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偷拍案”何以如此挑动公众神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0:13 2

摘要:案情回顾:2023年6月11日,何某在乘坐地铁过程中,同车厢乘客罗某、曾某发现其鞋面有闪光点,遂引起争执;巡逻至此的地铁安保人员上前了解事情缘由,在此期间何某自行脱掉鞋袜自证清白。后应何某请求,地铁值班站长报警,在等待期间无人员驻足围观、拍照传播,民警到达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前,喧嚣一时的“成都地铁偷拍案”迎来了二审判决,法院最终认定被告不构成人格侵权,驳回何某主张公开道歉和赔偿损失的诉求。

这起持续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民事纠纷案终于画下了句号,但案子虽然判了,可围绕着这个案子的舆论,却并没有随着判决尘埃落定,相反却愈加热闹。

案情回顾:2023年6月11日,何某在乘坐地铁过程中,同车厢乘客罗某、曾某发现其鞋面有闪光点,遂引起争执;巡逻至此的地铁安保人员上前了解事情缘由,在此期间何某自行脱掉鞋袜自证清白。后应何某请求,地铁值班站长报警,在等待期间无人员驻足围观、拍照传播,民警到达现场后查明事件原委,对罗某、曾某进行了批评教育,二者向何某道歉,何某表示不接受道歉,后将罗某、曾某以及成都地铁告上法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子判了,成都地铁中院的案情说明也在网络上公布了,人民日报和央视也都进行了转载,至此,可以说盖棺定论、尘埃落定了,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二审判决的公布,舆论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在质疑判决的公正性呢?其实,细想之下,不难发现,公众在乎的并不是这一起案子如何判决,公众在乎的正是当下日益凸显的几大社会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今社会,男女人口比例失衡,婚恋现状严峻,高额彩礼问题频出,已然成了一大社会隐疾。而高额彩礼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是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间接的后果之一则是,但凡出现男性和女性产生冲突的事件、案件之时,众多男性亦或是女性,就会蜂拥而至,选边站队,无脑攻击对方,这已经成为诸多单身男士或女士对于自身婚恋现状不满的情绪发泄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案中,有诸多网友在质疑审理该案的法院的合法性,简单来说是无知者无畏,但深层次却反映了诸多网友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也是这些年特权、私权之风横行所致,诸如火爆一时的“上海千里转运”以及“天价耳环吊坠”事件等等。虽然每一次到最后似乎都有“合理而完美”的解释,但在普罗大众心里,这就是特权和私权的体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因为有太多类似的事情,才会让公众对国家审判机构的判决产生质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社会层面而言,以何某某为代表的名誉权受损案例告诉我们,诽谤诬陷行为会侵蚀社会信任基石,扰乱公序良俗。据某社会学研究机构对1.2万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68.7%的人表示“因担心被误解或诬陷,减少了在公共场合的主动帮助行为”。这种“信任退缩”现象,与名誉权纠纷案件的增长形成了恶性循环。当“凭臆想质疑”“靠猜测发声”无需付出代价,人们会陷入“人人自危”的困境,而社会的正常运转,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就像“地铁诬陷偷拍案”发酵时,不少人讨论“以后在公共场合要不要帮人解围”“被怀疑时该如何自证”,这种讨论背后,是公众对“名誉随时可能因他人质疑受损”的担忧。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公共场合“主动调解纠纷”的市民比例下降了19.5%,这正是信任链条断裂带来的直接后果。

对于诬陷诽谤案例,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事实和敬畏权利”的共识。一方面需要当事人提高法律意识,谨慎发声,有所敬畏,另一方面也需要各路网络平台确立主体责任,从源头减少不实信息的来源,以杜绝传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正如“法外狂徒”罗翔老师说的那样:我们不要对法律抱有过高的期待,我们总是想用法律去解决所有问题,但这本身是一种狂妄。我们永远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投入不切实际的期待,附着不着边际的价值,所以,法律从来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灵丹,社会问题需要很多东西来解决,需要道德,需要很多很多其他的东西,法律只是最后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外在力量。

来源:No老骥伏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