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这二两银子的缺口,让你不敢躺平,不敢辞职,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也就落个“碎银几两,三餐有汤”,年年重复,永无出头之日。
清朝有个部门,官职叫“差二两”。
这部门是干啥的?他们的KPI,就是精密地计算出,一个老百姓一年吃喝拉撒下来,大概需要二十两银子。
然后呢?衙门会通过设计各种苛捐杂税,精准地把你的年收入,压到十八两。
永远差二两。
就这二两银子的缺口,让你不敢躺平,不敢辞职,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也就落个“碎银几两,三餐有汤”,年年重复,永无出头之日。
你觉得这是清朝特有的大清药丸?那你可就太天真了。
放眼古今中外,这套玩法,换汤不换药。 核心就一句话:决不能让普通人轻松完成原始积累。
资本(或者说任何上位者)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普通人的“剩余价值”来壮大自己,同时让你为了填上那“二两”的缺口,永远忙忙碌碌,没时间思考,没机会翻身。
所以你发现没?光靠打工,几乎不可能赚到大钱。 因为你的劳动价值,是被“定价”的,它被精准地设定在“饿不死但也富不了”的区间。就像毛驴眼前的胡萝卜,看着近在咫尺,但你永远差一步才能吃到,于是只能不停地拉磨。
财富的积累,从来都不是“按量计费”的辛苦钱。
那怎么办?难道就活该被收割吗?破局的第一步,是见识足够多的人生样本。 你得先知道世界上有哪几种活法,才能给自己规划路线。
接下来这个模型,对我启发巨大,它来自《纳瓦尔宝典》和《人生护城河》,我把这4种人分享给你: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模式。无论是月薪三千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年薪百万的大厂高管,本质都一样:出售自己的单份时间,换取报酬。
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发明不是机器,而是“流水线”。它把每个人变成一颗螺丝钉,让你技能越来越专精,但也越来越碎片化。
听过那个经典笑话吗?一哥们娶了个御膳房出来的宫女,家里摆宴想让她露一手。宫女说不会做菜。哥们懵了:“你不是御膳房的吗?”宫女答:“我是御膳房包子屋的。”让包包子,也不会,说自己是“馅料组的”。最后问到底会啥?宫女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专门切葱丝的。”
让切个葱丝?好家伙!只见刀光剑影,根根均匀,薄如蝉翼!
像不像在大公司打工的你?能力边界就被缩在某个极其细分的领域,离开平台,可能连个完整的“包子”都包不出来。安全,但天花板也肉眼可见。
这种人,是利用杠杆,把一份时间卖出N次。
比如一个网红,一场直播录屏被播放500万次,他的一份时间就被重复销售了500万次。一个作家,花一年写本书,销量20万册,他的时间就被复制了20万次。
他们用的杠杆,可能是代码、内容(视频/文章)、或是资本。核心是,他们摆脱了“干一小时挣一小时钱”的老鼠赛道,实现了“一本万利”。
这种人开始用“人力杠杆”放大效益。小到雇了俩员工的包子铺老板,大到一家公司的CEO,都在这个范畴。
他们通过管理和分工,用自己的少量脑力劳动,撬动更多人的时间和劳动,从而创造更大价值。
这是最高阶的模式。他们永远在寻找并投资最优秀的人和事,让那些顶尖人才为自己创造价值。巴菲特、芒格就是典型。
他们不需要“按量计费”,一生财富的增长只取决于寥寥数个关键决策。但这几个决策背后,是极度深刻的认知,以及一旦失误就可能万劫不复的高风险。
看明白了吗?后三种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汲取第一种人的“剩余价值”。 这就是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忙忙碌碌却存不下钱,不仅仅是因为赚得少,更是因为你被困在了“第一种人”的模式里,你的所有时间都被占用了,失去了构建自己完整商业闭环的能力,从而失去了跃迁的所有可能。
记住,永远不要安于“切葱丝”切得又快又好,要想着,怎么才能自己去包那个完整的“包子”,甚至去开一家“包子铺”。
来源:运筹帷幄海浪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