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苦苦的东西,是怎么成为全国各地的美食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0:58 1

摘要:今天的食品加工技术,让我们可以餐餐享受洁白、香甜的精米细面。然而,荞麦却是粮食界的例外:用它做的食物,依然色泽灰暗、味道微苦,有原始的粗粝质感。

今天的食品加工技术,让我们可以餐餐享受洁白、香甜的精米细面。然而,荞麦却是粮食界的例外:用它做的食物,依然色泽灰暗、味道微苦,有原始的粗粝质感。

看着粗糙但也看着很香

但人们从未因它不符合“美食”的一般特性而放弃它,反倒欣赏这种简素的风味,扬长避短,为它量身设计了很多别致的吃法。

这是划拉啥呢

荞麦是麦吗?

荞麦虽称“麦”,但跟小麦、大麦等真正的“麦子”非亲非故,甚至不属于盛产粮食的禾本科,而是 蓼科植物。它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很早就被当地人开发利用,在云南剑川,曾出土约有3000年历史的荞麦粒。

野生荞麦本为藤蔓,被人类驯化后却挺拔直立,有着鲜艳的红色茎秆、碧绿的三角形叶片,在粮食作物中堪称俏丽。生长周期极短,确实是如有神助的奇妙作物。古代农民常在夏季洪灾后补种荞麦,两个多月即可收成,利用它“快”的特性救急救荒。

花朵细碎精致,颜色洁白或微微透粉

图源:plantasflores

荞麦籽粒形状近似一个小三棱锥,有些地方叫它“三角麦”。脱出种仁后,留下的坚硬外皮“荞麦壳”,还可以用来填充枕头芯。

大片盛开时,正如白居易的七绝《村夜》所写“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整个夏秋都是荞麦的花果期,植株从顶端到底部,每个叶腋都能长出花序,不断开花、结籽。同一植株上,往往一边有花盛开,一边有籽成熟脱落。人们通常只能集中采收顶端的籽粒,底部的只好浪费。

荞麦开花结子迅速,梢头既有盛开的花朵,又有成熟籽粒。其花还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常见的“百花蜜”往往就有荞麦花的贡献。图源:plantarium.ru

中国的荞麦美味

被驯化的荞麦,又分为甜、苦两个栽培种。如今若 直接说“荞麦”,一般都是特指甜荞,也叫“普通荞麦”,国内主产区集中在西北。苦荞则又名“鞑靼(dádá)荞麦”,主要在云贵川藏种植。其实,甜荞的“甜”只是相对苦荞而言,跟其他粮食相比,它依然有苦涩味。荞麦粉颜色灰暗,不含面筋蛋白,加水揉出的面团,不会像小麦面团那样柔韧光滑,而是质地偏硬、易裂易掉渣,难于塑形,口感也比较粗糙。

但这点小事可难不倒劳动人民,他们各出奇招,扬长避短,把荞麦做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食物,在过去数千年间救荒慰贫,而今则成为地域美食。随着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重视, 荞麦也因富含膳食纤维、黄酮和多酚物质且不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而越来越受欢迎,甚至隐有替代精白面的趋势。

西北 · 搅团凉粉花样多

陕甘宁地区普遍有吃“搅团”的习惯,外地人听到这名字,往往不知所云,一看实物,竟是一大块凝固的面团。土豆粉、荞麦粉是搅团最常用的两种原料。在一锅沸水里均匀撒入荞麦粉,同时用长擀面杖不断搅拌——“搅团要想好,三百六十搅”,当锅中面糊成为黏稠的固体,稍焖一会儿就可以盛出,配上酸辣调味汁品尝了。

长相普通,味道就不普通

还有凉粉,凉粉的原材料多种多样,西北地区多以荞麦为主。选用淀粉含量高的麦芯部位磨成浆,滤掉杂质,加水和小苏打熬煮搅拌,晾凉后就变成了一大块色泽发灰、半透明的“果冻”。

在甘肃天水吃荞麦凉粉,还得先知晓几种叠词的含义:整块的凉粉叫“坨坨”;用特制工具在坨坨顶部旋出一条条再捞起,叫“捞捞”,口感较滑嫩;用刀从侧面削下的薄片,叫“削削”,更为筋道。将荞麦淀粉溶液熬煮得更久,使其质地绵密,再盛出捏成不规则碎块,叫“呱呱”;底部微焦的锅巴,则叫“皮皮”。一碗冒着热气、浇满辣子的呱呱,点缀上几条耐嚼的皮皮,是天水人最爱的早餐。

