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不值这个价”的吐槽,掀起了对现代餐饮业的全民审视。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交锋,表面是网红与企业之争,实则揭开了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深层矛盾。
当“真性情”撞上“预制菜”:罗永浩与西贝之争背后的餐饮业真相
一句“不值这个价”的吐槽,掀起了对现代餐饮业的全民审视。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交锋,表面是网红与企业之争,实则揭开了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深层矛盾。
01 事件回顾:一场由吐槽引发的行业地震
2025年9月,罗永浩在直播中直言不讳:“西贝的预制菜又难吃又贵,根本不值这个价钱。”这番言论迅速引爆网络,支持者纷纷晒出类似经历,反对者则指责其片面否定。西贝随即回应,强调其“始终注重菜品品质与顾客体验”,但未能平息舆论风波。
这已不是西贝第一次因价格问题引发争议。2020年,其“一个馒头21元”“一盘凉皮49元”就曾引发热议。而此次预制菜争议,直指餐饮行业的核心——价值对等性问题。
02 争议核心:我们为什么拒绝“贵且难吃”的预制菜?
价格与价值的错位是首要问题。消费者拒绝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以现炒菜品的价格购买工业化产品。一份宫保鸡丁,现做需要厨师技艺、新鲜食材和烹饪时间,而预制菜只需加热装盘,成本结构完全不同。
体验感的消失同样关键。外出就餐的乐趣部分来自于“即制即食”的锅气和仪式感。预制菜即使技术再先进,也难以完全复制现做菜品的风味和情感价值。
健康担忧不容忽视。预制菜为保存储运,往往需要添加防腐剂、使用高油高盐配方,这与当代消费者追求的健康饮食理念存在冲突。
03 行业视角:西贝们为何选择预制菜?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预制菜是规模化扩张的必然选择。传统中餐高度依赖厨师技艺,难以保证不同门店、不同时间的口味一致性。预制菜能够实现标准化,解决中餐连锁化的最大痛点。
成本控制是另一重要因素。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优秀厨师稀缺且昂贵,预制菜能大幅降低人力依赖,提高出餐效率。在租金高昂的商业环境中,预制菜还能减少后厨面积,提升坪效。
资本推动也不可忽视。预制菜赛道近年来备受资本青睐,2022年融资事件超30起,融资金额超百亿元。这种资本热度加速了餐饮企业向预制菜转型的步伐。
04 深层矛盾:餐饮工业化的两难困境
这场争议折射出中国餐饮业发展的根本矛盾:工业化效率与餐饮本质之间的张力。
中餐的魅力在于其手工技艺、地域特色和即兴创造,而工业化要求标准化、可复制和高效率。这两者本质上存在冲突。预制菜是工业化的极端表现,虽然解决了效率问题,却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餐饮的本质。
同时存在的还有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默认在餐厅支付溢价获得的是现做菜品,而当企业未明确告知使用预制菜时,就构成了消费决策的误导。
05 解决之道:走向透明与选择权时代
明确标识是首要解决方案。餐厅应当清晰告知哪些菜品是预制的,哪些是现做的,让消费者拥有知情选择权。日本餐饮业早有类似实践,“冷冻”“解冻”等标识十分常见。
差异化定价势在必行。预制菜成本较低,价格理应相应降低,形成与现做菜品的合理价差,让价格真实反映价值。
技术升级能够改善体验。冷链技术、锁鲜技术的进步正在缩小预制与现做的口感差距。例如超低温急冻技术能够在瞬间锁住食材鲜味,大幅提升预制菜品质。
市场细分是最终出路。快餐场景下,消费者更关注效率和价格,预制菜具有明显优势;而正餐场景中,现做和体验感仍然至关重要。企业需要明确定位,避免混淆不同市场需求。#秋日生活打卡季#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不会轻易平息,但它已经为行业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红线: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但不能接受被蒙蔽;可以理解工业化,但要求公平定价。
未来的餐饮业必将走向分化:一端是彻底工业化的高效平价选择,另一端是坚持现做现炒的品质体验。而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试图用工业化的产品收取手工制作的价格——这才是真正“不值这个价”。
来源:大厨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