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F-10“空中骑士”:黑夜中的胖骑士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00:18 1

摘要: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意识到夜间作战的空白,开始寻求一种舰载喷气式全天候战斗机,以应对夜间轰炸和敌方夜袭威胁。1946年,道格拉斯公司接到合同,由传奇设计师埃德·海涅曼领衔,设计出双座双发的夜间战斗机XF3D。由于需要容纳庞大的APQ-35雷达系统(由三部雷达组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意识到夜间作战的空白,开始寻求一种舰载喷气式全天候战斗机,以应对夜间轰炸和敌方夜袭威胁。1946年,道格拉斯公司接到合同,由传奇设计师埃德·海涅曼领衔,设计出双座双发的夜间战斗机XF3D。由于需要容纳庞大的APQ-35雷达系统(由三部雷达组成),XF3D采用了异常宽大的机身和并列双座布局,这使其外形颇为臃肿。1948年3月23日,XF3D-1原型机首飞成功。初期试飞显示操纵性能良好,但动力不足影响速度表现。尽管如此,海军仍在1948年5月下单28架量产型F3D-1,并赋予正式绰号“Skyknight”(空中骑士)。

由于尺寸较大、起降速度慢,早期F3D在航母上运用困难,尤其夜间起降风险高。海军很快决定将大部分F3D转交给海军陆战队使用,主要部署于地面基地。1951年,首批F3D-1进入部队服役,但仅用于训练。改进型F3D-2于1951年首飞,升级了发动机和航电,共生产了237架(总产量265架)。1962年,美军统一编号,F3D系列改称F-10,其中F3D-2对应F-10B等。作为美国 唯一 参加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战斗机之一,F-10“空中骑士”在两次战争中都扮演了特殊角色:朝鲜战争中担任夜间战斗拦截,越南战争中改装为EF-10B电子战飞机执行雷达干扰任务,一直服役到1970年才退役。值得一提的是,该机胖墩墩的身材还为它赢得了诙谐的外号“威利鲸”(Willie the Whale)。“空中骑士”其貌不扬,却在黑夜中大显身手,甚至参与了美国早期空对空导弹(如AIM-7“麻雀”)的测试,为导弹时代的到来铺路。

F-10“空中骑士”战斗机在空中飞行的英姿。采用平直机翼和并列双座布局的它,外形笨拙却别有风度。由于机鼻内安装了巨大的雷达,这架战机的机头非常饱满。“23”号机身上涂有海军陆战队VMF(N)-513中队的标识,在朝鲜战场主要由该中队执行夜间战斗任务。

基本尺寸:机长约13.84米,翼展15.24米(折叠后7.96米),机高4.9米,翼面积约37平方米。空重约8,237千克,标准作战重量约9,694千克,最大起飞重量达12,556千克。虽然身材魁梧,但这为容纳雷达、油料和双人座舱提供了充裕空间。机组乘员2人,飞行员和雷达操作官左右并排而坐,这种并列双座设计在战斗机中相当罕见,却方便两人协同操作复杂的雷达设备。需要说明的是,F-10没有配备弹射座椅;紧急情况下,两名乘员需打开座舱底部向下的逃生滑槽,从机腹钻出跳伞——这一独特的“逃生管道”设计在当时也算别出心裁(就是滑下飞机肚子的感觉)。有飞行员笑称:“开着空中骑士,如果情况不妙就得从肚子里跑路,好在咱肚子够大!”。

动力系统:初期型F3D-1使用两台西屋公司J34-WE-24/32涡喷发动机,每台推力约13千牛(约3,000磅力)。主要量产型F3D-2换装了推力更大的J34-WE-36发动机,两台总推力提升到约2×15.1千牛(约3,400磅力/台)。原计划采用更新的J46发动机并改用后掠翼(称为F3D-3),可惜J46研制不顺,F3D-3项目取消。因此“空中骑士”一直停留在平直翼亚音速布局,速度性能中规中矩。速度:在高空(约6,100米)最大平飞速度约为909公里/时,通常最大约770960公里/时,巡航速度628731公里/时,失速速度约150公里/时。升限:实用升限约11,600~13,400米。航程:最大航程约1,920公里。此外可挂载副油箱提高续航,机内载油量约1,350加仑,翼下还能挂两个150加仑副油箱,使总燃油增至1,650加仑。不过在载油满满的情况下,这位“胖骑士”爬升率只有约15米/秒,推重比约0.34,起飞需要较长滑跑,对高温高原环境适应性也一般。简而言之,它不是追求速度和爬升的“短跑健将”,更像沉稳厚重的“马拉松骑士”。

