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呗花呗催收引纠纷,告错对象 5 万索赔泡汤?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0:05 1

摘要: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移动支付和网络信贷产品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支付宝里的花呗、借呗,凭借便捷的操作和快速的放款,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可谁能想到,这些看似方便的服务,背后也可能隐藏着诸多麻烦。最近,一则与支付宝相关的判决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事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移动支付和网络信贷产品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支付宝里的花呗、借呗,凭借便捷的操作和快速的放款,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可谁能想到,这些看似方便的服务,背后也可能隐藏着诸多麻烦。最近,一则与支付宝相关的判决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事情的经过让人不禁感叹,维权之路,一不小心就可能走错方向。

故事的主人公肖先生,这几年日子不太好过。从 2023 年 4 月开始,由于各种原因,他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的压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而此时,他之前在借呗、花呗上的借款,也陆续到了还款期限,逾期还款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肖先生心里其实挺着急的,他并非那种想赖账的人,在逾期期间,一直积极地尝试与 “相关方” 沟通,希望能协商出一个还款方案。他想着,只要大家能相互理解,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肖先生称,自己遭遇了多项 “违法催收行为”。那些催收人员,似乎完全不顾及他的感受和隐私,非法收集他的个人信息,还把他欠款的情况透露给了他的亲友。这让肖先生觉得特别没面子,名誉权和隐私权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走在亲戚朋友面前,他都感觉抬不起头来。更过分的是,还有人冒充公检法人员来威胁他,说已经对他提起了诉讼,马上就要面临法律的制裁。

这可把肖先生吓得不轻,他本来就因为经济困难焦头烂额,现在又被这样吓唬,心理压力大到几乎要崩溃。2023 年 6 月 19 日,他更是接到了 “催收人员” 的辱骂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言辞激烈,各种难听的话脱口而出,这让肖先生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到了 2023 年 12 月 20 日,又有工作人员先诱导他向他人借款还款,当他表示实在借不到钱时,这些工作人员竟然威胁说要 “上门找家人”“去村委会用大喇叭广播欠款”。这些威胁的话语,像一把把利剑,悬在肖先生的头顶,让他整日提心吊胆。

在这样的 “暴力催收” 阴影下,肖先生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他不敢外出找工作,因为他害怕上班后,催收人员会 “爆通讯录”,把他欠款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让他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彻底抬不起头。而且,他也担心自己会突然被起诉,然后面临各种法律纠纷。就这样,他长期待在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差。

实在忍无可忍的肖先生,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认为,自己使用的是支付宝里的借呗、花呗,所有的借款和还款操作都是通过支付宝这个平台进行的,那些催收电话和短信也都是通过支付宝来的,所以支付宝运营方应该对这些 “暴力催收” 行为负责。于是,他一纸诉状,将支付宝运营方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赔偿他名誉损失、精神损失及经济损失共计 5 万元。他想着,通过法律途径,能让自己所遭受的这些痛苦和损失得到一些补偿,也能让那些 “暴力催收” 行为得到应有的制裁。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肖先生想象的那样发展。面对肖先生的诉求,支付宝方面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支付宝表示,自己仅仅是一个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的功能是接受用户的委托,提供资金转移服务。对于花呗、借呗这两项服务,支付宝并非服务提供方,与肖先生所述的逾期及催收事宜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自己根本就不是本案适格的被告。

支付宝还指出,从肖先生提交的录音证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催收人员在电话里都明确表示自己是花呗、借呗的服务顾问,和支付宝运营公司没有关联。而且,根据《支付宝服务协议》中的相关规定,用户在使用支付宝的过程中,如果与第三方服务提供方产生了纠纷,这些纠纷都与支付宝运营公司无关。另外,肖先生也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证据,来证明他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与支付宝公司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支付宝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在审理这个案件时,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法院发现,肖先生是通过自己的支付宝账号,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了《个人消费贷款合同》之后,才开始使用借呗、花呗服务的。而花呗、借呗的实际运营主体,并不是本案的被告支付宝运营方。在相关的贷款合同中,也明确约定了债权人有权委托合作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合法合规的机构,代为进行催收工作。

并且,在无法联系到借款人的时候,债权人可以通过借款人留存的其他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或者告知其亲友代为转达还款信息。从肖先生提供的证据来看,无论是发送催收短信、律师函的主体,还是通话录音中提及的催收人员,都明确表明与花呗、借呗相关。而且,肖先生在庭审过程中,也亲口确认实施催收行为的就是花呗、借呗的工作人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在使用网络信贷产品的过程中,无论是用户还是平台,都需要更加谨慎和规范。用户在借款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借款的相关信息,包括借款利率、还款方式、逾期后果等等,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真的出现了逾期还款的情况,要积极与债权人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逃避责任。

对于平台来说,虽然可能只是提供一个技术服务的渠道,但也应该对合作的金融机构和信贷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管,确保整个借贷过程合法合规,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在遇到纠纷的时候,双方都应该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方式,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网络信贷产品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让金融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