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任梁到于朦胧,这次还能把锅甩给抑郁症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02:41 2

摘要:2025年9月11日,网传演员于朦胧坠楼身亡的消息在网络发酵——这一幕与2016年乔任梁离世时的舆论反应惊人相似,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仍是“难道又是抑郁症导致的轻生?”

2025年9月11日,网传演员于朦胧坠楼身亡的消息在网络发酵——这一幕与2016年乔任梁离世时的舆论反应惊人相似,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仍是“难道又是抑郁症导致的轻生?”

但此次网传狗仔曝光的两个细节,却让“抑郁症”这个惯性答案,显得格外站不住脚。截至发稿,于朦胧家属、工作室及相关方均未发布官方通报,所有信息仍待进一步核实。

比起“明星坠楼=抑郁症轻生”的刻板联想,此次网传信息中的两个疑点,更值得理性审视(注:以下细节均来自网传爆料,尚未经官方证实):

- 口袋里的两块劳力士:与轻生常见状态存差异

据网传消息,于朦胧坠楼时口袋里被指装着两块劳力士手表。从常识来看,若真因抑郁症选择轻生,多数人不会刻意携带贵重物品,更别提两块价值不菲的名表。这种“携带贵重物品”的行为,与抑郁症患者轻生时的常见状态存在明显差异,更像处于临时急事、特殊情境中,而非主动结束生命前的典型表现。

- 朋友家反锁的门:“刻意封闭”背后存疑问

另一个网传疑点是,于朦胧当时在朋友家休息,却被指将门反锁。若仅是正常做客或暂住,反锁门的举动本身带有一定刻意性——是想隔绝外界干扰,还是有其他顾虑?若真受抑郁症困扰,患者更多是渴望陪伴或独处时的无防备,而非主动制造“封闭空间”,这一细节背后的原因,目前难以用“抑郁症”单一解释。

2016年乔任梁离世后,“抑郁症引发轻生”的官方结论,曾有效平息了“被大佬迫害”“分尸”等离谱谣言。但从那以后,“抑郁症”似乎逐渐成了娱乐圈的“惯性标签”:

只要明星长时间未露面、状态波动,甚至出现负面动态,总会有声音猜测“他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一旦发生意外,“抑郁症轻生”更会成为部分人的默认结论。

这种惯性思维,其实暗含对抑郁症的简化与不尊重——既忽视了抑郁症本身的复杂性(不同患者表现差异极大),也可能掩盖事件背后的其他可能性。就像此次于朦胧事件,仅凭“坠楼”就套上“抑郁症”标签,不仅可能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更可能让网传细节与真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目前,网络上关于于朦胧的讨论已出现多种声音:有人翻出旧闻炒作,有人跟风散播“阴谋论”,也有人笃定“就是抑郁症”——但这些都不是真相。

娱乐圈新闻本就真假交织,比起“听风就是雨”地凑热度,更该做的是守住理性边界:

- 不传播未经证实的细节,如“坠楼具体地点”“现场其他情况”等模糊信息;

- 不拿“抑郁症”当随口提及的标签,尊重疾病本身,也尊重每一个可能的生命故事;

- 优先等待家属与官方的回应,这才是对逝者、对生者最基本的尊重。

于朦胧的坠楼,到底是意外、健康问题,还是另有隐情?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但至少我们该明白:生命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真相也不该被一个“惯性标签”轻易定义。

等一个官方结论,比所有猜测都更有意义。

来源:沧海一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