武器装备:F-10机腹下内置4门20毫米机炮(机头下方两侧各2门),总弹药容量800发。4门机关炮集中在机头下部,夜战时火力凶猛,足以在贴身肉搏时撕碎对手。“空中骑士”还预留了对地和导弹挂载能力:两翼下各有2个挂点,可挂载总重约4,000磅(1,800千克)的对地武器或副油箱,包括“好伙伴”HVAR火箭、小蒂姆火箭弹、炸弹等。更引人注目的是,后期改装的F3D-2部分机体(称F3D-2M)曾试验挂载AIM-7“麻雀”I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每机可挂4枚,使其成为首批装备空空导弹的海军战机之一。因此F-10不但是夜间猎手,还是空战技术变革的见证者。只是挂载导弹后,本就不灵活的机动性进一步下降,好在主要靠雷达锁定射击,倒也不需要它玩什么花式机动。

航电系统:作为一架以雷达见长的夜间战斗机,F-10的机鼻里塞进了当时体型最大的机载雷达——西屋AN/APQ-35雷达火控系统。这套系统实际上由三部雷达组成,各司其职:首先是AN/APS-21大型搜索雷达,负责长程搜索和目标截获,设计指标探测距离约200千米,实际对战斗机目标有效距离约30千米(约20英里);其次AN/APG-26火控雷达,可在约2公里(2,000码)内精确跟踪并引导机炮瞄准;最后机尾还有一部AN/APS-28尾部告警雷达,探测后方约3千米范围的威胁,一旦敌机从后方接近会亮灯报警。这三雷达的显示器和控制面板分别由后座雷达员操作:他面前有上下两个雷达屏幕,一个显示方位/距离的平面位置指标(PPI),一个显示高度差的C式扫描仪,而尾警雷达也有独立指示灯。可以想象,F-10座舱内仪表繁多如同早期“小型空中指挥所”。雷达员需要一心多用,同时盯前方扫瞄和后方警戒,忙的时候恨不得长出第三只手。据称APQ-35整套设备重达数百公斤、由真空电子管构成,复杂昂贵且娇贵,需要勤奋的地勤精心保养才能正常工作。但在50年代初,能在战斗机上塞入这样的“电子大脑”已是了不起的成就——黑暗中捕捉敌机的任务,就指望它了。

F-10“空中骑士”座舱内部仪表板特写。左侧为飞行员座位,可见传统飞行仪表;右侧雷达官座位前方是雷达控制台,大大小小的示屏和按钮密布。早期电子设备可靠性有限,雷达官在战斗中经常要调整设备、监视信号,还得适时提醒飞行员战术动作,可谓忙碌异常。从图中可见机炮射击按钮在驾驶杆上,飞行员需要在雷达官的引导下完成瞄准射击。

F-10“空中骑士”雷达操作界面示意图。图中标注了三部雷达的指示器:中间左侧的大圆屏为AN/APS-21搜索雷达PPI显示器,右侧为AN/APS-26(应为APG-26)火控雷达的C式高度角显示器,上方小圆屏为AN/APS-28尾警雷达指示器。雷达官通过这些显示器提供的信息,引导飞行员进行目标拦截和射击。在昏暗座舱中,这些绿色雷达荧光屏就是夜空中的“千里眼”。

F-10“空中骑士”并非高速格斗好手,却凭借卓越的雷达在朝鲜战场书写了夜空传奇。它常常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悄然升空,护航盟军轰炸机,拦截企图夜袭的敌机。这里选取三个经典战例,再现这位夜空骑士的风采:

