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2 日晚 8 点 30 分,罗永浩的抖音直播间准时亮起。镜头前,这位前企业家、现直播带货主播手持手机展示西贝菜单,身后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在线人数瞬间突破 10 万。
9 月 12 日晚 8 点 30 分,罗永浩的抖音直播间准时亮起。镜头前,这位前企业家、现直播带货主播手持手机展示西贝菜单,身后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在线人数瞬间突破 10 万。
与此同时,500 公里外的西贝总部,公关团队正紧急调取 13 道菜的后厨监控录像,准备回应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直播最终吸引 500 万次观看,不仅让 "西贝预制菜" 登上热搜榜首,更将罗永浩推至商业监督与流量狂欢的十字路口 —— 当他直言 "西贝撒谎" 并点赞老乡鸡时,这场个人秀究竟是消费者权益的胜利,还是流量经济的又一次精准操弄?
预制菜定义的罗生门
争议的核心源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什么是预制菜?罗永浩在直播中笃定地指出:"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所以西贝说没有预制菜就是 100% 撒谎。" 但西贝随后发布的公开信却搬出了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文件明确将预制菜定义为 "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并特别强调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种各执一词的局面,暴露出中国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困境。
西贝的反击极具戏剧性。
他们详细公开了罗永浩所点 13 道菜的制作流程,强调这些菜品 "基于门店真实现场加工",其中羊肉类产品来自草原牧场直供,经门店简单烹饪即可上桌,完全符合六部门对 "中央厨房半成品" 的界定。为强化说服力,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不仅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观,更承诺公开近五年财务账目,以证明其 "平均利润率不超过 5%" 的定价合理性。这种近乎 "自曝家底" 的应对策略,折射出餐饮企业在标准模糊地带的生存焦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乡鸡的三色标注体系。这家被罗永浩点赞的快餐品牌,用绿色、黄色、红色分别标识 "餐厅现做"" 半预制 ""复热预制" 三类菜品,其中红色标识的纯预制菜仅有笋子烧肉和秘汁卤肉饭两道。
老乡鸡客服透露,这套标注系统自 2024 年推行以来,通过公众号可实现全流程溯源。这种主动透明化的做法,恰好击中了当前预制菜监管的核心矛盾 —— 在国家标准尚未完善之际,企业自律能否填补监管空白?
市场监管总局的答复函显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已列入 2024 年度立项计划,但截至 2025 年 9 月仍未正式出台。
这种标准滞后导致的后果是:西贝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 "100% 没有预制菜",罗永浩却能同样底气十足地指责其 "撒谎",而消费者则在 "中央厨房半成品" 与 "预制菜" 的术语迷宫中无所适从。某餐饮协会专家坦言:"现有政策将连锁企业的中央厨房产品排除在预制菜之外,客观上为西贝这样的企业提供了辩解空间。"
商业伦理:监督者与人设的博弈
罗永浩的直播间从来不乏戏剧性。当他痛斥西贝 "公关团队不专业" 时,屏幕上不断滚动的礼物特效与实时增长的观看数据,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这场直播的商业逻辑清晰可见 —— 开播前预热西贝争议,直播中强化 "正义监督者" 人设,结尾自然过渡到自家直播间的农产品带货。这种 "争议引流" 模式,使其在短短半小时内获得近 500 万次曝光,远超日常直播数据。
但舆论场的反应呈现明显分裂。支持者将罗永浩视为刺破行业虚伪的 "皇帝新衣" 说出者,认为其敢于挑战知名企业的举动 "值得点赞"。某社交平台投票显示,72% 的参与者支持 "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这与罗永浩呼吁立法的主张高度契合。
反对者则质疑其动机不纯,指出罗永浩作为直播带货从业者,批评西贝可能存在打压竞争对手、抬高自身平台食品安全形象的嫌疑。更有人翻出其过往 "打脸" 历史,认为这不过是又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表演。
西贝的应对同样充满商业算计。在贾国龙高调宣布 "起诉罗永浩" 的同时,西贝全国门店紧急上线 "罗永浩同款菜单",售价 780 元的套餐暗含 "自证清白" 的公关意图。这种 "边打官司边卖货" 的策略收到奇效,部分门店数据显示套餐上线首日销量同比增长 40%。
更值得玩味的是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力挺:"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让我找到相对放心的吃饭地方",这句看似中立的表态,实则将争议引向 "行业整体信任危机" 的更高维度。
老乡鸡则意外成为这场风波的最大赢家。其官网数据显示,罗永浩点赞后的 24 小时内,全国门店客流量平均增长 27%,其中标注 "现做" 的菜品点单率提升尤为显著。这种 "躺赢" 背后是长期投入的结果 —— 为实现三色标注,老乡鸡仅 2024 年就投入超 3000 万元用于供应链改造和数字化溯源系统建设。对比西贝可能面临的诉讼成本与品牌损失,老乡鸡的 "透明化投资" 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回报。
这场争议揭示出中国商业监督的独特生态。罗永浩直播中最尖锐的质问 "为什么老乡鸡能标清楚,西贝就不能",直指行业透明化的结构性障碍。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 5000 亿元,但采用明确标注的餐饮企业不足 15%。这种滞后与消费者知情权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 某调研机构显示,83% 的受访者将 "是否标注预制菜" 列为外出就餐的重要考量因素。
监管层的态度始终在鼓励创新与风险防控间摇摆。2024 年六部门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范围,但将中央厨房产品排除在外,这种妥协性规定既给连锁企业留下操作空间,也为争议埋下伏笔。业内人士透露,标准难产的核心在于利益平衡:完全开放标注可能冲击传统餐饮模式,而过度管制又会抑制预制菜产业发展。这种矛盾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未全面推行预制菜标注的国家。
罗永浩现象的本质是流量逻辑对传统监督体系的补充与解构。当正规媒体监督力量式微,拥有百万粉丝的 KOL 成为新的 "舆论裁判"。这种转变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明显弊端:监督标准的随意性、事实核查的粗糙化、商业利益的隐蔽渗透。在西贝事件中,罗永浩团队并未区分 "预制菜" 与 "中央厨房半成品" 的政策差异,这种专业缺失却被狂热的舆论情绪掩盖。
事件的后续发展更具启示性。西贝开放后厨参观后,有消费者发现其部分菜品确实使用预处理原料,但符合 "门店现做" 标准;老乡鸡则被质疑 "半预制" 定义模糊,存在规避监管嫌疑。这些细节暴露的不仅是企业的狡黠,更是标准缺失下的普遍困境。正如某法学专家所言:"当罗永浩们用直播镜头代替监管文书,用点赞数衡量正义值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超越个人秀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