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窗外暴雨如注,河南47个预警信号同时生效,一万多支抢险队伍严阵以待。在这个极端天气渐成常态的夏天,我们迎战的不仅是一场暴雨,更是一场气候失衡下的生存演练。
窗外暴雨如注,河南47个预警信号同时生效,一万多支抢险队伍严阵以待。在这个极端天气渐成常态的夏天,我们迎战的不仅是一场暴雨,更是一场气候失衡下的生存演练。
“还用上班吗?”“会不会停课停业?”河南省气象台罕见召开暴雨预报发布会后,社交媒体上瞬间炸开锅。9月11日,许昌24小时降水量达163.8毫米,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全国平均气温正经历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值。冰火两重天的气候图景,正在成为我们的生活新常态。
01 暴雨凶猛,北方汛情的历史性转折
河南这场雨来得又急又猛。9月10日到11日,河南沿黄及以南大部出现中到大雨,许昌、周口、漯河、南阳等地部分县市出现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超过180毫米。
气象图显示,许昌市24小时降水量达163.8毫米,居全国第一。河南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局部地区最大降雨量可达180到200毫米。
这场雨的“推手”是能量充沛的黄淮气旋。它带来的不仅是雨,还有7到9级的阵风,局地风力甚至高达10到12级。
02 全国气候,正在经历极端化重构
河南暴雨并非孤立事件。今年主汛期,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与2024年夏季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华北雨季长度和累计雨量均位列历史第一。雨季持续时长59天,较常年偏长29天,累计雨量较常年偏多161.1%。
新疆却呈现另一番极端景象:2025年夏季全疆气候呈“气温高,降水少”的特点,平均气温24.4℃,为1961年以来第一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成。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全国共出现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359个国家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新疆吐鲁番东坎(48.7℃)、重庆巫溪(44.2℃)等57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03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生存挑战
暴雨和干旱交替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目前河南省夏玉米、大豆处于灌浆后期、花生处于结荚饱果期。
河南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胡莉婷表示,本轮降水过程与前期土壤偏湿地块叠加,中部局部地区农田渍涝灾害风险将达到中度以上。
降水同时伴有7-8级阵风,局地玉米有倒伏风险。农技专家建议,倒伏地块避免盲目扶直,造成二次伤害。
与此同时,新疆却因持续高温少雨,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阶段性持续高温对棉花开花结铃、春玉米开花吐丝、小麦和春玉米充分灌浆以及林果果实生长等产生不利影响。
04 交通出行,极端天气下的城市应对
为应对此轮降雨过程,河南交通运输系统投入250支队伍、超过1万人备战防汛抢险。截至11日10时35分,河南数十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因降雨或积水禁止所有车辆或七座以上车辆上站。
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肖瑶提示,10-12日我省大部高速公路路段有交通通行风险,特别是途径淮河以北的二广高速、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连霍高速、宁洛高速等路段有严重风险。
郑州市于9月10日16时30分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全市所有非寄宿制中小学和幼儿园9月11日停课一天。城市低洼地带也需警惕内涝发生。
05 气象传播,从预警到情感连接的变化
河南省气象局罕见召开暴雨预报发布会,反映出气象部门与公众沟通方式的转变。这种更加主动、透明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天气形势并做好相应准备。
深圳市气象主播周禹曾坦言,如何让更多人愿意看天气预报是一直以来的思考。他尝试用短视频和创意方式解读天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气象传播正从单纯的数据通报,转变为更具人情味的沟通。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公众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数据显示,今年主汛期全国共出现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华北雨季长度和累计雨量均位列历史第一。途经河南省淮河以北的多条高速公路路段,存在严重交通通行风险。
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从河南的暴雨到新疆的高温,极端天气正在成为新常态。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