战例一:1952年11月3日凌晨,喷气战斗机首次夜空对决 – 1952年11月2日深夜,美海军陆战队VMF(N)-513中队的“空中骑士”奉命在平壤附近巡航,寻找袭扰B-29轰炸机的敌机。约凌晨01:07,雷达官汉斯·霍格林德(Hans Hoagland)在屏幕上捕捉到7英里外的高速目标。飞行员威廉·斯特拉顿少校(William Stratton Jr.)驾驶F3D迅速逼近到约2,000英尺,期间目标几度消失在雷达中。当距离拉近到1,200英尺时,APG-26短程雷达仍未锁定,但飞行员已经依稀看到前方有喷出火焰的喷气尾流!斯特拉顿判断这是架敌军喷气式歼击机,当即开火,20毫米炮弹撕向黑暗中的敌机。那架敌机被击中后坠毁,这是喷气战斗机历史上首次在夜间击落另一架喷气机。斯特拉顿报告击落的是一架雅克-15战斗机(苏制Yak-15)。虽然战后考证朝鲜战场并无Yak-15服役,可能实际目标是雅克-17或雅克-23型,但无论如何,这一夜战战果载入史册:空中骑士完成了人类首次全黑环境下雷达引导喷气空战的击杀!要知道,当时喷气机刚问世不久,人们甚至怀疑雷达在高速空战中有没有用。“空中骑士”用行动证明:漆黑长夜中,电子双眼胜过肉眼,一样可以打得赢。斯特拉顿少校和他的雷达官一战成名,他们的座机也在机鼻上骄傲地涂上了一个击落标记。战例二:1952年11月8日,“米格剋星”首诞生 – 上述首胜仅过了五天,空中骑士再立新功。这一次的主角是VMF(N)-513中队的欧内斯特·迪维斯上尉(O. R. Davis)和沃伦特军官迪恩·“丁”·费斯勒(D. F. Fessler)。11月8日晚,他们奉命在平壤西北上空巡逻,担任B-29夜间轰炸的护航。不久雷达发现不速之客——两架高速MiG-15喷气式战斗机正靠近轰炸机群!迪维斯立即驾驶F3D迎击。借助雷达引导,他成功绕到其中一架MiG的尾后。尽管“空中骑士”飞行速度不占优势,但其在中低空的机动性出人意料地不错,竟然可以在盘旋中压住MiG-15的转弯半径(可能因为MiG-15高速翼载较大,在低速盘旋时反而不如笨重的F3D灵活)。迪维斯咬住目标后,果断开火,一串炮弹击中MiG-15。那架米格冒着火光向下坠落,飞行员伊万·科瓦廖夫中尉被迫跳伞逃生。这是F3D首次亲手击落米格-15,也让米格飞行员们第一次见识到夜空中这头“黑胖子”的厉害。据统计,自此役开始,到战争结束,“空中骑士”共击落了4架MiG-15战斗机。有趣的是,在夜战环境下,MiG飞行员往往难以及时发现这架漆黑的胖大战斗机,而F3D凭雷达可以“盲打”,令对手防不胜防。据后来参战的苏联飞行员回忆,他们戏称F3D为“黑寡妇第二”(影射美军二战P-61夜间战机),对其夜战能力颇为忌惮。战例三:1952年12月10日,“盲眼杀手”创造无视距击杀 – 经过一个月的实战摸索,空中骑士的机组们越来越娴熟,甚至尝试起纯雷达盲射的战法。1952年12月10日夜,VMF(N)-513中队约瑟夫·科尔维中尉(Joseph Corvi)和雷达官丹·乔治中士(Dan George)架机巡航。这晚天空乌云密布,没有月光星光,肉眼几乎无法看到任何空中目标。但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缓慢移动的亮点——地面指挥判断可能是一架低空骚扰的敌军双翼机“柏波”(Po-2教练机改造的夜间骚扰机,飞得很慢很低)。科尔维按照引导悄悄降低高度,雷达官牢牢咬住目标回波。当距离进入1英里(约1.6公里)时,F3D的火控雷达成功锁定了目标,这意味着即便飞行员尚未目视到敌机,也可以直接开火。科尔维果断按下炮钮,一阵20毫米炮火划破夜空!雷达屏幕上的回波瞬间消失,几秒后远处地面传来爆炸火光——目标被击落了!这是航空史上首次在毫无目视条件下仅凭雷达锁定完成的击杀。被击落的是一架苏制Po-2双翼慢速机(北韩空军常用来夜袭)的悲剧结局,显得颇具黑色幽默:这么慢的飞机,F3D飞行员在白天恐怕用肉眼也难发现,但在雷达眼中无所遁形。科尔维机组甚至在当晚又击伤了另一架敌机,创造了一夜双响的纪录。这次战斗充分展示了F-10先进雷达的威力,也令联合国军士气大振。从此之后,敌军夜航扰袭愈发困难,因为黑暗中随时可能窜出一发“看不见的炮弹”。

