直都想逃走。

田中投诚带来的最大价值是语言与情报。于是,国际支队成立“对敌工作小组”,由田中专门负责对敌喊话、伪造通行证等。1945年2月,他成功策反三名日本兵,这三名日本兵把日军的部署都说了出来,为我军的反攻提供了很大帮助。

从1943年3月成立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际支队累计参战67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缴步枪400余支、迫击炮15 门。最鼎盛时人数达300余人,但到日本投降时,只剩下97人,牺牲者埋骨在五指山腹地,坟前木牌用六国文字写着同样一句话:“为了和平”。

1945年9月28日,汉德森队长带着38名美籍队员,在海口乘美军登陆舰归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印尼、菲律宾等国籍队员则随英军运输舰离开。临别时,冯白驹把一包白沙装进汉德森的背囊,说:“这是海南的泥土,请你把它洒在美国的土地上,希望中国与美国能永远做朋友。”

半年后,重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马歇尔突然向周恩来递交一封英、美、澳、荷、印五国使馆联署信,内文:“……感谢琼崖纵队对盟军战俘之人道救援,其精神足令吾人铭记。”这封信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号 787/11245,是国际支队留在官方纸面上为数不多的“影子”。

今天,如果你去海口解放路老邮局旁的小咖啡馆,墙上仍挂着一张斑驳的黑白照片:十几个国籍各异的士兵围坐在椰树下,中间是一块写着“INTERNATIONAL UNIT”的木板。照片没有拍摄日期,也没有摄影师署名,就像这段历史本身,并未广泛宣传,却流传在当地人的口中。

国际支队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它毙敌多少、缴获几何,而在于它让“抗战”二字跳出了民族与疆域,回到最朴素的逻辑:面对法西斯,人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喊同一声“不”。胜利属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来源:历史博览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