“呱呱”,吃法有点像豆腐脑

图源:纪录片《风味人间》

华北 · 凉菜主食都能来

同样是以高温促进荞麦面团凝固、熟化,山西人民想出的办法,是将荞麦面糊盛入碟子或小碗,上锅蒸熟,再将那灰扑扑的小饼扣出来,切成片加料汁吃。

这种食物在太原、晋中叫“灌肠”——跟真正的肉制品灌肠相去甚远。山西其他地区叫它“碗托”,河北、北京则叫“扒糕”,凉拌菜里常能见到这种灰色块状物。

“空碗划拉什么呢”

养麦面团延展性差,容易断裂变形,要想像小麦那样制成面条是有难度的。陕北人发明了“唯快不破”的“剁荞面”。将荞麦面团急速擀薄,不等它自然收缩,便双手握住特制的长刀,提臂悬肘,快速剁下。刀落面案,声如骤雨,面片迅速变成一排均匀的细面条,趁着新鲜推进沸腾的羊汤锅。

切面尚需手头功夫,在西北、华北、中原各地,人们干脆把压面工具“饸饹(héle)床子”架在锅上,在圆孔内放入和好的荞麦面团,利用杠杆原理,用力向下挤压。一根根结实的圆柱形面条穿过下方小孔,如瀑布飞落汤锅。这样加工出来的荞麦饸饹面,更有弹性、更爽滑,冷热皆宜,荤素百搭。

拌面汤面都好吃!

陕 · 最古老的方便面

陕西合阳的踅(xué)面,则是将荞麦面粉和小麦面粉按7:3的比例混成稀糊,摊成大煎饼后,再切成细条。“踅”指的是摊煎饼时旋绕的动作。踅面已是熟食,吃的时候只需在开水中浸烫几下即可捞出,拌着油泼辣子、葱花蒜泥等调料吃,被誉为“最古老的方便面”。

吃一碗很瓷实的类型

云贵 · 粑粑

云贵川渝是栽种荞麦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当地少数民族对荞麦的吃法大同小异:去壳磨粉,加水揉成小圆饼,在火塘的炭灰里烘烤使之定型,称为“荞粑粑”。当地种植的主要是苦荞,制成粑粑色泽暗黄、醇香微苦,细嚼则有回甘,常搭配蜂蜜或蘸着辣椒粉吃。

越嚼越甜!

在云南大关县,荞粑粑变身为“花粑粑”。厨师将荞麦粉加水调成浆状,用手直接蘸取粉浆,举到烧热的锅上方快速旋转。滴流的粉浆在锅底凝成无数条细丝,盘绕成一张网状薄煎饼,宛如鸟巢。趁热铲起,在特调蘸水里打个滚,酥松的质地吸饱料汁,让人吃了还想吃。

花粑粑

图源:纪录片《风味人间》

外国人不吃荞麦?

西餐 · 煎饼,中外都爱

在万里之外的西欧,法国人吃荞麦,用上了跟陕西人民类似的法子:摊煎饼。在法国布列塔尼的传统美食中,有一种名为“galette”的薄饼,是参考了著名的可丽饼的做法,用荞麦面糊在平底锅上摊成酥脆的薄饼,四边折起,中间可以放入鸡蛋、火腿、蘑菇、奶酪等馅料。荞麦粒经过轻微发酵、磨浆、乳化,还能产生很像奶油的香气和口感。

配奶油配冰淇淋都可以

日韩 · 蘸面汤面都劲道

荞麦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很长时间,当地吃法只是直接用种仁煮粥,或将荞麦粉用热水拌和,捏成团吃。直到江户时代,才有僧人发明了将荞麦粉和小麦面粉混合加工后手工切制的细面,叫“荞麦切”。日式荞麦面吃法分冷热两类。冷吃的经典模式是将煮好的荞麦面沥水、放在竹篦上,搭配小碗蘸汁食用,最大程度保留了荞麦的原味。热吃则是煮成汤面,加入不同配菜。

朝鲜、韩国和我国朝鲜族的“冷面”,常见版本也是荞麦面,用类似饸饹的做法压制而成,质感弹韧。炎炎夏日,在不锈钢大碗里盛满带冰碴儿的牛骨汤,一缕冷面卧在正中,码上黄瓜丝、苹果片、泡菜、牛肉、煮鸡蛋,便可畅吃一顿。

餐具最好还要准备一把锋利的厨用剪刀,将咬不断的冷面及时剪断。

饿了?来碗啥!

撰文 | 李伟元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