经过1952-53年的实战洗礼,“空中骑士”在朝鲜战争中一共取得了6架敌机击落的战绩,包括4架MiG-15喷气战斗机、1架Yak-15(或Yak-23)喷气机和1架Po-2双翼机。这一数字看似不多,但足以使F3D成为朝鲜战争中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海军/陆战队机种(因为海军主力F9F、F2H等白天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对地攻击,空战机会有限)。更了不起的是,在这些夜战空战中,F-10几乎是无一战损:护航的B-29轰炸机在有F3D陪伴下,再无一架被敌机击落。直到战争尾声,敌方才在夜战中找到对策:利用地面引导让MiG-15改为专门猎杀F3D,甚至给MiG配备干扰机破坏F3D雷达,并使用“诱饵”战术引诱F3D进入伏击。1953年1月16日夜,一架苏联飞行员驾驶的MiG-15巧妙迂回至一架F3D六点钟位置,利用F3D喷口巨大的尾焰亮光(夜空中显眼如靶灯)开火攻击,打坏了这架F3D。好在受损的F3D顽强返航成功。又过数月,1953年5月29日晚,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侯书军驾MiG-15在夜间成功击落了一架F3D。这是“空中骑士”唯一一次在空战中被击落——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MiG飞行员已摸索出对付F3D的办法。然而总的来说,“空中骑士”在朝鲜上空的拦截战绩有目共睹,连美国海军自己都承认它是二战后最成功的夜间战斗机之一。如果没有它扭转局面,1952年下半年联合国军夜间空袭将难以为继。黑夜给了F-10一双电子眼,它也用这双眼睛守护了天空。

1950年代初,各国纷纷发展夜间/全天候战斗机,F-10“空中骑士”可谓其中佼佼者。但它也有优缺点,与同时代机型相比各有所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它的主要对手和友军,看看这位胖骑士的优劣所在:

