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阳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徐锡昌这个名字或许不像那些家喻户晓的英雄般广为人知,但他的一生,却如同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风雨历程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忠诚、勇敢与担当。
在南阳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徐锡昌这个名字或许不像那些家喻户晓的英雄般广为人知,但他的一生,却如同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风雨历程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忠诚、勇敢与担当。
从 16 岁投身抗日战场,到亲历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再到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这位普通的南阳老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国家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征程,用热血与汗水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1927 年,徐锡昌出生在唐河县桐河乡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岁月里。
童年记忆中,他看到的是家乡百姓在战火与贫困中挣扎的模样,听到的是长辈们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侵略者的痛恨。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为他日后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埋下了种子。
1943 年,16 岁的徐锡昌刚刚在唐河县桐河镇初中毕业,本应是继续求学、享受青春的年纪,可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刻,他毅然放下书本,选择穿上军装,成为了新一军的一名战士,随部队奔赴缅甸战场,加入到中国远征军的行列中。
缅甸战场的艰苦,远超徐锡昌的想象。
热带雨林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疾病像幽灵一样时刻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日军装备精良、战术凶狠,每一次战斗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但年轻的徐锡昌没有丝毫退缩,他和战友们在密林中穿梭,在炮火中冲锋,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部队在攻克日军一个阵地时,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可没有人停下前进的脚步。“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守住我们的国家!”
多年后,徐锡昌老人回忆起那段岁月,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缅甸战场上,他和战友们用顽强的意志打通了滇缅公路这条重要的国际补给线,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在战火中淬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本以为可以迎来和平生活的徐锡昌,却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
此时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企图将人民重新推向苦难的深渊。
1947 年,徐锡昌毅然选择加入人民解放军,因为他坚信,这支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希望。
从此,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辽西战役、黑山阻击战等著名战役,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续写着自己的战斗篇章。
辽西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战斗异常激烈。徐锡昌所在的部队负责坚守一个重要阵地,敌人的炮火如同雨点般倾泻而下,阵地几次面临被突破的危险。
他带领战士们挖战壕、修工事,用身体堵住缺口,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冰冷的河水;累了,就靠在战壕边打个盹。
在最艰难的时刻,他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能守住阵地,为大部队争取时间,死也值得!”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念,他们最终成功守住了阵地,为辽西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在黑山阻击战中,徐锡昌和战友们更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他们以顽强的防守,阻挡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为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辽沈、平津战役结束后,他又随部队辗转大西南,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亲身参与了解放大半个中国的伟大征程。
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每一场胜利,都凝聚着他和战友们的鲜血与汗水。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党中央毛主席发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号召后,已经在部队中成长为一名骨干的徐锡昌,再次主动请缨,于 1952 年奔赴朝鲜战场。
朝鲜的冬天异常寒冷,零下几十度的低温让战士们的手脚都冻得溃烂,粮食和武器弹药也常常供应不上,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徐锡昌和他的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他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担任连副指导员的他,不仅要指挥战斗,还要关心战士们的生活。
临津江战役中,他带领炊事班和爆破班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为前线输送粮食和弹药。有一次,他们在运输途中遭遇敌人炮击,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徐锡昌强忍悲痛,迅速调整部署,带领剩下的战士们避开敌人的火力,最终成功将物资送到了前线战士手中。“那时候根本顾不上害怕,心里只想着不能让前线的战友们饿着肚子打仗,不能让他们缺少武器弹药。” 徐锡昌老人回忆道。
在朝鲜战场的岁月里,他和战友们凭借着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精神,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了一次次激烈的战斗,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徐锡昌并没有离开他热爱的军队,而是继续留在部队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国防事业。
他的四个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纷纷穿上军装,投身到军队建设中,徐锡昌一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 “军人世家”。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徐锡昌经常给他们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教导他们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要像军人一样有担当、有勇气。
“父亲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更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儿子们回忆道,父亲的言传身教,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徐锡昌转业到南阳第二胶片厂工作,担任工会主席。虽然离开了军队,但他军人的作风和品质却丝毫没有改变。
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深入车间了解职工的工作情况,倾听职工的心声,积极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职工们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职工们有矛盾,他也会主动调解,帮助大家化解分歧。
在他的带领下,南阳第二胶片厂的工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他也因此受到了职工们的一致好评和尊敬。
退休后的徐锡昌,依然没有闲着,他主动担任起社会团体、中小学校的爱国教育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学校的课堂上,他常常结合自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向孩子们讲述国家的历史,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之不易。
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孩子们了解历史,记住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先烈,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爱国情怀,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徐锡昌老人坚定地说。
徐锡昌的家族,不仅有他这样的战斗英雄,还有在学术领域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辈。他是徐旭生的侄孙。
徐旭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有着 “四河老人” 的美誉,因为他与河南省、唐河县、桐河乡、砚河村这四个以 “河” 命名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渊源。
徐旭生先生毕生致力于夏商时期历史与考古研究,1959 年,他亲率考古调查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展开调查与试掘,这一发现成为继安阳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成果,为研究尧舜禹之后夏启建立的夏朝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让夏朝从文献记载的 “传说时代” 走向了考古实证的 “信史时代”。
如今,依托二里头遗址建立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成为了展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
在祖国五周年庆典时,徐氏家族更是展现出了别样的荣耀。
徐旭生先生站在毛主席身边,见证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徐旭生的女儿徐恒是当时的播音主持;而徐恒的弟弟,则驾驶着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祖国献礼。
一家三代人,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家族荣耀,不仅是徐氏家族的骄傲,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徐锡昌的一生,是平凡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的一生,又是不平凡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从抗日战场到解放前线,从朝鲜半岛到祖国建设的岗位,他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和担当。
如今,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精神依然如同灯塔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徐锡昌老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缩影,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来源:俯仰人间今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