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震怒!小红书被严查,直指“煽动仇视父母、颠倒黑白该严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0:51 1

摘要:打开小红书热搜榜,十条里有五条是明星动态:“某男星离婚细节拆解”“女星机场穿搭对比”“顶流偶像喝奶茶品牌曝光”…… 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被拆成十几个词条反复推送,挤占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空间。有数据显示,小红书热搜中 “明星个人动态” 类词条占比接近一半,远超社会新

早上睁眼刷小红书看穿搭攻略,中午刷到明星离婚的鸡毛蒜皮,晚上刷到 “年化 14% 稳赚不赔” 的理财广告 —— 这可能是千万年轻人的日常。

起因是平台没管好自家内容,热搜榜成了明星琐事的 “秀场”,各种挑唆家庭矛盾、误导消费的内容更是层出不穷。

也因小红书的“放纵”,原本供人们娱乐的软件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连官方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点名怒批。

不过,谁能想到,曾经的小红书还走出国门过呢!

热搜榜变 “八卦菜市场”,明星琐事霸屏

打开小红书热搜榜,十条里有五条是明星动态:“某男星离婚细节拆解”“女星机场穿搭对比”“顶流偶像喝奶茶品牌曝光”…… 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被拆成十几个词条反复推送,挤占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空间。有数据显示,小红书热搜中 “明星个人动态” 类词条占比接近一半,远超社会新闻、科技科普等优质内容。

更离谱的是,一些违法失德艺人的相关内容也能堂而皇之地传播。有学生党在评论区为服刑的吴某某喊冤,说他 “被做局陷害”,甚至质疑司法公正。这些颠倒黑白的言论能通过审核,还被算法推给青少年,难怪有家长吐槽:“孩子天天刷这些,三观都被带歪了!”

背后的猫腻其实是 “流量生意”。某 MCN 机构负责人透露,小红书一条热搜词条的商业报价高达 80 万元,经纪公司批量注册账号制造话题热度,形成 “刷榜 - 引流 - 变现” 的灰色产业链。平台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娱乐类广告收入在营收中占比居高不下。当算法只认点击量,明星的吃喝拉撒自然比航天突破、民生政策更 “吃香”。

家庭矛盾成 “流量密码”,极端言论被热捧

“父母不帮买房就是原罪”、“婆婆没带孙子就是恶婆婆”、“男人月薪低于五万就是废物”—— 这些挑唆对立的言论在小红书上并不少见。平台似乎特别热衷于放大家庭矛盾,一条婆媳争吵的帖子能衍生出 “如何怼哭婆婆”“婆家坏话大全” 等一系列爆款内容。

有网友爆料,很多所谓的 “家庭矛盾帖” 其实是编的。一张普通的家庭聚餐照片,配上 “婆婆故意给我夹肥肉羞辱我” 的标题,再编造几个 “恶婆婆” 桥段,就能轻松获得上万点赞。更夸张的是,有些博主为了流量,故意把原生家庭说成 “吸血鬼”,鼓吹 “断绝关系保平安” 的极端观点。

这些内容对年轻人的影响远超想象。刚上大学的小林就因为刷多了 “父母皆祸害” 的帖子,和辛苦供他读书的父母大吵一架。“总觉得爸妈没给我买学区房、没托关系找工作,就是对不起我。” 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把网络上的极端案例当成社会常态,用非黑即白的思维看待现实中的亲情和爱情。

更可怕的是,理性声音在平台上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有博主尝试发布 “婆媳和睦相处技巧”,结果评论区被骂 “圣母”“被 PUA 惯了”;有人客观分析原生家庭的复杂性,却被围攻 “站着说话不腰疼”。算法总是把最激烈、最极端的内容推到首页,仿佛只有制造对立才能获得关注。

种草变 “种坑”,软广骗局防不胜防

“姐妹们快冲!这个债基年化 14%,回撤还不到 0.5%,稳赚不赔!” 这样的理财广告最近在小红书首页频繁出现。红色大字加粗的收益数字格外醒目,而 “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的风险提示却小到需要放大才能看清。

点击进去才发现,这其实是私募产品的违规推广。按照规定,私募产品不能通过互联网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更不能承诺收益。但在小红书上,第三方销售平台却堂而皇之地打着 “理财分享” 的旗号,用 “几乎 0 差评”“行业老大哥” 等话术诱导用户购买。

类似的 “软广告” 在平台上比比皆是。美妆博主实测 “平价替代大牌” 的口红,实则是收了品牌方的钱;宝妈分享 “宝宝自用辅食机”,评论区全是 “求链接” 的托;就连 “极简生活”“可持续消费” 这类正能量话题,也被商家包装成 “买贵式省钱” 的营销陷阱。

上海的张女士就中招过。她看到一篇 “月入 3 千也能精致生活” 的笔记,跟着买了一堆所谓的 “平替” 产品,结果护肤品过敏,厨具用两次就坏了。“后来才发现,那博主推荐的牌子在批发市场几十块钱就能拿货,却被吹成‘小众贵妇品牌’。” 当用户发现被骗想维权时,往往找不到商家信息,平台也只会轻飘飘地回复 “已记录”。

从整改承诺到用户觉醒

面对网信部门的约谈和警告,小红书迅速回应:成立整改专项工作小组,推进热搜榜单生态治理,接受社会监督。这套说辞是不是很熟悉?毕竟从 2020 年微博因传播乱象暂停热搜,到 2025 年初某音封禁恶意炒作账号,每次平台出问题,整改承诺都来得又快又 “诚恳”。

但用户们似乎不再买账。有网友整理出 “小红书避坑指南”,教大家识别营销号和虚假广告;学生家长自发组建 “不良内容举报群”,看到挑唆家庭矛盾的帖子就集体举报;还有法律博主专门解读平台上的违法内容,科普维权方法。

其实大家不是反对小红书本身。这个曾靠真实测评、实用攻略圈粉无数的平台,本该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助手。就像有人在上面分享 “自带饭盒上班” 的省钱技巧,有人交流 “旧物改造” 的环保经验,这些内容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但当流量成了唯一追求,算法把明星八卦、极端言论、虚假广告推到首页,再好的平台也会变味。

说到底,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 “八卦战场”,也不是布满陷阱的 “消费迷宫”。我们希望在上面学到真知识、交到真朋友、买到真东西。当热搜榜少一些明星绯闻,多一些科普干货;推荐页少一些对立情绪,多一些理性讨论;广告区少一些虚假承诺,多一些真实体验 —— 到那时,不用平台喊口号,大家自然会回来。

小红书这次被约谈已经给所有社交媒体平台敲响了警钟。

流量固然重要,但社会责任更为关键,如果为了追求流量而不择手段,最终必将失去用户的信任,甚至面临法律的严惩。

希望小红书能够吸取教训,痛定思痛,切实加强内容管理,重塑平台形象。

网络世界确实是自由的,但绝对不是无边界的自由。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