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桑树白果病是桑树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病原菌 桑白果病菌(Ciboria shiraiana)侵染引起。该病害主要危害桑树的果实,导致果实变白、腐烂,严重影响桑树的产量和品质。针对桑树白果病的防治,选择合适的杀菌农药是关键。以下将从病害特征、发病规
桑树白果病是桑树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病原菌 桑白果病菌(Ciboria shiraiana)侵染引起。该病害主要危害桑树的果实,导致果实变白、腐烂,严重影响桑树的产量和品质。针对桑树白果病的防治,选择合适的杀菌农药是关键。以下将从病害特征、发病规律、防治方法及推荐农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桑树白果病的症状及危害
桑树白果病主要侵染桑树的果实,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果实变软、变白,最终腐烂脱落。受害果实内部充满白色菌丝,严重时整株桑树的果实均会受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此外,病原菌还可通过风雨传播,侵染邻近的健康桑树,造成病害蔓延。
二、发病规律
1. 病原菌特性:桑白果病菌属于子囊菌门,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侵染桑树果实。
2. 环境条件:高温高湿环境(温度20-28℃,相对湿度80%以上)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尤其在雨季或果园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
3. 传播途径:病原菌可通过病果、土壤、工具等传播,果园管理不当(如密植、排水不良)会加重病害发生。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 清理病源:及时清除病果、落叶和枯枝,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积累。冬季深翻土壤,破坏菌核的越冬环境。
2. 改善果园环境: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加强排水,避免果园积水;增施有机肥,提高树势。
3. 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性较强的桑树品种,如“粤桑11号”等。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控制桑树白果病的重要手段,需根据病害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杀菌剂。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杀菌农药及其使用方法:
1. 多菌灵
- 作用机理:广谱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分裂发挥作用。
- 使用方法: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 注意事项:避免长期单一使用,以防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2.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 作用机理:内吸性杀菌剂,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 使用方法: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重点喷施果实和叶片。
- 优点:安全性高,对桑树无药害。
3. 代森锰锌
- 作用机理:保护性杀菌剂,通过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结构起到杀菌作用。
- 使用方法: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适用于病害预防。
- 特点:持效期较长,适合雨季前使用。
4. 苯醚甲环唑
- 作用机理: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和治疗作用,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 使用方法: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喷雾,发病初期使用效果更佳。
- 优势:对桑树白果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5. 嘧菌酯
- 作用机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通过干扰病原菌的能量代谢起到杀菌作用。
- 使用方法:25%嘧菌酯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每隔10天喷一次。
- 适用情况:适用于病害高发期或已发病果园。
(三)生物防治
近年来,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应用于桑树病害防治中。例如,使用 枯草芽孢杆菌*或 木霉菌 等微生物制剂,通过竞争或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生物防治对环境友好,但效果较慢,需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使用。
四、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1. 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建议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以延缓抗药性产生。
2. 安全间隔期:桑叶用于养蚕时,需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避免对蚕造成毒害。
3. 精准施药:喷雾时需均匀覆盖果实和叶片,尤其是雨季前后需加强防治。
4. 环境保护: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避免过量喷施造成环境污染。
五、综合防治建议
桑树白果病的防治需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农业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1. 冬季清园: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2. 春季预防:在桑树开花前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
3.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选择内吸性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进行针对性防治。
4. 加强果园管理:合理修剪、科学施肥,提高桑树抗病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桑树白果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桑树的健康生长和果实产量。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情况,灵活调整防治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来源:农村小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