对手米格-15: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的MiG-15白天是F-86“佩刀”的劲敌,但夜战并非其专长。这款单座喷气战机速度快、爬升猛、火力强(三门机炮威力巨大)。然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MiG-15缺少机载雷达,只能依赖地面引导和飞行员肉眼捕捉目标。事实证明,F-10正好克制了这一点:它的雷达让其“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在黑暗中往往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MiG并率先攻击。美国海军陆战队评价F3D是唯一能在夜间与米格-15匹敌的战机。当然,米格也有优势:速度和爬升性能远胜F-10,机动性在高速时也占优。如果进入缠斗或被MiG咬住,笨重的F-10就十分危险了。前文提到的F3D夜间被击落案例正是因为MiG利用其速度优势绕至后方,并通过F3D喷管火焰轻易目视跟踪所致。因此在对比中可以说:F-10 vs MiG-15 = 电子战能力 vs 飞行性能。黑夜中F-10占上风,一旦进入白昼狗斗或被先手偷袭,MiG则更凶猛。盟友流星NF:英国在二战后也研发了喷气夜战机,即格洛斯特“流星”NF系列。以双座流星T.7教练机改装的流星NF.11于1951年服役,装备美国SCR-720或更新的APQ-43雷达,主要承担本土和中东的夜间防空。从性能看,流星NF与F-10有些相似:双发亚音速,双座设计,装备4门20毫米炮,也执行过护航与拦截任务。但实际战绩方面,流星NF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仅有少数战果(如可能击落过一架埃及轰炸机等)。相比之下,F-10在朝鲜战争短时间内击落多架敌机,成为赫赫有名的“夜空杀手”。另外,F-10的雷达火控系统更为先进复杂(APQ-35三雷达合一),而早期流星NF仅用了一部美制战后雷达。英国飞行员在实战中甚至发现流星NF机翼强度不足,开炮时机身震动影响准度,射程只有400码——而F-10凭借雷达锁定,可以在更远距离开火且精度较高。因此在夜战能力上,F-10略胜一筹;但流星NF胜在服役广泛,有多个国家装备,而F-10主要限于美军自己使用。苏联“火炬”(Yak-25):苏联在朝鲜战争后痛感缺乏专用夜间战机,遂研制了雅克-25“火炬”截击机(1955年服役)。Yak-25与F-10一样是双座双发,装备一部“晓风”雷达(RP-6 Sokol),专司国土防空拦截。Yak-25速度略快,采用后掠翼,速度可达大约0.93马赫,升限和爬升也更高。但它主要用来拦截高空高速轰炸机,火力为机头两门37毫米炮,缺乏机炮射控雷达的精度。若论电子设备,50年代中期的苏联雷达技术与美国相差不多,Yak-25的雷达探测距离在10余公里范围,和F-10实际效果接近。但Yak-25直到F-10退役时才开始大规模服役,两者并未正面交锋过。可以说Yak-25是苏联对标F-10的一次尝试,只是姗姗来迟。总体来看,在喷气时代初期,各国夜战机你追我赶:美国F-10占得先机,苏英机型紧随其后各有特色。然而无论是米格-15这样的一代名机,还是其他国家的夜战飞机,在实战中都未能取得像F-10那样亮眼的纯夜间空战成绩。

F-10“空中骑士”或许称不上顶尖战斗机——它块头大、速度慢、样子笨,被嘲笑为装着雷达的“小客厅”或“鲸鱼”。但正如俗语所说:“胖子也是潜力股”。在它胖乎乎的机身里,蕴藏着开创时代的技术和战术:第一次让雷达彻底改变了空战规则,证明夜间“盲射”可行;参与护航夜袭行动,稳住了空中局势;甚至作为试验平台,引领了空对空导弹的诞生。可以打趣地说,F-10就像一位身披铠甲、手持夜视仪的中世纪胖骑士,虽跑不快但守城有功,关键时刻从黑暗中杀出救场。朝鲜停战后,这位胖骑士逐渐退居二线,被更苗条迅捷的战机取代(例如美军后来服役的单座全天候战机F-4D“天光”等)。但F-10没有就此落幕:它摇身一变成为电子战机EF-10B,在越南上空执行雷达干扰任务,和当代的新锐战机们并肩作战,再度证明自己价值。一直到1970年最后一架退出现役,这位“空中骑士”才功成身退。总计265架的产量、20年的服役生涯,对于这样一架定位特殊的飞机来说已是相当成功。

回顾F-10“空中骑士”的传奇,我们或许会心一笑:原来一架长相平平、甚至有点“萌蠢”的战斗机,也能在特定舞台大放异彩。它让世人明白了电子技术在空战中的巨大潜力,为后来的雷达战机和预警机铺平道路。“空中骑士”之后,夜间空战不再神秘莫测,雷达、导弹成为主角。而这位胖骑士,正是开场时那个憨态可掬却功劳彪炳的先锋。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仿佛还能想象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朝鲜天空,有一架黑色的笨重喷气机悄然巡航,机舱里的雷达屏闪烁着点点荧光,两个并肩而坐的身影紧盯仪表,等待猎物出现。一旦敌机闯入,它便毫不留情地亮出獠牙——20毫米炮火撕裂长空,留给对手最后的画面是那胖胖机鼻里喷出的炽热火舌……这,就是F-10“空中骑士”的故事,一个关于夜空、雷达和不屈骑士的传奇。它证明了: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在合适的时机,平凡也能创造不凡。黑夜中绽放的骑士之光,永远值得军迷们津津乐道。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